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手三針、足三針治療頸肩腰腿和三叉神經痛等疑難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謂是:入針即效,撥針即愈。從衆多的頸肩腰腿痛、 三叉神經痛、頑固性頭痛、牙痛等症的治療觀察中,大多能1~2分鐘之内收到顯效或治愈。
一、手三針、足三針 各是哪幾個穴位
手三針是:後溪、中渚、間谷(筆者發現的一個新穴)。
足三針是:太沖、内庭、足臨泣。
手三針 各穴的适應症簡述于下:
間谷穴:這是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的一個新穴,位于手陽明大腸經之三間與合谷兩穴連線之中點。它的适應症是,凡三間、合谷兩穴的适應症均是其适應症。尤其對頸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療效甚為突出。現将《針灸聚英》關于三間、合谷兩穴的主治範圍摘引如下:三間: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卧,胸腹滿,腸鳴洞洩,寒熱症,唇口幹,氣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頸,喜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等17種病症。合谷:主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症,鼻衄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血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痹,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單乳蛾等22種病症。
間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兩穴之病症,是因為其穴在兩穴連線之中點,其敏感度較另外兩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圓珠筆頭去按壓該點,即會感酸脹,用同樣的方法去按壓合谷其酸脹度就會感到差一些,三間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氣快,療效速,似乎無需争議的。
中渚:位于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線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關節間後方凹陷處。其主治,《針灸聚英》謂:“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醫宗金鑒》謂:“四肢麻木,戰振,蜷攣無力,肘臂連肩紅腫疼痛,手背癰毒。”
後溪:位于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線上,第五掌骨小頭後方尺側,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其主治,《針灸聚英》謂:“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胸滿,頭項 強不得回顧,癫疾,臂肘拘急,癡疥。”《醫宗金鑒》謂:“手足拘攣,手足顫搖不能握,中風卒然昏仆,不能言語,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頭痛及暴發火眼, 熱淚常流,行痹,腿膝腰背曆節周身疼痛,項強,傷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齒腮龈及咽喉腫疼,手足麻痹,破傷受風,寝汗。”
以上三個穴位均在手掌背側部,且系手三陽經的循行線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協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兩穴同用,或與足三針之一兩穴同用, 對于頸、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療效甚為理想。筆者在治療上列部位的痛症腫脹,或頭痛、牙痛、偏頭痛、脅肋痛(肋 間神經痛、膽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針、足三針,往往有拔針而愈的效果。
這三個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虛為度。
足三針 各自适應症分述如下:
足臨泣:位于足少陽膽經的循行線上,在第四、五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其主治,《針灸資生經》謂:“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瘘,善齧頰,天牖中腫, 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痎瘧日發,婦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滿,乳癰。”
《醫宗金鑒》臨泣穴,主治歌:“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熱筋拘攣,頭風腫痛連腮項,眼赤而痛合頭眩,齒痛耳聾咽腫症,遊風瘙癢筋牽纏,腿痛脅脹肋肢痛,針入臨泣病可痊。”
内庭:位于足陽明胃經的循行線上,第二、第三蹠趾關節前當足次趾外間凹陷中。其主治,《針灸聚英》謂:“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 痛,口喎,齒齲,瘧不思食,腦皮膚痛,鼻衄不止,傷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其中并沒有關于治療頸肩腰腿痛等内容。但筆者在臨症中單刺内庭治療大、 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側),足面的腫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沖:位于足厥陰肝經的循行線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間隙中,當大趾本節後1寸5分凹陷中,以指輕按有動脈應指。其主治,《針灸聚英》謂:“主心痛脈 弦,走黃,瘟疫,肩腫吻傷,虛勞浮腫,腰引少腹痛,兩丸骞縮,溏洩,遺尿,陰痛,面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 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難,便 血,小便淋,小腸疝氣痛,潰疝,小便不利,嘔血嘔逆,發寒,嗌幹善渴,肘腫,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馬刀,瘍漏唇腫,女子漏下不止,小兒卒疝” 等多種病症,大緻有7種與本文有關。太沖對大小腿内側的疼痛麻痹、足腫筋攣,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單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縱觀以上手三針、足三針的6個穴位,除内庭一穴沒有關于頸肩腰腿病的直接記述以外,其他5個穴位均有着較為突出的記述。
據筆者體驗,内庭的主治病證,不僅僅是上述那麼多,其對大、小腿前側,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腫脹,拘急麻痹療效比較突出,比古醫籍列述的 主治病證效果更為理想。筆者在臨床中發現内庭的主治病證,在針灸學教材中未見記述;而《簡明中醫辭典》(1988年3月,人民衛生版)足陽明胃經條目下有 “……頸腫……經脈所過處痛”的記述,雖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筆者将關于内庭穴的膚淺體會寫出來,供同道驗證,這對于用手三針、足三針治療頸肩腰 痛等疑難痛症,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手三針、足三針的适應症
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有其一定适應症範圍,手三針、足三針也是這樣。
頸肩腰腿痛的發病原因比較複雜,有的也查不出發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進的檢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沒有病。筆者認為,隻要是人 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體發生了疾病。中醫是辨證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筆者的體會,手三針、足三針對90%以上的頸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療 效,對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頭痛、牙痛的療效尤為突出。不過有一小部分的頸肩腰腿痛用手三針、足三針治療效果卻并不确切,這裡所說的療效确切是指治愈 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沒有療效。比如服止痛藥,痛了就吃,藥力散去又痛,能說止痛藥無效?可以說止痛藥有效,隻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 三針、足三針對頸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應當說這也是療效。
三、手三針、足三針治療頸肩腰痛的作用機理
手三針、足三針的作用是通過經絡傳感的了解其作用機理首先應了解手足三針的6個穴位所在經脈之循行路線。手、足三針的6個穴,手三針位于手的三條陽經線 上,足三針隻有太沖位于足厥陰經線上,其他兩個穴位均位于足之陽經線上。手三陽經的走向是從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頸→頭面,與足之三陽經相接續。 足之三陽從頭到足,陽明行于前,少陽行于側,太陽行于後。足三陰從足到腹,手三陰從胸到手,這樣循環無端,息息相通,聯絡髒腑肢節,溝通上下内外,調節身 體各部組織器官的通路,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關于手三針、足三針,即手三穴、足三穴的經脈循行線路見圖。
作者曾作過一個統計:手足三陽經共218個穴,可以用來治療頸肩腰痛的就有130個;手足三陰經共91個穴,可以用來治療頸肩腰腿的就有46個:督脈28 個,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個,任脈沒有穴可治上述病症。全身合計大約有196個穴可以治療頸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應穴、耳穴等,真是難以計數,這麼多的穴位,臨床使用起來真是夠夏雜的了。
筆者在臨證時凡見到上述諸症狀,不論其發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針、足三針進行治療,一般的不加配穴。當然,就用這6個穴位的适應證,可能不如196個穴位之廣泛;但就筆者的經驗來講,上述範圍的病症絕大多數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
曆來的針灸大家,無不強調針刺手法的重要性。即使辨證準确,選穴得當,而針刺手法不合疾病的法度,也難收到預期的療效。針刺手法,是一個高難度的技巧問 題,不是光憑書本上講的,或者他人口說的什麼手法就能輕易掌握的。一個針灸醫生要想掌握住古代針灸大家所陳述的那麼多的靈活多變的針刺手法,并達到娴熟自 如的境地,必須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細心體會,潛心領悟才行。真是談何容易!針刺手法可見得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技巧問題。據曆來的針灸書籍所介紹的手法甚 多,一般的臨床針灸醫生很難掌握住其運用技巧。手三針、足三針雖然也講究手法,但是卻很簡單,隻要是針灸醫生或略知道一點針灸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學會并能運 用于臨床。
四、手三針、足三針具有以下特點
1、取穴少。手三針、足三針取穴數最多也隻是手足各三針。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隻取1~3個穴即可,手三針足三針同用者極少極少。
2、進針快。進針的速度快如閃電,一般不超過l秒。
3、手法快。針如閃電一樣進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風飛箭一徉。從進針到手法完成約幾秒種。
4、得氣快。手法快的特殊效應就是得氣快,手法到時立即得氣,酸麻重脹應針而至。
5、收效快。入針即效,快者幾秒鐘慢者10餘秒鐘,就會感到疼痛有所減輕。
6、針刺時間短。針刺時間的長短,是與療效的有與無、好與差有關。收效顯著,即可出針,針感差沒效果時間就可稍長一點。筆者在運用手三針、足三針時從入針到出針多在1分鐘左右,2~3分鐘者較少。
五、手三針、足三針的具體手法
手法問題,包括針前準備、刺入、行針得氣、出針等幾個具體的程序。
1、針前準備,針手三針時,要向患者講明,解除其緊張心情,對從未刺灸過的人,更要說明,不痛,幾秒鐘便可基本解決問題。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點;拳頭 過緊,進針不暢利,不僅會加重疼痛,療效也不好;太松了針感差,收效相對亦差。待患者握成拳頭後,術者用筷子粗細的小棍,從虎口的一側輕輕穿過尺側即為合 适的握拳。
2、穴位常規消毒後,醫生的右拇、食指攝緊針體的鋒端,使針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點按即提起,右手之針迅疾刺入,後溪、間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傾斜30度刺入,足三針均傾斜30度刺入。
3、行針得氣。針體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後,醫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攝住針柄迅疾提針到皮下,又快如飛箭一樣完成另兩穴的行針路線,針感即至。
4、行針得氣後,醫生松開持攝針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動,如頸痛,做搖頭、勾頭、後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種活動,腰痛,做彎腰、側彎等動作;腿痛做腿 的各種活動,等等。一般是行針得氣後疼痛即減輕甚或消失。待活動到痛的姿勢時,令患者停止活動,并保持痛的姿勢,醫生把針或提或左右輕旋,問是否減輕或消 失,當一個痛的姿勢消失,還令其活動尋找疼痛的姿勢。從行針得氣到患者活動找疼痛的姿勢,到收效出針一般是1~2分鐘。如一針即生效止痛,一針即可;如一 針療效不顯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則
手三針、足三針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則,一是以經絡的循行線路進行取穴,即循經取穴,二是經驗取穴。
一般的講,巅頂痛、頸椎病、手顫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傷、三叉神經痛、牙痛等手太陽經和督脈經的病痛,取後溪(後溪通于 督脈)。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側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間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顫、握物無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後的病痛, 可三針同取,亦可以間谷為主配中渚,或配後溪,總之應以療效既好取穴又少為宜。
手三針、足三針是以手三針為主,足三針為輔。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針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況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腫痛等,足三針是必用之穴。足三針以足臨泣為主穴。後面所治病例,對取穴甚有幫助,可供參閱。
六、關于手三針、足三針療效機理的探讨
傳統的針灸療法,一般是在辨證的基礎上先确定主治穴位,次列配穴,再拟定針刺手法。如治肩周炎,有的針灸醫生取肩貞、肩髃、肩井,再配以合谷、外關、手三 裡等;有的則取肩貞、臂臑,配以合谷、外關、曲池等;入針以後一般都是讓患者靜坐着(筆者稱之為靜針),每隔三五分鐘行針一次,或再加以溫灸,或加以電針 器,過20~30分鐘起針。而用手三針治療肩痛,如肩前痛隻針間谷,肩後痛隻針中渚或後溪,整個肩部均痛者,針間谷、中渚,或配後溪,針後一定要讓患者活 動,尋找疼痛的角度和姿勢,而無需留針,一般不會超過2分鐘。
筆者經過數以萬次的觀察,發現用靜計(即讓患者坐着不動針刺)治療頸肩腰腿痛的療效,遠不如動針(針後讓患者帶針活動筆者稱之為動針)之療效快速。因為不 通則痛,靜針的通力緩慢而且強度太小,針後加活動就是增強和加大其經絡之氣的通行之力,使療效快速而穩當。隻有針在手指掌部和足趾跖部或耳、鼻、面部、頭 部,肢體關節才能夠活動。凡是針刺在肌肉松緊度較大的穴位都會影響肢體和關節的活動度,因一動針即彎曲。筆者的觀點是否”井蛙之見”,請同道們去驗證。
人之一身,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365穴,在人體形成一個龐大的、複雜的而又有理有序、有條不紊的信息網絡,這個網絡内連髒腑,外絡四肢百骸。人身的一 呼一息,一舉一動,都要有經絡來去連絡支配、控制、調整。針刺就是用針刺入經脈上的穴位内,而穴位是髒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處所。已知十二經脈的氣血的多 寡是不一樣的:手、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脈;手少陽、足少陽、手少陰、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陽此六經為多氣少血之經脈;手厥陰、足厥陰、手太陰、足太陰 四經為多血少氣之經脈。各條經脈的氣血多少雖不相同,但卻說明了每條經脈都與氣血運行有關。如同長短深淺不同的水溝一樣,都有或寬或狹或深或淺的水流。氣 為陽有質而無形,血為陰有形而又有質。這兩者相互滋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地構成人體的内在物質基礎,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氣為陽,血為陰,氣為 血帥,氣行則血行,氣郁則血凝。氣行之速,血相應地行亦速,氣行之緩,相應地血行亦緩。
由此推想,氣與血在人體的經絡之中必須達到一定的态勢,即陰平陽秘之勢,人身才會達到正氣充盈,病無以生的佳境。經脈中氣的狀态,與氣速、氣量、氣質三者 有關。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同江水一樣,流速、流量、流質構成了江水的水勢;針刺穴位就是向被針刺的經絡求得這種可以流動并帶有一定的力和量的氣态,即 “得氣”狀态,借以達到氣行血行,使結者開、淤者消、凝者散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針刺某經絡上的一個或兩個穴位,使該經絡激發出足以達到療效目的之氣态,起決定作用者是針刺的力度。針刺力度的強弱與醫生的針刺手法是密切相關的。手法問 題是一個技巧問題,十個書法家,用同一支筆,同樣的墨汁,同樣的宣紙,要他們寫同一種字體的同一首詩詞,其不同就會顯示出來。針刺也是這樣,小小一支銀針 其治療效果如何,不能不說是一個高難度的技巧問題。在多次的骨質增生學習班上,筆者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解和演示手三針、足三針的針刺方法和手法,絕大多數人 都能較好地運用于臨床并取得預期的效果,而有一部分人療效就較差。由此看來針灸醫生的針刺技巧決定着治療效果的優劣。
因此可以說,針刺治療疾病的關鍵,就是針刺的質量。
筆者體會,用針刺治療痛症,取穴的多少,與針刺的質量并不成正比例;針刺時間的長短與針刺的質量也不成正比例。在治療上述痛症時,筆者在很多情況下隻取一 個穴位,或兩個穴位,三個穴位同取者很少。取一個主要穴位,按照筆者所述的上述針刺方法進行針刺,哪怕是隻有幾秒鐘,隻要激發起經絡在瞬間的單位時間内所 釋放出來的能量達到了治療能量,即達到了一定的氣态,就會收到滿意的效果。反之,如果選用三四個穴位,或者更多的穴位,留針30分鐘,但激發不出經絡在相應的單位時間内釋放出治療能量,則療效是比較差的,甚至毫無療效。
因此,筆者認為,用針刺治療痛症,取穴越多,留針時間越長,往往療效越差;特别是讓患者固定在一種姿勢而不讓其活動的長時間的留針,則療效會更差。因為這種靜止給經絡的疏通帶來了阻力。
筆擇推想,針刺止痛,是針刺經絡上的穴位激發起經氣,經氣傳入大腦,大腦立即進行人體的自我調節、自我整合,這一過程即是大腦的興奮過程。興奮屬陽、屬 動,動則通,通則不痛。興奮的質量越高,通的速度就越快,越快帶來的沖擊力越大,借着這一瞬間的沖擊之力,使淤消結散疼痛消失,緩解,減輕。
既然有興奮的快速強烈,就有興奮的緩慢低弱;快速強烈屬陽,緩慢低弱屬陰。如興奮不起來,就達不到一定程度的氣态,就會被陰所抑制,就沖不開痛結,而止痛的效果就差,或者根本無一點效果。
下一篇
一口氣讀懂“陰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