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語言與樣式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曆史地位。漢代墓室壁畫作為漢代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而且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時代特征,其所創造的各種繪畫技法、構圖法則、思想理念等,為中國繪畫奠定了基礎和準則,影響至今。
2007年發現于山東東平縣的漢墓壁畫,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山東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東平漢墓壁畫于2011年被專家學者與觀衆共同評選為“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目前,這些精美的壁畫被置于恒溫恒濕的展櫥中向公衆展示。
考古新成果: 18座漢墓重見天日
2007年10月,在山東省東平縣一座漢代墓室中發現一組罕見的色彩精美、保存完好的彩繪壁畫。在清理過程中,共發掘漢代墓葬18座,其中包括一些較為豐富的陶器、銅器和鐵器等,發現壁畫的墓葬編号分别為1号墓、12号墓和13号墓。
1号墓墓葬結構規整,壁畫内容豐富,布局勻稱合理,保存完好。墓門西向,由墓道、雙墓門、前堂和4個墓室組成,使用事先加工好的大石闆構築。
12号墓亦西向,由墓道、雙墓門、前堂、雙墓室組成,磚石混合結構。北側為石室,前堂和南側墓室為磚砌券頂。前堂門楣上繪有青龍白虎和神人,墓門兩側塗有白灰,墨線邊框,圖案漫漶。東西壁繪有辟邪的神荼、郁壘畫像。
13号墓的墓向、規格、形制與1号墓近似,惟其隻有中間兩個墓室,外則為凹字形回廊。前堂石壁上有射虎圖等。12、13号墓壁畫保存現狀不如1号墓,内容題材也較為簡單。
經考證,該處墓地是一處家族墓地,在多座墓葬中,石椁和磚砌券頂墓并存。依據山東地區漢墓的特點,石椁墓是典型的西漢墓樣式,磚砌券頂和多室墓又是東漢墓葬的特色,但是并沒有發現東漢晚期結構複雜的多室墓,因此,墓葬的時代約為西漢末年到東漢早期。這座漢代壁畫墓壁畫内容較為豐富,既有曆史故事,又有禮俗記載,還有民間娛樂場面。
山東省博物館 西漢至東漢 仕女持鏡人物拜谒和門吏畫像
上為獻禮,其次為孔子見老子,再次為走狗,最下為鬥雞圖
“孔子見老子”問禮故事,亦分為兩幅。先是孔子、老子二人相對,老子略顯瘦小,身稍外側,右手擡至胸部,左手微曲置于胯部,微微側首看向孔子,似有拒絕之意。孔子身材則顯魁梧肥胖,身體前傾,雙手攏于胸前,首微揚,面向老子躬身作謙虛問禮狀。第二幅則是二人互相拱手相對狀,猶如盡興交談。
宴享,歌舞
盤鼓舞圖
學術價值: 重現漢代生活場景
保存最完好的1号墓南北總寬535厘米、東西總長366厘米,畫像集中在前堂,在墓門立柱、門楣、前堂南北兩壁、西壁、墓門内側等部位。
壁畫的石材加工平整,因此隻是在表面塗抹白地,直接繪制。壁畫墓白灰地極薄,不會脫落,隻是色彩鮮豔程度同樣需要恒溫恒濕的保存環境,因此,這次的發現非常重要。
壁畫的内容十分豐富,墓頂繪制雲氣紋和金烏,象征天空和太陽。門楣、墓壁以人物畫像為主,間以雞、狗等動物形象,富于生活氣息。有敬獻、谒見、鬥雞、宴飲、舞蹈等場面,各類人物形象多達48人。圖中人物多做稽首狀,而且身帶佩劍,胡須紋理清晰,面部表情豐富。宴享圖中有數人對飲,并欣賞着下面的優美舞蹈,神情怡然自得。
盤鼓舞圖中一名女子在數個鼓之間穿行跳躍,長袖翩翩。盤鼓舞為漢代著名舞蹈,也叫七盤舞。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上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态摩擊鼓面。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仰、時來時往的姿态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出深邃的意境。其中,繪制于門楣内側的12個人物形象神态各異,眉須飄然,栩栩如生,描繪出漢代的武士形象。他們著短褐、草鞋或者赤腳,須發皆張,肌肉發達,表現出武士張揚的個性和辟除邪惡的才能,被擺放在門口,也是護衛墓主人、避免打擾的目的。
鬥雞圖中兩隻雞四目相對,一隻雞脖子上的羽毛直立,另一隻則昂首挺立。在畫有鬥雞圖的石塊上還有兩隻非常逼真的小狗。壁畫畫面色彩豔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态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經過發掘,發現1号墓多次被盜,随葬品幾乎沒有遺留,反而是壁畫保留了下來,成為漢代人們生活形象而直接的描述。
一女子在跳盤鼓舞,兩男子在看在欣賞七盤舞也叫盤鼓舞,為漢代著名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态摩擊鼓面。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仰、時來時往的姿态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上面兩幅 壁畫初出土,有人考證這是孔子見老子圖,并冠以最早的孔子形象。有人推斷此為孔子的真貌,它面部的胡須清晰,皺紋滿額,鼻翼高挺,頸後凸瘤,到底是真是假沒人知道。因為目前博物館似乎并沒有認可此說法,隻标明是谒見場景。,
藝術價值: 漢畫寫實性強畫風潑辣
東平漢墓壁畫在造型手法上繼承春秋晚期以來的寫實而誇張的傳統,采用規整、均衡的圖案結構與寫實形象相結合的手法,主題突出,上下連貫,豐富而又奇變動人。通過東平漢代壁畫的造型方式,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人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和漢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其人物造型均有一定規律,主要表現在頭像的造型。人物身體無論正、側,形态不論動、靜,其頭部均為3/4側面、1/4側面或正側面。 東平漢墓壁畫的造型可分為動态造型與靜态造型兩種,動态造型又可分為人物動态和動物動态。人物動态造型一般是為了表現畫面内容的情節,揭示人物的内在世界,表達人物的身份特征。工匠把生活中的生動情态通過藝術誇張,真實地再現到壁畫上,是漢代生活的真實寫照。動物造型描繪自然,細緻入微地刻畫出逼真的形态,充分顯示了漢代畫工在動态造型方面的高超技藝。 東平漢墓壁畫以毛筆為主要繪畫工具,在繪制技巧上則發展了戰國至西漢早期宮廷壁畫和帛畫上所見的墨線勾勒輪廓再平塗施色的手法,構圖以密托疏,使用朱、綠、黃、橙、紫等色調的礦物質顔料,壁畫色彩曆久不變,厚重沉穩、鮮麗奪目而又諧調。 漢代以後的三國兩晉是大畫家人才輩出的時代,相信這些青史留名的畫家的畫技決不會是無源之水,正是漢代繪畫工藝的成熟和積累造就了畫家們爐火純青的繪畫技法。東平壁畫墓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天界中王母形象,與東晉大畫家顧恺之的《女史箴圖》中的人物形象極其相似,這就傳達出一種薪火相傳的信息,而絕不隻是巧合。 東平漢墓壁畫總體寫實性強,與中原地區彩色壁畫浪漫誇張為主的繪畫風格不同,但由于漢代人民對自然界和人生的認識尚處于幼稚而又世俗的階段,從而其藝術風格也是樸拙而稚氣天真的。人與獸的造型,所突出的是高度誇張的形體動态,手舞足蹈的大動作,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線條強勁有力,粗犷流利,與粗輪廓的整體形象相配合,構成一種飛揚快速的節奏感,形成潑辣、野性旺盛的畫風,體現了藝術草創階段古拙質實的風貌。所以,漢代藝術蓬勃旺盛的生命、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所難以企及的
敬獻
山東省博物館 漢 宴飨踏鼓樂舞享堂畫像
門楣畫武士用來辟邪這是專家認為水平最高的武士像,可看出武士兇神惡煞看着前來跪見的人,由此可見,衙門難進,狗仗人勢,古今相同!
墓頂,繪雲氣紋和金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