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景仁榜


跨入景仁宮正殿,醒目的“景仁榜”三個大字迎面高懸,花梨木制作的巨型屏風上,按捐贈年代镌刻着682位捐贈者姓名。從1939年到2005年2月,33400多件珍貴文物,從這些上榜人士的手上,捐贈給了故宮。去年4月底故宮首次向公衆打開了景仁宮大門,輪換展出捐贈精品。

1 張伯駒萬貫家産換回一張“褒獎狀”

1700多年前,西晉“文章冠世”的才子陸機問候朋友的病情,信手拿秃筆用當時流行的草書寫下了一封長不足1尺、共9行84個字的信。歲月滄桑,這個信劄在蓋滿了曆代名家的收藏印記,包括宋徽宗泥金題簽“晉陸機《平複帖》”幾個字之後,和隋代大畫家展子虔畫的《遊春圖》一起,由張伯駒先生無償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是著名文物收藏家,在詩詞、書法、京劇、古琴等方面也造詣精深。他的父親是袁世凱哥哥的内弟,曾曆任清末和中華民國高官,後來又擔任鹽業銀行經理和董事長。張伯駒收藏我國古代書畫,最初是出于愛好,後來為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不惜變賣家産并借貸。 (個股全面跟蹤 黑馬将從這裡起飛…)

《平複帖》和《遊春圖》被人們稱為“墨皇”,分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法和卷軸山水畫真迹。1937年,張伯駒幾經周折用4萬大洋從清朝恭親王奕的後人手中買下《平複帖》。為了躲避日本人對這件寶物的觊觎,他攜家人南逃,《平複帖》被他縫入衣被,片刻不離身。到了上海,他仍因為自己的收藏遭到綁架,但他甯被“撕票”,也不交出國寶,僵持近8個月,夫人四處籌措了40根金條,才把他贖回來。

《遊春圖》的購藏,更令張伯駒耗盡心力。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北京時,帶走了大量珍貴文物,宮中嫔妃及太監也趁機偷走大量古玩字畫。抗戰勝利後,這些文物陸續現市。1945年,《遊春圖》被琉璃廠商人買下,準備高價賣給外國人,張伯駒聽說後很着急,竟把自己占地13畝的宅院賣掉,還央求夫人潘素變賣首飾,湊足220兩黃金,買回了《遊春圖》。

1956年,張伯駒與夫人從30年的收藏中選出8件精品,無償捐獻給國家。到這時,他父親留下的萬貫家産,變成了一張當年的國家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簽名的“褒獎狀”。

2 老院長馬衡萬件收藏不留子女

在故宮的捐贈文物中,有1萬多件來自故宮的老院長馬衡先生,有青銅器、印章、甲骨、碑帖、書籍以及法書、繪畫、陶瓷、牙骨器等,還有他畢生搜集的石刻拓本,種類衆多,數量驚人,精品不少。1952年馬衡被迫離開故宮時,他把自己珍藏的包括宋拓唐刻顔真卿《麻姑仙壇記》卷在内的400多件文物捐贈給了故宮。當時他的女兒勸他賣掉兩件文物,修修家裡的破房子,馬衡不答應,反而交待子女,自己的收藏不留給他們,身故後全部捐給故宮。1955年他去世後,子女遵從了他的遺願。

馬衡被人們尊稱為“故宮的守護者”。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時,他被聘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負責清點故宮文物。1933年他擔任院長,此時日軍已進入山海關,他立即着手組織把故宮文物裝箱,分批南遷。13491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先是運往上海租界,後來又轉運南京,再西遷到重慶,還覺得不安全,又運往樂山、峨眉等地。幾十年後,他的兒子馬文沖還記得,上海租界的故宮文物倉庫有兩個圓形的大銅門,密碼極其複雜,有360多位數;南京的地下倉庫有專門的發電廠和人造空氣,分地上地下三層。8年抗戰,故宮國寶沒一件遺失,無一被盜和損壞,全部安然無恙。

2005年4月28日,在“景仁榜”落成,同時也是這位德高望重的老院長逝世50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在景仁宮裡舉辦了“馬衡先生捐獻文物特展”。

3 張大千五百兩黃金買下名畫

1945年深秋,國畫大師張大千重返北平,用500兩黃金預購了一座前清王府宅第,打算定居于此。爾後,他到琉璃廠遊逛,看到一幅南唐顧闳中的絕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是店主剛從東北買回的清宮流失寶物。他驚喜不已,但商家開價高達500兩黃金。張大千當即決定,舍豪宅而購名畫,這幅“禦藏”于是到了他的名下。

7年後,旅居香港的張大千準備移居國外,為籌措費用,出讓自己的藏畫。如果他把這件事交香港、紐約、倫敦等地的世界著名拍賣行代理,肯定會賣出好價錢。但他認為這樣做,萬一國寶流失海外,自己将成千古罪人。于是他毅然将五代董源《潇湘圖》、元代方從義《武夷山放棹圖》等多幅無價國寶,以極低的價格賣歸祖國大陸。其中,《韓熙載夜宴圖》僅向故宮博物院開價2萬美元,被故宮博物院稱為“名賣實贈之舉,可謂功德無量”。

榮登“景仁榜”的人士還在增加

故宮文物處處長梁金生說,在“景仁榜”長長的名單中,不僅有文化名人、文物收藏家,也有科學家和政府官員;有名門之後,也有普通農民;有海外華人,也有外國友人。因鑒定瓷器的功力爐火純青而被譽為“宣德大王”的孫瀛洲先生,先後捐贈家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僅陶瓷類就有25件被定為國家館藏一級品。宋代理學家朱熹的25世孫朱家溍兄弟四人遵照父母遺囑,共同将珍藏的古拓本碑拓700種、善本書2萬冊、明清紫檀木家具、宋元書畫和其他珍貴文物,分3次分别捐贈故宮博物院等四個機構。劇作家吳祖光的父親、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的吳瀛先生,捐出241件來之不易的珍貴文物。古書畫鑒定專家劉九庵先生先後7次捐贈珍存書畫103件。内蒙古的兩位農民送來了上山幹活偶爾發現的漢代金戴飾等文物。香港名醫葉義捐贈81件犀角稀世雕刻,清宮舊藏犀角雕刻品也不過百餘件。還有王世襄、史樹青、章乃器、陳半丁、沈從文……一個個為人們所熟悉的大家的名字和默默無聞者的名字都镌刻在“景仁榜”上。

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景仁榜”前言所寫:“他們捐出的不僅是一器一物,更從中體現了愛我中華仁心義舉,展示了天下為公的佳德懿操。”

“景仁榜”落成以來,捐贈者的名單裡又增加了原台灣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那志良、台灣書畫家馬壽華、四川81歲的周榮欣老人,以及台灣著名學者李敖。與此同時,又一個特展“印章捐獻展”即将籌備完成,今年“五一”節前夕,來自21名捐贈者、時間跨度從戰國至近代、不同材質的278件曆代印章,将在景仁宮中與遊客見面。

吳冠中名字刻上故宮景仁榜

昨天下午,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将其代表作《一九七四年·長江》、重要水墨作品《江村》和《石榴》三幅作品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這也是以清宮舊藏聞名的故宮第一次以這種方式收藏上個世紀下半葉以後的當代畫家力作。

  《一九七四年·長江》長603厘米,高19.5厘米,是一幅畫在紙上的油畫長卷。它是吳冠中1974年與幾位藝術家應北京飯店創作大型壁畫之邀,赴長江寫生3個月的創作成果。壁畫創作因當時“批黑畫事件”夭折,這幅作品被放置在雜物抽屜中,輾轉遷徙30年并被淡忘。直到2004年春節期間,吳冠中長子吳可雨因找鑰匙而偶然發現。令人慶幸的是,雖然30年時光流逝,油畫紙背發黃易脆,但畫面油色尤鮮,仿佛新作。

  故宮在接收《一九七四年·長江》等作品的當天,還在景仁榜上镌刻上吳冠中的名字。景仁榜上已經記錄了600多位對故宮進行捐獻者的名字。

  此次捐贈對故宮博物院來說具有标志性意義,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說:“故宮博物院的收藏,絕大部分是清宮舊藏,是中國曆代藝術的精品。這一次,是故宮第一次以這種方式收藏上個世紀下半葉以後的作品,這是故宮博物院的一個新的開端。”

  為答謝吳冠中先生的捐贈義舉,由文化部主辦、故宮博物院承辦的“奉獻——吳冠中曆年捐贈作品彙展”将于本月27日至9月10日在故宮午門城樓展廳舉行,共有四十多件展品,都是從吳冠中先生曆年捐獻的作品中借調展出。《吳冠中捐贈作品彙集》大型畫冊也将同時出版發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