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日報道西班牙《先鋒報》網站2月26日刊登題為《俄烏沖突一周年:理解這場戰争在世界上所改變的一切的十個關鍵》的文章,作者是拉蒙·艾梅裡奇。全文摘編如下:
烏克蘭戰争已成為對世界秩序的一次電擊。它改變了歐洲計劃的本質,使西方軍國主義化,并讓人們看到一個拒絕選邊站隊的全球南方浮現出來。它已迫使中國調整姿态,将俄羅斯推向亞洲,并重新引發人們對東歐未來的疑慮。這場戰争對能源和食品産生了影響,描繪出一個全球化程度較低的世界,在其中中美關系加速惡化。
1.歐洲經曆劇變
歐洲經曆了最劇烈的變化。俄羅斯的軍事行動給歐洲大陸造成了800萬難民。它重新激活了北約,并使該聯盟的防務預算飙升。“即使在沒有受到威脅的國家也是如此。”分析人士比森克·菲薩說。巴塞羅那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波爾·莫裡利亞斯認為:“與伊拉克或巴爾幹戰争時相比,歐洲的反應是颠覆性的。他們批準了制裁,設立了用于武器采購的資金。”
經濟學家何塞普·奧利弗認為,重心向東歐轉移折斷了歐洲的桅杆。“當我聽到波蘭人、波羅的海人和北歐人在講話時,我很難認出歐洲計劃還剩下什麼。”
2.能源力量凸顯
能源是最能體現歐洲矛盾的領域。2022年春天,普京關閉了天然氣閥門,以向從他那裡購買了消費量40%的歐洲施壓。通貨膨脹飙升,利率也飙升。如今,歐洲從美國和中東購買所需的天然氣,并繼續依賴外國。能源資源教授馬裡亞諾·馬索說:“伴随着戰争,戰略自主權的缺乏變得很明顯。”
3.德國茫然無措
這場戰争打了德國一個措手不及。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和中國“買買買”的狂熱,促成了使德國成為世界領先出口大國的奇迹。“以貿易促改變”是引領那個奇迹的理念。如今,德國的和平主義,作為對其納粹曆史長期消化的産物,似乎已經過時了。現在,德國在向烏克蘭派遣坦克。“德國精英感到茫然。”奧利弗說。
4.冷戰論調重現
菲薩認為,西方軍國主義化是這場戰争最糟糕的遺産。他說:“軍國主義言論已經恢複原狀,它不為和平留下任何一扇敞開的大門。我們又回到了冷戰言論。”這位和平進程領域的專家說:“這場戰争無法在軍事領域勝利。它可能持續很多年,并且最終将結束在談判桌上。”
5.引發“鐵幕”疑慮
這場沖突引發了人們對1990年和1991年德國統一和蘇聯解體後東歐轉型結束方式的疑慮。為這些疑慮煽風點火的是弗拉基米爾·普京,他說俄羅斯被西方欺騙了,西方讓北約向東擴張。
6.俄羅斯向東轉
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曾寫道,西方的制裁正在使俄羅斯經濟回到1980年代,而從18世紀彼得大帝開始的向西方開放的時期迎來終結。“如果俄羅斯輸掉戰争,最有可能的情況是,該國會轉向亞洲,将一切押在其與中國的關系上。”奧利弗說。
7.中國拒絕卷入
中國是過去半個世紀的偉大經濟奇迹。它已成為與美國競争的超級大國。它試圖協調與俄羅斯的友誼和與作為其客戶的歐洲的關系。“中國認同俄羅斯的西方有罪叙事,”莫裡利亞斯說,“但實際上并沒有轉向他們。”
8.西方更加脆弱
中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穩固促進了全球南方的浮現。印度、以色列、巴西和土耳其是中等規模的強國,它們不支持攻打烏克蘭,但仍在與俄羅斯進行貿易。這個類似于1970年代冷戰時期“不結盟運動”的集團的出現,已經體現在聯合國投票中。在這次慕尼黑會議上,西方領導人确認,這些國家對他們關于烏克蘭的提議缺乏熱情。
9.美國霸權衰退
烏克蘭戰争是一系列破壞性事件的最高潮,這些事件埋葬了從1989年到2001年的新自由主義興奮期和美國霸權的巅峰時期,而該時期與全球化巅峰相對應。這些事件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英美民粹主義興起、氣候危機、新冠疫情大流行,以及最後的戰争。這讓人想到,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美國霸權的衰退及其面向多極世界的艱難調整。
10.經濟更不穩定
這場戰争對于最貧窮的人口來說是一場災難。去全球化或者說中美之間的“脫鈎”危險,導緻了地區集團形成和物價更昂貴的經濟環境。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