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小說中的人物類型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承擔着不同的社會角色。或是學生,或是老師,或是打工族,或是公務員。

而在小說中,我們筆下每一個人物也承擔着不同的劇情角色。或是懲惡揚善的英雄,或是充滿智慧的導師,或許是一同冒險的夥伴。

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角色種類成千上萬,但小說中常見的劇情角色類型卻并不是很多。我們将這些劇情角色的類型,稱之為“角色原型”。

無論是網絡小說,還是實體小說,亦或漫畫腳本、影視編劇,都無法脫離角色原型的作用。

常見的角色原型

對于作者而言,某些角色原型是不可或缺的。一旦少了它,你的故事就沒法講了。而某些角色原型,雖然并非必不可少,但有了它卻可以使你的故事更為曲折,情節更加豐富。

小說中最常用的原型有:

英雄、導師、化形、陰影、門将、夥伴、對手、信使、愚人

當然,還有其他更多種類的角色原型,但它們大多是從這九種原型之中衍生出來的,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一、英雄

作為小說的核心人物,主角們紛紛以各種類型的英雄形象登場。

英雄來源

小說中的英雄原型來自心理學中所講的“自我”,獨立于群體之外的個體人格。自我作為對自身與外界認知的起點,使人們認識自己、學會生存之道,構建與外界的聯系,正符合英雄原型建立讀者代入感的作用。

原型作用

英雄原型的首要作用便是作為連接讀者與作品的橋梁,引領着讀者對主角産生認同感。我們需要賦予英雄一些獨特的品質,讓每個讀者都能從自己身上找到與英雄的相似之處,以及一些人類所共有的心理特征。

它們可以是:獲得成功、被人理解、求取生存、得到自由、被人愛慕、展現自我、報仇雪恨等等。當英雄獲得了讀者的認同,讀者便會将自己代入到英雄身上,透過英雄的雙眼來看故事中的世界。

英雄原型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成長。一般來說,小說中的主角都是成長最多的那個角色。英雄為了成長,需要通過學習來獲取知識、智慧、能力、技巧。有些小說更是直接以主角的學習、成長為核心展開,這在近些年網絡小說中盛行的升級流小說裡十分常見。

另外,英雄通常都會起到解決事件的作用。一個平時很活躍,關鍵時刻卻無所作為的主角是相當失敗的。一般來說,至關重要的決策、戰勝反派頭目等工作都是屬于英雄的,不要讓他失業了。

犧牲精神是潛藏在人們内心深處最為崇高的品質。古代人用犧牲品溝通神靈,犧牲一詞亦是神性化的象征。肯為了目标、理想,亦或集體利益做出犧牲,甚至是犧牲生命的人,便稱得上英雄。

當然,有些作者塑造的本身就是一個自我中心的“反英雄”,讓他為集體利益犧牲是不可能的。實際上,這種情況下主角的犧牲行為同樣富有戲劇性。無論他是出于什麼目的,隻讓劇情中的其他人物認為主角做出了自我犧牲,甚至對其予以稱頌贊揚,便能達到良好的戲劇效果。

英雄種類

英雄原型的種類很多,和其他原型相組合的話,則會出現更多種不同的類型變化。從克裡斯托弗的理論來看,英雄本身的類型大緻有主動英雄、被動英雄、獨行俠式英雄、集體中的英雄、反英雄、催化劑英雄等。

主動英雄與被動英雄的主要區别就在于,他們是自願加入的冒險旅程,還是受外部因素影響而被迫加入的。通常前者會出現在主角推動劇情進展的小說中,後者則出現在劇情帶動主角行動的小說中。

獨行俠式的英雄在玄幻小說中十分常見,他們通常孑然一身,獨自面對冒險的旅途。而集體式英雄則常常“拖家帶口”,亦或有着團隊夥伴。戲劇化的寫法是,前一類型的主角往往會被迫進入集體環境中,而後者則通常被迫與其所在的集體分離。

反英雄是指被我們現實中的社會價值所排斥的人物類型。他們或許會如同《第一滴血》中的蘭博般,是個身上的铠甲鏽迹斑駁的英勇騎士,卻拒絕融入新的社會,或被社會所拒絕。又或許會如同《死亡筆記》中的夜神月一般,是個被心中的陰影偏執所掌控,最終堕落、毀滅的古典式悲劇英雄。

催化劑英雄就如同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一般,周圍的角色因他而成長、發生變化,但他自身卻基本沒什麼改變。偵探小說的主角大都是此種類型,《超人》之類的超級英雄也屬此類。想嘗試無敵型主角,催化劑式英雄是最好的出路。

英雄面具

英雄原型并不全是出現在主角身上,任何一個角色戴上了英雄的面具,都會臨時擔任起英雄原型的作用。

比如小說《盤龍》中,前期作為導師原型出現的德林柯沃特,為了讓林雷逃出強敵的圍攻而犧牲了自己,這時的他就變成了英雄。此類劇情在影視作品中也常有出現,經典電影《星球大戰》(第一部)中,前期作為導師原型出現的歐比旺·克諾比,為了讓盧克逃出死星而犧牲于達斯·維德的光劍之下,便是同一用法。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帶上英雄面具的是個負面的反派角色,這不但可以使該角色令人印象深刻,還會使你的小說顯得更加真實合理,内涵豐富。

二、導師

約瑟夫·坎貝爾的《千面英雄》中,将訓練英雄的角色稱之為“智慧的長者”,這也緻使導師原型們常常以老年人的形象出現。就像《哈利波特》中的鄧布利多、《魔戒》中的甘道夫,乃至網絡小說《盤龍》、《鬥破蒼穹》等作品裡出現的戒指中的老爺爺。

導師來源

導師原型來自于“自性”,即我們體内與所有事物相連的那部分人格。克裡斯托弗認為,導師原型代表了原型父母。就像亞瑟王的故事中,梅林代替了亞瑟王去世的父親,成為了他的代理監護人。很多英雄之所以需要尋找導師,也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無法作為楷模。

原型作用

英雄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成長、學習,而導師的關鍵性作用則是傳授與訓練。任何能使主角學到能力、知識、技巧的人、事、物,都屬于這一原型。

導師的另一個重要作用便是饋贈。通過了導師考驗的英雄通常能夠從導師處獲得禮物的饋贈,這些禮物包括了法寶、道具、重要的線索、珍貴的藥品、不傳的秘術等。當然,有些時候會出現先得到饋贈後出現導師的情況。比如,導師就呆在作為饋贈品之一的戒指裡。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從導師處習得技能或者得到饋贈,通常要先通過導師的考驗。如果沒有考驗的情節,作者至少要給出一個合情合理的饋贈緣由。

除此之外,導師還具備打下伏筆、設置懸念、推動劇情進展等多種作用,這便要看作者的運用了。

導師種類

長期導師:長期的導師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内反複出現,乃至于自始至終都伴随着主角的成長。如通常無限流小說中的“主神”、影片《007》中的間諜領袖M等都屬此類。這類導師一般都要同時具有推動劇情進展的作用,否則難保不會變成一個不停出現給主角升級的外挂式角色。

階段性導師:随着主角不斷變得更加強大,過去的導師如果沒有一同變化,恐怕就難以繼續勝任了。這時便是前一個階段性導師退場,新的導師上台的時候。這種類型的導師常見于升級流小說中,比如我吃西紅柿的《吞噬星空》,幾乎主角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或幾個不同的導師存在。

臨時性導師:英雄随時都能夠從其他角色身上學習到知識,如戰鬥中的主角從敵人身上學到了新的技能,那麼這時的敵人就戴上了導師的面具,成了臨時的導師。

多人導師:有時主角會在同一階段接受多位導師的教導。這些不同的導師,會傳授給主角不同的能力,或同一能力的不同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他們的作用相重複。

成長的導師:導師通常也是曾經的英雄,他們會把自己走完英雄旅程的經驗教授給年輕的主角。不過有的導師自己還在英雄的旅程上,并沒有走到終點。他們除了有教導主角的任務外,還需要解決自身的問題,同英雄一并成長。

負面的導師:有些負面角色會帶上導師的面具,前來引誘英雄落入陷阱之中,或者走上歧途。如果主角最終能夠識破誘騙,這本身也是一種知識和經驗的增長。

内心的導師:有些主角似乎不需要導師的引導就能自行成長。仔細看看或許會發現,其實他已經将導師原型内化,給自己戴上了導師的面具。例如一些老橋段裡,面對艱難險阻的主角,正在猶豫不決甚至準備放棄之時,不禁回憶起過往的種種,結果又給自己帶來了前進的力量,這是便是内心導師的作用了。

三、門将

冒險的旅途中,通向新世界的大門前往往都被強大的門将所看守着,他們會把沒有資格通過的人攔在門外。

門将來源

現實中,當從事新的工作、作出新的決定、融入新的環境等各種人生中的重大改變擺在我們面前時,往往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阻礙。糟糕的天氣、懷有敵意的同事、感情的傷痕與依賴心理,甚至是無故的慵懶,這些被我們稱之為“心魔”的阻礙,便是考驗我們是否下定決心迎接改變的邊界守門将。

原型作用

門将的首要作用便是考驗英雄的能力。對于尚未足夠強大就急匆匆踏上冒險旅程的新人而言,相比直接被BOSS秒殺掉,還是被門将攔住不得不打道回府來的更好些。

有時候門将并不算是敵對的一方,比如阻攔主角與戀人相會的父母、禁止主角參加比賽的老師等,這時他們所考驗的或許并不是英雄的能力,而是踏上艱險旅途的決心。

門将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引發沖突。除了門将本身和主角之間的沖突外,也可以引發門将背後的人物、勢力與主角之間的沖突。

當然,一個強而有力的門将,也有給予懷着美好憧憬的天真英雄以當頭棒喝,提醒他前面的旅程充滿危險,并非一帆風順的作用。

門将種類

在某些作品中,邊界守門将會毫無變化地直接以“門将”的形象出現,比如漫畫《死神》中瀞靈廷四扇門的守門将。但更多情況下門将的外表會變得多種多樣,如保镖、黑客、接待員,甚至是一樣道具、一棟建築物、一種自然力量。

從身份上看,門将通常是反派頭目的手下,如軍官、衛兵、小喽啰等。有時門将也會是新世界中的中立人士,他們隻負責考驗來人的資格。而主角同一方的秘密支持者,有時也會帶上門将的面具,負責考核英雄的技能。

從阻礙方式來看,門将們除了使用武力阻礙着主角,還有可能通過感情、法律、陰謀等方法進行阻攔,甚至是像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一般提出謎語,解開才能通過等奇特的方法。

門将或許會是一個角色,也有可能為數衆多,比如一支軍隊等。面對這種人數較多或者過于強大的門将,有時硬碰硬并不一定奏效。通過門将考驗的方式除了正面迎擊外,還包括計謀、賄賂、僞裝成門将中的一員混入敵營等等。

對于英雄而言,能夠利用門将的力量就再好不過了。将門将作為自我磨砺的對象、學習技能的導師,甚至是把門将化解為夥伴、收為手下等都比直接消滅掉更加有效。

劇情角色在故事情節中起到的作用模式,叙述學中稱之為“叙述功能”。

對叙述功能的研究一般認為起源于俄國藝術理論家普洛普,他列舉出七大類三十一種叙述功能。這七類分别是:一、反面角色,二、捐獻者,三、助手,四、公主和她的父親,五、送信人,六、英雄,七、假英雄。

普洛普的理論對叙述結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但由于諸多限制,他所提出的叙述功能在今天看來并不完全适用。

回到上一章提到的角色原型。我們在這無數種叙述功能分類中選取出比較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的理論作為基礎,結合今天的文藝影視作品,重新進行九種角色原型的分類。

四、愚人

愚人原型在某些方面與塔羅牌大阿卡納中的愚者牌面十分相似,完美的契合了心裡原型中的“愚者”原型。它擁有狡詐、滑稽、慵懶、貪婪、機敏等諸多特點,常常為故事帶來喜劇性調劑。

原型作用

愚人擁有許多重要的作用,他們需要打破過度膨脹的自我,将自以為是的英雄拉回現實。他們通過惡作劇或口誤來揪出愚蠢與虛僞,警示墨守成規的人改變的必要性。

緊張、沖突與懸念讓人覺得精疲力竭時,愚人的出現能夠瞬間釋放歡笑元素,令讀者再生興趣,也因此令人印象深刻。

小說《遮天》中的“段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範例,他貪婪而又狡詐,卻總是能夠引人發笑,為緊張的劇情帶來緩沖。

北歐神話中的惡作劇之神洛基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愚人。他聰明靈活,為諸神提供建議、咨詢,同時也密謀着将他們毀滅,促使他們行動、改變,為陰暗風格的北歐神話提供了難得的喜劇調劑。

愚人種類

在神話故事中,愚人角色洛基有時會作為奧丁或雷神的搞笑夥伴出場。而在最後一戰的故事裡,他卻成為了緻命的陰影、對手,指揮着死靈的力量對抗諸神。

除了夥伴、對手、陰影之外,愚人也經常會以英雄的身份登場。

在某些故事中,洛基作為愚人英雄,憑借智慧從巨人處生還。而在民間童話、傳說裡,愚人英雄則常以兔子之類的小動物形象出現,他們沒有抵抗能力卻充滿智慧,總能讓捕食的對手吃虧。

華納兄弟公司根據美國南部民間傳說中的Br'改編而成的動畫“兔八哥”,就是一個經典的愚人英雄。他靈活機敏,與對手鬥智鬥勇,百戰百勝。

有時候逆轉下局勢,讓愚人被别人智取,也是件相當有趣的事,小說《遮天》的讀者們就相當樂于看到愚人段德在主角英雄面前吃虧的場景。

實際上這便是來源于民間故事中的“龜兔賽跑”原理,愚弄弱者的愚人被自己的小聰明愚弄到,既達到了戲劇效果,又滿足了寓言價值。

五、化形

英雄有時會遇上這麼些人,他們似敵似友,讓人捉摸不定。或許口蜜腹劍,笑裡藏刀;或許模棱兩可,暧昧不清。就好似妖媚精變,化成人形,難辨真身

化形來源

化形原型的初期似乎總是和兩性關系的構建有關,它來源于兩個心理學概念,阿尼瑪和阿尼姆斯。

根據榮格心理學理論,任何人都有着完整的男女心理特質。隐藏在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特質,被稱之為阿尼瑪,女性的男性特質則稱之為阿尼姆斯。

在現實社會中,尤其是古代社會,阿尼瑪和阿尼姆斯是被壓抑的對象。男性從小就被教導隻展現自己“男子漢氣概”的一面,而女性則要學會壓抑自己的陽剛氣質。

被壓抑的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并不會消失,他們會在無意識的幻想、夢境之中,以異性的人、獸、神等形象出現,潛移默化中構建出一個異性的模闆,亦或擇偶标準。

在任何一段盲目的感情中,戀愛的雙方互相了解并不足夠的深入,但對方始終顯得那麼出色,似乎十分符合自己的擇偶标準,這便是因為阿尼瑪、阿尼姆斯被投射到了對方身上,人為地塑造出了化形者原型。

當激情逐漸退卻,盲目變作清醒,對方身上的毛病缺點也開始顯現。戀愛雙方開始相互指責、抱怨,感慨情人的僞裝、善變。由此,便構成了化形者最初的來源。

原型作用

化形者善變的特質讓英雄與讀者對其難以定位。是敵是友?是否忠誠?真愛亦或背叛?化形者們承擔着将種種猜疑、懸念帶入劇情的責任。

在古典文藝作品中,化形常常以更加直觀的形象出現,比如東方妖娆魅惑的狐狸精,西方性感毒辣的蛇蠍女。除此之外,狼人、吸血鬼等生物,都是天生的化形。

當然,化形并非總是象征着緻命的誘惑,有時他們隻會讓英雄感到困惑迷茫。

在愛情故事裡,化形幾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真愛與金錢間動機不明的女化形者、信任與謊言間真僞難辨的男化形者,通過懷疑欺騙、密語甜言、虛情假意、利用背叛,給平淡的故事增添曲折,推動劇情進展。

化形也并非總是刻意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化形來源一般,有時也會産生被動的化形者。難言之隐、誤會巧合、多疑多慮、弄巧成真,沒有惡意的人也可成為化形者中的一員。

化形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迷惑觀衆。有時化形在迷惑英雄的同時也讓代入英雄的讀者心生疑慮,有時化形可以獲得主角英雄的認可,卻依舊會被讀者們懷疑其本性。

化形面具

作為最靈活的原型之一,化形面具随時有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角色身上。

為了通過門将的關卡,英雄可能會帶上化形的面具,僞裝成門将的一員;

為了英雄的成長,導師可能會帶上化形的面具,為其帶來考驗;

為了英雄的安危,夥伴可能會帶上化形的面具,假意背叛;

而陰影敵人,亦可以帶上化形的面具,來到英雄的身邊。

化形的改變可能以是内在、外在的,可以是主動、被動的,但真正的要點,還是在于把握好“變化”二字。

六、對手

對手原型以競争者的身份出場,他們或敵或友,總能促進主角的成長。

對手種類

單純與英雄作對的人,不一定都是對手。他們或許是門将、或許是陰影、或許是化形。隻有與英雄勢均力敵,且相互競争的人才算得上對手。

很多影視作品便是以英雄與對手間鬥智鬥勇的較量為主題展開的。如超人與罪犯,怪盜與神探等。

實力相當的對手間的角逐往往是一部作品最容易出彩的部分。如漫畫《死亡筆記》,主角和對手間絲絲計算、層層布局、環環相扣,雙方都認為對方已被自己引入套中,勝券在握,讀者亦是雲裡霧裡,心若懸石。直到交鋒最後一刻,一方大獲全勝,一方滿盤皆輸,勝負雙方皆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對手與英雄之間并非總是處于敵對關系。在日系動漫作品中,英雄與對手經常是夥伴,或是介于夥伴與陰影之間。

漫畫《龍珠》裡,主角英雄的對手角色貝吉塔便是從陰影敵人轉變為夥伴關系。而《火影忍者》中的對手角色宇智波佐助則是從夥伴變為陰影、化形。

感情糾纏的對手關系,換一個流行的說法就是“相愛相殺”。在歐美作品中,這一類型常用于表現男女英雄之間的矛盾與協調。近三十年來,随着日系少女漫畫的興起,該類型被廣泛應用于耽美題材中。

某些特殊的故事中,有着雙生英雄的存在,也就是所謂的“雙主角、多主角”。由于讀者通常隻能代入一個角色,雙生英雄或許感情親密,但依舊有着對手關系。

另一種更加特殊的對手便是多重人格了。同一個角色的不同人格間,有着不同的性格、立場、行為方式,通常也是對手兼陰影關系。

七、陰影

為人所憎惡的、憤怒的、唾棄的、恐懼的、仇恨的一切,這就是陰影,蜷縮在人們心底某個角落裡的可怖巨獸。

陰影來源

陰影原型,象征着心理活動中被壓抑的那部分能量。負罪感、心理創傷、不良情緒,這些被理性所否定、抛棄、放逐的負面能量,在陰暗的角落裡化膿、發酵,逐漸轉化成自我毀滅的恐怖力量。

作為釋放人們所積蓄的内心能量的場所,無意識的夢境中總是能夠看到陰影原型的身影。當你被惡魔、歹徒、厲鬼、猛獸等諸般夢魇所驚醒的時候,陰影已經在向你敲響警鐘。你需要去認識它,面對它,并戰勝它,在它成長到足以将你毀滅之前。

原型作用

陰影的作用在于與英雄之間爆發強力的沖突。弱小時,陰影或許隻是給英雄使絆子的小喽啰,而強大的反派頭目甚至将英雄置之于生命威脅之中,激發出英雄的潛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