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1918年9月28日蘇霍姆林斯基誕生于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他進本村小學上學,1933年從七年制學校畢業後進入克列明楚格師範學院的師資培訓班。1935年,17歲的蘇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為一名農村小學教師。
從開始教師生涯的第一天起他就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勤奮地充實自己的知識,并向别的教師請教,以獲得更多的經驗。他用四年的時間完成了波爾塔瓦師範學院語言文學系函授班的學業,接受了高等師範教育,獲得了中學教師證書。在函授學習期間,他結合教學工作實踐,從思想深處進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從而更加熱愛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立志為農村教育事業奮鬥終身。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蘇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完全中學當語文教師兼教導主任,領導全校的教學工作。這為他廣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論提供了有利條件。
衛國戰争開始後蘇霍姆林斯基以政治指導員的身份上了前線。在戰争中他身負重傷。傷愈後他重返教育崗位。起初任中學校長,不久調往家鄉任區教育局長,全力以赴投入戰後恢複學校的工作。蘇霍姆林斯基熱愛教學第一線的火熱的生活,因此提出了回學校工作的申請。1947年他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從此他就一直在這一崗位上勤奮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曆時23年。其間,蘇聯各地的許多師範學院都邀請他去工作,甚至波爾塔瓦師範學院院長,他的學位導師也親臨帕夫雷什,動員他去基輔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他以自己的一生實踐了自己的誓言。
蘇霍姆林斯基深信,要當好一名校長,就必須一天也不脫離學生和教學。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學生中去,到課堂中去,到教師中去。他身為校長,還兼了一個班的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跟到該班學生畢業。他全身心地熱愛學生,殷切地期望他們每個人,不管聰明還是愚笨,健康還是體弱,品德優良還是有"精神創傷",都成為優秀的公民。他認為,"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禀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①因此,他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了如指掌,了解他們的歡樂和痛苦,關心他們的成功和失敗。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對象。經他長時間直接觀察的學生達三千七百多人,他還為每個學生寫了觀察記錄。他愉快地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齡期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規律。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工作,擔任一門課程(語文、物理或曆史等學科)的教學,像其他教師一樣批改學生的作業。他把到教師中去,發現教師,幫助和培養他們,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他每天都要花兩個小時去聽課,對所聽的每一節課都要進行分析,在連續聽了十幾節課後進行整體剖析。他為青年教師上公開課,與他們談話,要求他們多寫多讀學術性文章;要求教師關心學生的成長,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師團結成一個優秀的教師集體,這是帕夫雷什中學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證。帕夫雷什中學原本是一所極普通的農村十年制學校,由于蘇霍姆林斯基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和試驗,使之不僅成為蘇聯的優秀學校,而且被看作當代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工作,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上。他在工作崗位上通過了副博士論文答辯并獲得了副博士學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也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孜孜不倦地鑽研教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并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個領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諧發展的理論。蘇霍姆林斯基雖然英年早逝,但仍給教育事業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産。他一生撰寫了41篇專著、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共兒童閱讀的童話、小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譯成中文。他的主要著作有:《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學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産主義信念的形成》、《和青年校長的談話》、《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倫理學文選》、(中譯本:《做人的故事》)《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其中,《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榮獲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家獎,該書與它的姐妹篇《公民的誕生》一起又獲烏克蘭教育協會一等獎。這兩部書及其《給兒子的信》,被輯成"三部曲"(中譯本:《育人三部曲》),綜合地闡述有關馬克思列甯主義世界觀的形成和年輕一代共産主義教育的一系列問題,是蘇霍姆林斯基生前最後一個時期所著的主要的、在許多方面講是綱領性的著作。從《育人三部曲》中可以清楚地認識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體系和他作為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的品格。蘇霍姆林斯基逝世後,蘇聯教育部和烏克蘭教育部分别編選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動地反映了學校教育的真實情況,是對學校工作的高度藝術概括、提高和再現,因此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本人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鬥"。
蘇霍姆林斯基的輝煌成就給他帶來了很高的聲譽。1957年他39歲時被選為俄羅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59年榮獲功勳教師稱号。他還榮獲兩枚列甯勳章,多枚烏申斯基獎章和馬卡連柯獎章。不少國家的教育領導機構和有影響的學術團體,紛紛邀請他出國講學。1968年他再次當選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同年6月被選為全蘇教師代表大會代表并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号。他作為一位有獨創精神的教育家被載入蘇聯史冊和世界教育史冊。
這本《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一篇傳記體人物小說,不是學術專著,甚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物傳記。但是,本書的作者曾親臨帕夫雷什中學,和工作、學習中的蘇霍姆林斯基親密接觸,并與之促膝長談。因此,盡管是一篇小說,但它還是能夠比較忠實地再現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而且,由于它是藝術地再現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可讀性更強,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蘇霍姆林斯基出生于烏克蘭一個貧農家庭,52歲的一生中,35年獻給了家鄉的中小學教育事業,其中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23年。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期間,進行了大量的教育實驗,讓這所農村中學成了國内外著名的教育實驗園地。他不僅影響了一所學校,蘇霍姆林斯基還通過他的實驗,他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一生著作甚豐,有四十一部專著,六百多篇論文,一千多篇童話和故事。他的論著在國内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相繼在我國翻譯出版的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要相信孩子》、《給兒子的信》、《公民的誕生》等。這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甚至在他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和世界知名學者之後,他還始終留在農村學校工作,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蘇霍姆林斯基深信,要當好一名校長,就必須一天也不脫離學生和教學。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學生中去,到課堂中去,到教師中去。他全身心地熱愛學生,殷切地期望他們每個人,都成為優秀的公民。他愉快地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學習,探索各年齡階段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規律。經他長時間直接觀察的學生達三千七百多人,他還為每個學生寫了觀察記錄。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工作,擔任一門課程(語文、物理或曆史等學科)的教學,像其他教師一樣批改學生的作業。他把幫助和培養教師,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他每天都要花兩個小時去聽課,對所聽的每一節課都要進行分析,在連續聽了十幾節課後進行整體剖析。他為青年教師上公開課,與他們談話,要求他們多寫多讀學術性文章;要求教師關心學生的成長,了解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師團結成一個優秀的教師集體,這是帕夫雷什中學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證。帕夫雷什中學原本是一所極普通的農村學校,由于蘇霍姆林斯基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和試驗,使之不僅成為蘇聯的優秀學校,而且被看作當代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工作,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上。他在工作崗位上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并獲得了博士學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也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孜孜不倦地鑽研教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并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個領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諧發展的理論。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個性和諧發展,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蘇霍姆林斯基是千萬教師的偶像。如果說,在這之前,我們對他的崇拜是因為經常聽到他的名字,而肅然起敬,那麼,我們還希望在更多的了解他之後,于崇拜之上多些親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