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玉
亂世的本質是解決舊有矛盾的一個過程,而影響曆代王朝曆史周期的也無非土地和戶籍問題,誰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就能穩坐江山。五胡入主中原之後,都進行了各種嘗試的改革想立足中原,但卻隻有北魏實現了這個目标,本質原因就是,北魏解決了土地問題,将朝廷的權力延伸至基層。
304年十月,劉淵在離石的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東北)稱漢王,建元元熙。對于劉漢政權的遠景政治目标,劉淵表示:“大丈夫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同時,劉淵還尊蜀漢後主劉禅為孝懷皇帝,将自己打造為蜀漢政權的繼承者,其祭祀兩漢的三祖五宗也是強化自己的這一政治定位。
在劉淵的認知中,隻有凸顯自己漢室繼承者的身份才能最大程度整合北方資源為自己服務,隻有将其政權打造為漢室政權才能在中原立足。
劉淵的作為确實具備一個優秀政治家的素質,但其卻沒有看到亂世的根本,西晉崩潰的原因之一就是世庶矛盾,世族壟斷了政治和經濟資源導緻士人沒有上升空間于是就迎合了八王的野心和胡人南下的趨勢。
劉漢政權要想真正在中原立足就必須解決世庶矛盾,而世庶矛盾的根本就是土地問題。
當然,劉淵作為開拓者、創業者當時還根本想不到這一層。
等到劉曜在内鬥中攫取了權力并改國号為趙遷都長安之後,漢趙政權的命運就已經注定,因為,劉曜已經放棄祭祀大漢宗室,重新認祖歸宗,将自己定義為冒頓單于的後代。
劉曜改國号并遷都長安的行為本質上是漢趙政權的一次退化,既然其已經回歸遊牧政權的定位,那麼必定會被曆史抛棄。五胡十六國的本質是曆史在以戰争的形式篩選解決北方問題的最佳政治選手。
在前趙政權被石勒所滅之後,後趙政權成為了北方的主導,其在領土層面基本實現了對北方的統一。330年二月,石勒稱趙天王,九月,即皇帝位。
此後,高句麗、鮮卑的宇文部和前涼政權也相繼向後趙派出使者,後趙的影響力達到了最大化。接下來就是由亂到治的階段。
和劉邦一樣,石勒雖然是馬上皇帝,但對于如何治理天下,他也有自己的方案:大力發展經濟、推廣教育。
早在攻取冀州之後,石勒就在謀主張賓的建議下,統計戶口和田地,規定每戶的納稅标準是帛二匹、谷二斛。在八王之亂後,石勒是第一個制定相關政策恢複社會經濟秩序的人,是當之無愧的漢高、魏武式的亂世枭雄。
對于教育,石勒也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在各地設立太學,以明經善書的官吏作為文學掾,選取部下子弟三百人進行系統化教育;在襄國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十多間小學,選取部下和豪族子弟入學;石勒常常親臨各學校,現場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優秀的對其進行獎賞。
我們有理由相信,石勒具備解決亂世問題的能力,但現實卻是,曆史留給他的時間卻并不多,337年七月,石勒駕崩之後,集宗室和藩鎮于一身的石虎以丞相、魏王、大單于的身份架空了皇帝石弘,攫取了後趙權力。334年十一月,石虎廢掉了石弘,登上了居攝趙天王之位。
石勒去世是後趙國運的轉折點
圖源/劇照
和前趙政權的劉曜一樣,石虎登基也是一次曆史的倒退,因為,石虎的長處是軍事開拓,政治卻是一塌糊塗,直接導緻後趙逐漸陷入泥潭之中。
不具備解決亂世問題的能力,後趙政權最終也被曆史淘汰。
下一位上場的是苻堅大帝。和石勒一樣,苻堅也以開拓之功統一了北方:370年十一月,滅亡前燕;371年四月,降服前仇池;376年八月,滅亡前涼;同年十二月,滅代;373年,從東晉手中拿下蜀地。
前秦成為五胡十六國的亂世中唯一實現了一統中原目标的政權。随着高句麗、新羅和吐谷渾的朝貢,苻堅建立了以前秦為核心的東亞朝貢體系,在功業層面遠遠超過了石勒。
同時,苻堅在治國層面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前秦的人口一度達到了二千三百萬的規模,對于苻堅的治績,史書的原話是:“關隴清宴,百姓豐樂,自長安至于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裡一亭,四十裡一驿,旅行者取給于途,工商貿販于道。”
完全一副治世圖景。
另外,苻堅也在教育領域發力,他不僅自己熟讀經史,漢文化水平極高,在位期間也重文教,每月親臨太學,考問諸生經義,他給自己立的flag是:道德層面要不遜于周公和孔子;功業層面要超越漢武和光武。
理論上來說,苻堅可以成為解決時代問題結束亂世的人,但前秦的盛世卻根本經不起一場戰争的考驗,淝水之戰,秦軍慘敗,苻堅身死國亡,北方又陷入各股割據勢力的混戰中。
一般來說,我們将苻堅的失敗歸結為婦人之仁,沒有殺慕容垂等異族精英給自己留下巨大隐患,但本質還是苻堅沒有解決土地問題,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如果苻堅得到了北方百姓的廣泛支持,前秦的大廈不會那麼輕易就崩塌的。
苻堅“混一六合,以濟蒼生”的政治理想終究隻是夢想。
曆史,還得經過複雜的篩選程序來選出真正能夠解決時代問題的人。
經過戰場上的篩選,北魏又成為了在地理層面統一了北方的政權。雖然上場較晚,但北魏明顯是幸運的,因為,其有後趙和前秦的失敗案例可以作為參考,能夠看出天下真正的症結之所在。
485年,馮太後以孝文帝的名義将朝廷直接掌控的土地和大量的無主荒地統一分配給各族百姓,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均田令”的改革:男子十五歲以上授露田四十畝,女子十五歲以上授露田二十畝,奴婢身份的男女授田數量也是這個數字;丁牛授田為每頭三十畝,限四牛;所授之田都以兩倍之數給百姓,以方便輪休,如果是耕一年,休兩年,則給三倍;百姓年老後免交租稅,去世後将田地歸還給朝廷。
均田令首先解決的是農民的生計問題,在西漢末年就不斷加重的土地兼并問題始終困擾着曆代朝廷,東漢、魏晉都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土地問題導緻的世庶矛盾也是影響上述幾個王朝周期的重要因素。
北魏能夠解決土地問題不僅能夠消弭世庶矛盾,同時也能獲得一定的民心,增強了朝廷和百姓的粘合力。
最重要的是,朝廷有了穩定的收入,有了穩定的收入就可以維持帝國的運轉,供養軍隊,支撐帝國的開拓戰略。
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多年的戰亂讓北魏掌握了大量的無主荒地的基礎上的,因為,當時的世族力量依舊強大,這一群體掌控着大量的土地。
同時,均田令也是對生産方式的統一,當各族人都以農耕經濟謀生後,所謂的胡漢矛盾自然會慢慢消解,填平胡漢的鴻溝并不隻是文化這一條路。
馮太後正式拉開了北魏的漢化改革
圖源/劇照
除了均田令,北魏還實行了“三長制”:每五家為一鄰,設立一個鄰長;每五鄰為一裡,設立一個裡長;每五裡為一個黨,設立黨長。
通過三長制,北魏不僅将權力延伸至基層,而且實實在在掌控了大量人口,保證了賦稅的正常征收和兵源的正常征發。太武帝時為什麼要和寺廟争奪人口,就是因為,當時的戶籍制度相當混亂,世族通過宗主督護制控制了大量人口。
土地問題和戶籍制度永遠是任何一個王朝的命脈,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王朝就能平穩運行。
此外,俸祿制也使北魏的官僚制度越來越正規化。遊牧民族此前的收入一直都是通過戰争掠奪,這既不是長久之計同時也會導緻各種貪腐問題,所以,俸祿制的實行就有效解決了以上痼疾。
對于戰争,北魏也是想得明明白白,沒有期望像石勒和苻堅當年想要通過一戰解決統一問題,因為,兼并南朝有兩個必備條件:
要動用舉國之力;要進行長期的準備、動員。
而要動用舉國之力就必須先得消弭胡漢矛盾才能集中所有資源,長期的準備又包括後勤的保障、成熟的步兵建制、熟悉城市攻守戰、習慣在江淮水網縱橫地帶作戰...
這些條件的滿足必須得需要時間,得有等待的耐心。
所以,北魏就通過接力的方式不斷滿足以上條件:太武帝開始建立步兵,并用于實戰;獻文帝拿下淮北并進一步規範兵役制度;孝文帝将國都遷往洛陽并通過三次南征擴展國都的戰略緩沖區,同時讓魏軍熟悉在南方作戰,而且完成了魏軍由騎兵到步兵的轉型并完善了後勤保障體系...
也就是說,北魏真正做到了對戰争邏輯的理解。
憑着對戰争的深刻理解和耐心,北魏的領土反而是不斷往南滲透,威逼南朝。當然,這也是因為有前秦的失敗案例在前,北魏有曆史經驗可以借鑒。
我們不必糾結孝文帝改革導緻的新的問題和矛盾,因為,北魏也是南北朝曆史發展過程中的踩坑角色,正是有了北魏提供的經驗和教訓,脫胎于西魏、北周的隋朝才能完成一統天下的曆史使命。
南北混一的結果北魏也曾作出了巨大貢獻,隻是最終的果子不是由他摘而已。
所以,南北朝的曆史,北魏算是解決了根本問題,拓跋鮮卑才是這段亂世中最重要的貢獻者。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和“在看”。謝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