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朋友查了大概幾十個論述耳鳴的醫案,初步了解耳鳴的病因大概會有以下幾個:一個是腎虛,二個是肝氣不順,三個是脾胃的問題(不一定對,是我自己的分析)。
最後聚焦到三個方子:
1、倪海廈醫師說的“澤瀉湯”:
白術15g,澤瀉30g,骨碎補3g,王不留行10g,石菖蒲15g。
該方子主要作用是把脾胃的功能正常運轉起來。
2、清朝名醫王清任在他寫的《醫林改錯》裡說的“通氣散”:
柴胡一兩,香附一兩,川穹五錢。為末,早晚開水沖服三錢。
這個也需要按照現在的劑量單位進行換算。我自己用的劑量是:柴胡30g,香附30g,川穹15g。研磨成粉,早晚用開水沖服1次,每次9g。
該方的主要作用是在于疏通肝氣。
3、當代名醫幹祖望的一個方子:
柴胡12g,香附子9g,川穹12g,石菖蒲12g,骨碎補9g,六味地黃丸30g(包煎)。
這個方子從用藥的結構看,是疏肝+補腎一起來的,在王清任通氣散的基礎上加了三味藥。
這3個方子,我介紹給了朋友。建議他可以試試第一個方子。
就是王清任的“通氣散”。
為什麼這樣考慮呢?
一個,根據我對這位朋友的了解,他這幾年心情一直不大好,事業上不順心,肝郁的成分可能比較大。二個,這個方子隻有三味藥,比較簡單,沒什麼副作用,跟食療差不多,即使吃錯了,關系也不大。
給朋友推薦了,我想自己試試藥。
為什麼要試藥呢?
我不是在學中醫嗎?如果自己不試試,怎麼能夠直接了解藥是什麼味道?苦的還是甜的?對身體起的作用怎麼樣?
我按照1/3的劑量抓的藥。大概思路是,這副藥一劑共75克,每次服9克,一天2次,4天喝完一劑。那麼,我隻抓1/3,分3次喝,一天半喝完。
我是去年11月15号喝的。不大好喝。藥味比較香,因為是自己用破壁機打的粉,比較粗糙,用開水一泡,喝完一次,杯子底下還有一層粗粉沒有溶解。要多加幾次開水才能全部吃完。嘴裡有點吃木鋸灰的感覺。
吃下肚,“10分鐘後,感覺體内氣往上走,頭有點熱,上頭,稍暈”(我的用藥記錄)。
第二天,上午吃了第二次,晚上第三次。“大便香,心情舒暢。下午嘴的左上方(外面)長出一個小膿包”(我的用藥記錄)。
試吃完這副藥後,我也沒管它了。
大約10天後,突然發現身體有了一些變化。
“上周試吃通氣散,感覺左手食指有變化。近2年來食指指甲近1/3空血,變白,起水泡(多年),脫皮,近期于中間指節處又長出一個小肉包。吃藥2天後,小肉包變小,指甲漸長滿。”(我的用藥記錄)
此後,指甲開始生長,上部出現一些凹凸起伏,應該在起以舊換新的變化。
不過,到現在為止,指甲還沒有完全長好。這可能是跟我用藥劑量太小有關系(才試吃了一劑的1/3)。
我準備年後再吃2次試試,看下指甲能不能完全長好。也進一步确認下,指甲的變化是不是真的跟這個方子有關系?
如果真的是這個方子的藥效,應該就是藥力疏通了肝氣。肝屬木,它提升了身體各方面像春天一樣生長的力量。
不過,我那位朋友已經試了我上面介紹的三種治耳鳴的藥,每個方子都吃了大概5副左右,沒有見到效果。
應該是沒有對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