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人有功德,天地共渡”:把這些天命完成,暗示餘生大吉

當你順着自然的規律去做事時,就連天地萬物,都會為你讓開道路。

有些人做事,遇到了重重阻礙,終究事與願違。如此之人,多半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受到了社會規則,以及世道規則的制約。

有些人做事,雖然暫時遇到阻礙,可最後還是苦盡甘來,得償所願。如此之人,一般都順着自然的規律去做事,那老天也會賦予他們圓滿的結果。

為什麼逆道而行之人,會阻礙重重,而順道而行之人,會苦盡甘來呢?前者,沒有功德。而後者,有功德。結果,自然就不同了。

什麼是“功德”呢?就是一個人的功業以及德行。《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人這一生,就是為了“積累功德”這四個字而活着。肉體終究會消散,而人之功德以及精神,會不朽于塵世間。

人有功德,天地共渡。一個人,隻要把這些天命完成了,那餘生就大吉了。

一、把“認清自己”的天命完成。

人這一生最大的使命,就是完成這四個字,認清自己。

我們常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要完成這件事,首先就需要認清自己。有能力的人,就去做大事。而沒能力的人,就去養家糊口。

有這麼一個對話。

富翁問乞丐:“雖然你失去了賺錢的能力,為什麼你不去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兒,非要在這裡乞讨呢?”

乞丐回了富翁一句:“我失去了賺錢的能力,尚且謀生存。而你呢?有錢有勢,還瞧不起窮人,甚至為難他們,你怎麼就不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兒呢?”

這番話,那是不好評價的,因為人之地位不同,所做的事兒就不一樣。隻不過,我們是什麼人,就該做什麼事兒。這一點,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

二、把“承上啟下”的天命完成。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肩負着“承上啟下”的使命。

一個努力工作的中年人,為什麼他要活得如此疲累呢?就是為了養大孩子,以及為父母養老。這,便是“承上啟下”的樸素追求。

為父母養老,這是遵循“孝道”的表現。人沒有孝心,其實就跟野獸無異。有了孝心,家庭才會和諧,這個世道才會存在溫暖。

養大孩子,為他們保駕護航,這不僅是為人父母的義務,更是一種自然的責任。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必須要為他們負責。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身為普通人,此生别無追求,隻希望養大孩子,送走父母,那就無憾了。

這種觀念,看起來是平凡了一點。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是“齊家”的關鍵。沒有本事養活親人,又何談有更大的追求呢?

三、把“承受因果”的天命完成。

有一樣東西,那是誰都無法躲避的,因果。所謂“人言可躲,因果難避”就是這個道理。

别人說什麼,那是别人的事兒,隻要我們不聽就可以了。而因果循環,那是自然的事兒。不論我們是否接受,都會來到我們的身邊。

不少人都不相信因果,沒想到因果照樣不放過他們。要知道,自己在前面做了什麼事兒,在後面就得承受什麼結果。

比如一個人行兇作惡多年,哪怕他沒有受到規則的制裁,那他也會在晚年的某一刻,被不幸纏上,落得不得善終的下場。

老祖宗一直強調“行善積德”,那是有道理的。因為老祖宗知道,心存惡念,給别人造成的傷害,終究有一天,也會報應在自己的頭上。

所謂“一報還一報”就是這個道理。再怎麼有錢有勢的人,在因果報應面前,也隻能坦然接受,而無法置身事外。

四、把“盡人事”的天命完成。

提倡入世的孔子,說過這麼一句話:“盡人事,聽天命。”

在孔子看來,人立身于塵世間,就該盡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切勿消極,切勿悲觀,反而要積極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和前途。

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年輕的時候周遊列國,希望各國諸侯都接受自己的仁德理念。沒想到,孔子徒勞無功,還差點餓死在了歸途當中。

經曆了這件事的孔子,并沒有氣餒,而是收徒教學,讓自己的理念能夠流傳天下。後來,“有教無類”的孔子,被世人稱之為儒家第一聖人。

孔子讓我們做的,并不是聖人,恰恰是“盡人事”的普通人。能夠把一件小事做好,甚至做到極緻,不愧對天地良心,那他就完成使命了。

“人事”不好做,因為前路的阻礙太多了。對于阻礙,我們不妨保持一個原則,雖千萬人吾往矣。為人處世,該做則做,但求心安,不問天意。

文/舒山有鹿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