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1.光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力嗎?
2014.2.18
現代物理關于光子的定義是:原始稱呼是光量子(light quantum),電磁輻射的量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規範粒子,記為γ。其靜止質量為零,不帶電荷,其能量為普朗克常量和電磁輻射頻率的乘積,E=hv,在真空中以光速c運行,其自旋為1,是玻色子。
我也曾經對此堅信不疑。可是認定環境溫度決定于光子密度和頻率以後,兩極的低溫動搖了我光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認識,轉而尋找其他的可能。動搖我上述認識的原因還有兩個:其一,無論光子多麼小、頻率多麼高,都是可以觀察的,或者直接看到,或者通過熱成像儀和電磁測試,我們可以在星際間觀察到電磁循環嗎?其二,光速雖高,不過每秒約30萬公裡。據說銀河系的直徑有10-20萬光年,依靠光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力如何維系龐大星系的相對穩定?
通過電磁轉換,光子可以轉化為電流,電流可以轉化為光子,說明光子與電流之間有着内在的聯系。光子可以釋放一個電子,一個中微子,轉化為反電子,說明光子是正負電荷的對偶統一體。當然,現代物理測定光子的質量遠低于電子的質量,根據計算:
中子的質量:1.674927211(84)×10^-27 千克;中子的半徑:1.11337557(48)費米;
質子的質量:1.672621637(83)×10^-27 千克;質子的半徑:1.11286448(48)費米;
電子的質量:9.10938215(45)×10^-31千克;電子的半徑:0.090880914(40)費米;
光子的質量:9.347543(38)×10^-36 千克;光子的半徑:0.0031349374(29)費米。
光子的能量:4.200577(17)×10^-19焦耳,2.621794(11)電子伏特,頻率:6.339470(26)×10^14 赫茲,波長:472.8983(20)納米,正好位于青藍色的光的波長的中心位置473.5納米附近。
但是不妨礙我們認定光子是正負電荷的對偶統一體,因為電子不過是單電荷一定規模的團聚體。
我認定光子是正負電荷的對偶統一體還因為正負電荷的對偶性:核外電子的存在及其與核内質子的關系說明對偶存在是正負電荷的物理屬性,光子不過是正負電荷對偶存在的一般形态,正負電荷對偶存在的其他形态還有正負電荷的相對聚集和正負電流的同時存在。例如閃電的發生源于正負電荷的相對聚集,隻有正負電流同時并存才有光子的大量輻射。
光子是所謂能量的物質基礎,不僅頻率帶有勢能,并且光子密度決定環境溫度,聚光可以形成高溫就是證明。
我對光子和正負電荷物理屬性的認識奠定了我關于物質守恒和星球起源、星系形成的認識,創立了星系發展說,正負電荷、光子、原子相互轉化說,否定了萬有引力的存在,在正負電荷同電相聚、對偶存在物理性質的基礎上闡述了引力、核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的實質,實現了基本物理作用力在正負電荷基本物理屬性基礎上的統一。
星球的引力主要源于同電相聚,因為弱離子現象普遍存在,所有物質都帶有一定程度的偏電荷,相同偏電荷物質聚集在一起順理成章,所謂物以類聚。引力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核力的存在,源于正負電荷對偶存在。核力不是簡單的相互吸引,而是對立統一體相對獨立基礎上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對立統一,即所謂遠吸、近斥,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相對穩定的運行軌道,俗稱“軌道力”。同電相聚與核力、電磁作用力共同形成強作用力。我認為所謂弱作用力其實是電磁相互作用力的一種,表現為中子的相對不穩定性,在逆環境中構成中子結構之一的正反偏電荷光子對中“反偏電荷”光子向電中性光子的衰變。
我關于光子是正負電荷對偶統一體的認識已經否定了光子不帶電說,質子的存在說明光子中存在一定數量的偏電荷光子,球形閃電其實是偏電荷光子的相對聚集,包含部分偏電荷聚變生成物和單電荷的聚集。任何單電荷的聚集都會引發相反電荷的聚集,形成閃電。閃電是正負電荷相互湮滅轉化為光子的聚變過程,光子的進一步聚變就是原子,星球表面和内部的核聚變都可能源于正負電荷的聚變。正負電荷的聚變提供了能量及形成能量的物質基礎——光子。光子應該是磁性物質,運動路線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偏電荷光子會向磁場的兩極偏離。而正反物質星球分别聚集正負電荷,通過交流正負電荷共同發育,并形成正負電荷在兩極的相對聚集,這是磁極和星系的由來。
引力未必需要引力子,非要尋找引力子,可能就是單電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