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鳳
歲末年初,年老的父母再三囑咐不要忘了買份日曆回家,幾十年的老習慣,日曆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曆其實是一種籠統說法,按照内容和使用方式,可以分為日曆、月曆、年曆、黃曆以及台曆、挂曆等等。作為一種記錄時間信息的出版物,紙質日曆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的曆法已有幾千年曆史,曆史和考古學者發現,3000多年前中國就有甲骨文記載的曆書,或者說是類似于曆書的東西。
真正的曆書産生于唐順宗時期,有12冊,每月1冊,一天一頁,記錄日月、國家大事和皇帝言行。因為曆書事關老百姓的農事和生活,非常重要,所以要以朝廷名義編制,并由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開印頒行,這也是曆書被稱為“皇曆”的由來。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宋太宗趙光義每到歲末都要賜給文武群臣和皇親國戚一本曆書,以示朝廷對曆法的重視,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曆書就叫“皇曆”了。兩種說法,相差100多年,事實究竟如何,在此姑且不考。
古人經常使用的曆法有黃帝曆、颛顼曆、夏曆、殷曆、周曆和魯曆,其中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當數黃帝曆,久而久之人們就将其簡稱為“黃曆”。
皇曆和黃曆内容一樣嗎?兩者又有什麼區别和聯系呢?
由朝廷頒行的皇曆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隻是對四季節氣、天氣、氣象、農事、生肖和日期的一個大綱性記錄,而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地理、民風民俗各異,所以正統皇曆很難兼顧各地的不同情況。在這種背景下,便出現了民間的黃曆。
黃曆的主要依據大都來自皇曆,但在形式上更加民間化、民俗化、實用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黃曆是對皇曆的補充和擴展。為了迎合老百姓的需要,黃曆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地增加了一些吉兇、忌諱、擇日、星相和蔔卦的内容,如某月某日“宜婚嫁,宜搬家,宜出行”等等。這種風氣愈演愈烈,黃曆的内容也更加豐富,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指南針,衣食起居、紅白公事都要查黃曆。但黃曆是根據當年節令編寫的,隻能一年一印,前一年的黃曆到第二年就沒有用了,所以查過去的老黃曆是沒用的,這又産生了“不能看老黃曆”的俗語。
宋代以後,由于印刷術和造紙術的應用以及普及,官印皇曆多達數百萬冊,成為官府的一項重要收入。與此同時,民間私自印制的黃曆也因切合老百姓日常生活,淺顯易懂,所以更受歡迎。當時雖然有不得私印曆書的律例,但屢禁不止,黃曆在民間廣為流傳。
清嘉慶年間以後,朝廷不再禁止民間刊刻曆書,許多書坊紛紛以自家堂号編印、翻印黃曆和皇曆,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十月頒曆以後,大小書肆出售憲書,衢巷之間亦有負箱唱賣者。”從此,曆書在民間更加普及。
辛亥革命後,雖然在全國範圍内推行公曆,但農曆在民間依然盛行。已經沒有了皇帝,所以“皇曆”也就正式更名為“黃曆”,一直沿用至今。
清末民初以來,随着西方文化的進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上海灘興起了一種集日曆、年畫和廣告于一體的新生事物——月份牌。
據《老月份牌廣告畫》記載:“老月份牌廣告畫,是我國近代最早的現代商品海報。它發源于二十世紀初期的上海,随着當時洋商經濟進入中國社會而逐漸發展、流行……這類商品海報最早由洋商引進使用,用以促銷外國商品,而後一般商家行号亦普遍運用,作為商品附贈品,以讨好顧客。而它之所以稱為‘月份牌廣告畫’,主要是因為海報在發展初期多附印月份牌年曆而得名。”
月份牌脫胎于中國民間傳統木刻年畫竈王碼(繪有竈王爺像的紙),竈王碼早在宋代就已出現,畫面是竈王及春牛圖等,下面印上二十四節氣之類的内容,現在我國不少地區,特别是農村還有張貼竈王碼的習俗。
與傳統木版年畫相比,月份牌更加時尚、實用、美觀,一般采用新式石印或膠印技術,豐滿逼真的彩圖比單線平塗的版畫更加生動鮮活。月份牌通常還配有中西對照曆表和商品廣告,這也是老式木刻年畫所沒有的功能,從某種角度講,月份牌是對竈王碼的超越和發展,是升級版的竈王碼。
老上海月份牌的畫面最初大都是中國傳統山水、人物或者戲曲故事,後來發展成以時裝美女為主,這也反映出當時上海灘奢靡、享樂的社會風氣。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其他題材的月份牌,譬如展現女大學生校園生活,女性騎馬、遊泳、開車和參加慈善活動的畫面,這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月份牌在創作手法上以中國傳統工筆淡彩或重彩為主,後來發展為西洋擦筆水彩,大都采用銅版紙以膠版彩色印刷,色彩十分明淨。月份牌上下兩端鑲有銅邊,上端居中打孔,以便懸挂;下端或兩側印有12個月節令的年曆表,供人們查閱日期節氣;畫面印上商品或廠商的名稱,讓人一目了然。
清末民國時期,彩色印刷技術剛剛起步,印刷品還非常罕見,能免費得到一份印制精美的月份牌,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件很有面子的事。顧客将這些月份牌拿回家,逢年過節懸挂起來,非常喜慶、體面,而商家也借此達到了宣傳産品的目的,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1949年後,老上海月份牌逐漸消失,那些帶有時代色彩的畫面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