實驗是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必要的一個步驟,可以認為實驗是科學發展進步的階梯,而一般實驗的結果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不過在曆史上卻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實驗,整個實驗的步驟和原理看起來都特别簡單,可是持續的時間卻很長,90多年還未結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瀝青瀝青,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是作為一種鋪築路面時所用到的材料,幾乎在中國的每個城市都可以看到瀝青馬路的存在。
實際上,瀝青隻是一個簡稱,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氫化合物和非金屬衍生物所組成的一種黑褐色的混合物,曾經有數據表明瀝青的粘度大概是水的1000億倍,甚至更高,具有很高的粘稠性,這就是為什麼人類要将瀝青鋪在馬路上,但是在常溫下,瀝青通常呈現出固态。
另外,瀝青的種類有三種,分别是煤焦瀝青、天然瀝青和石油瀝青,而由于這三種瀝青的純度不同,所以其各自應用的場合也就不同。
在我們眼裡,瀝青怎麼看,都特别像是一種固體,但是世界頂尖學府昆士蘭大學的托馬斯·帕奈爾教授對這種物質很好奇,一開始他隻是想向學生們證明瀝青不是一種很簡單的物質,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實驗竟然成為了曆史上耗時時間最長的一個科學實驗。
著名的“滴瀝青”實驗。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托馬斯·帕奈爾教授為了向學生們證明“瀝青并不是固體,而是一種黏度極高的液體”,所以他做了一個實驗,實驗看起來非常簡單,原理更是簡單。
首先将一塊瀝青加熱後放入進一個封了口的漏鬥,然後經過3年的時間讓瀝青慢慢沉澱凝固,即在1930年,托馬斯·帕奈爾教授才将漏鬥的封口切開并在漏鬥下面放一個燒杯,等待瀝青的滴落。
當時,所有的學生包括托馬斯·帕奈爾教授都認為,這塊瀝青用不了多久就會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滴落,但事與願違的是,在濾紙中的瀝青長時間并沒有發生滴落。
直到8年後,1938年的12月,第一滴瀝青才落下,迄今為止,這個實驗已經進行了90多年了,在此期間隻有9滴瀝青落下。
遺憾的是一直到2013年7月11日下午5時,人類才第一次拍下了瀝青滴落的畫面,不過這次的瀝青滴落并不是來源于昆士蘭大學瀝青滴漏實驗,而是來自于聖三一學院在1944年開展的瀝青滴漏實驗。
值得一提的是,瀝青滴漏實驗的創始人托馬斯·帕奈爾教授在1947年看到了它的第二次滴落之後,于第二年逝世,然後就由昆士蘭大學的教授約翰·梅史東接替了該實驗。
在2005年的時候,約翰·梅史東教授與已故的托馬斯·帕奈爾教授一起提名拿了“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在2013年8月23日,梅史東教授逝世之後便由安德魯·懷特教授繼續實驗。
在實驗發展近100年時間裡,已經有兩位科學家去世了,而且到現在這項實驗仍然還在繼續進行着。
實驗結果從表面上來理解,這項實驗證明了瀝青雖然看起來是一種固體,但是實際上它是一種比水還要粘稠的液體,而在常溫下,瀝青呈現出的狀态為固體,但是經過高溫或特殊處理後就會化為流動狀态。
再往深了的方面來講,這個實驗其實還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意義,向人類揭示了物質的性質有時候并不像我們看上去的那麼簡單,我們不能用慣性思維去思考某個新的事物。
實驗帶來結果的同時,我們不得不來思考一下,花費這麼久的時間來進行這樣一項簡單的實驗,而且耗死兩位科學家,這樣到底值不值得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