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台,是借助于激光幹涉儀來聆聽來自宇宙深處引力波的大型研究儀器。)在 2015 年探測到了曆史上的首個引力波源GW150914。
此後,引力波的發現如雨後春筍。截至 2018 年底,LIGO 已經發現了 11 個引力波源。
上圖展示了這 11 個引力波源的基本情況。
圖中的藍色和紫色的圓點代表一個個黑洞,而黃色和橙色的圓點代表一個個中子星。縱軸的數字,則标記了這些天體的質量是太陽的多少倍。圖中的箭頭,代表着兩個較小天體并合成一個較大天體,并釋放引力波的事件。其中有 10 個引力波事件,都是兩個黑洞發生并合;隻有 1 個引力波事件,是兩個中子星發生并合,當然,這也是人類曆史上觀測到的首個雙子星并合事件。
我們要科普的,就是這個雙中子星并合事件。因為它回答了一個絕大多數地球人都會感興趣的問題:黃金是怎麼來的?
黃金是由原子序号為 79(即原子核裡有 79 個質子)的金元素所構成的金屬單質。它擁有美麗的金黃色澤,并且幾乎不會與其他的任何元素發生化學反應。由于含量稀少,加上化學性質穩定,黃金在曆史上常被當作法定貨币,并被視為财富的象征。
不過,這些黃金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數千年之久。
人們提出過很多稀奇古怪的猜想:有人說它是彙聚的陽光,有人說它是硬化的水,還有人說它是由廉價金屬轉化而成的。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猜想通通都不靠譜。地球本身不可能制造黃金,所有的黃金都來自天上。
一直到 20 世紀下半葉,才有兩個天文學家找到了破解這個世紀難題的關鍵線索。他們就是我們前面見過的霍伊爾和福勒。
在介紹霍伊爾和福勒的理論之前,讓我們先來簡要回顧下一些關于恒星演化的基礎知識。
恒星誕生的标志是其中心區域點燃了氫核聚變。在主序星階段,恒星中心的核聚變會有兩種情況:對于像太陽這樣的小質量恒星而言,核聚變反應的盡頭是産生氧元素;對于超過太陽質量 10 倍的大質量恒星而言,核聚變反應的盡頭是産生鐵元素。
為什麼大質量恒星核聚變反應的盡頭是鐵元素呢?下圖就可以解釋其中的道理。此圖的橫軸是某種原子核中包含的核子(核子包含質子和中子)的數目,縱軸則是這種原子核的平均結合能。所謂的平均結合能,就是把原子核中的每個核子結合在一起所需要的平均能量。正如圖中展示的,在所有的化學元素中,鐵的平均結合能是最大的。
鐵擁有最大的平均結合能就導緻了一個後果:鐵是所有元素中最穩定的。也就是說,所有比鐵輕的化學元素聚變成鐵,都會釋放能量;所有比鐵重的化學元素裂變成鐵,也都會釋放能量。換言之,鐵無論是聚變還是裂變成其他元素,都要吸收能量。
這樣一來,恒星中心的核聚變就必須在産生鐵元素以後中止了。因為把鐵元素聚變成更重的元素,不但無法釋放能量,反而還要吸收能量。這種賠本的買賣,恒星自然就不會幹了。
這就導緻了一個後果:比鐵元素更重的金元素,不可能通過恒星中心聚變的方式來制造。
連恒星中心聚變都制造不了黃金,那麼黃金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霍伊爾和福勒的答案是,源于超新星爆發。
關于超新星爆發。其中一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大質量恒星坍縮”:在大質量恒星死後的塌縮過程中,強大的引力把電子壓進了原子核的内部,從而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這個恒星“中子化”的過程,會制造一場中微子大爆炸,把恒星外層物質全部炸飛,從而形成超新星爆發。霍伊爾和福勒發現,這并不是超新星爆發的全部故事。
恒星“中子化”以後,恒星内部就變成了中子的“汪洋大海”。因為中子不帶電,所以很容易掉進恒星中心的鐵原子核。換句話說,鐵原子核可以通過不斷俘獲中子的辦法,增加原子核中的核子數目;而與此同時,一部分被俘獲的中子又會在原子核内部發生衰變,然後再度變回質子。這意味着,鐵原子核内的質子數和中子數都會增加,從而變成一種更重的元素。
靠這種“俘獲中子”的方法,鐵元素就可以突破無法聚變成更重元素的瓶頸,從而産生包括金和銀在内的所有重金屬元素。“中子俘獲”過程所産生的黃金,會随着不斷膨脹的超新星遺迹向外擴散,并融入星際介質。星際介質又可以形成新的恒星和行星(比如我們的太陽系及其八大行星)。在這一過程中,星際介質中的黃金就被帶到了地球。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認為超新星爆發是産生黃金的唯一途徑。但在 20 世紀 90 年代,通過計算機模拟,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超新星爆發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前面已經提到,超新星爆發是恒星“中子化”過程産生的中微子爆炸把恒星外層物質炸開的結果。但天文學家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中微子爆炸不足以把恒星外層物質炸開。這樣一來,就不會再有超新星爆發的現象;大質量恒星就會直接塌縮成一個黑洞,然後悄無聲息地從夜空中消失。這就是“失敗的超新星”。而“失敗的超新星”,就無法産生黃金了。
由于“失敗的超新星”的存在,超新星爆發就不足以産生宇宙中所有的黃金了。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超新星爆發産生的黃金隻占宇宙中黃金總量的 10%。那麼剩下的 90% 的黃金,又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拉蒂默和施拉姆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關鍵線索,也就是兩個中子星的并合。兩個中子星發生碰撞然後合并在一起的過程中,将會向外甩出一部分中子星的物質。這些被甩出的中子星物質能在高溫下發出大量的電磁波,從而讓自身的亮度大增。盡管遠遠遜于超新星,但它的亮度依然能達到普通新星的 1000 倍(大概相當于太陽亮度的幾千萬倍)。因此,人們就把它稱為“千新星”。
拉蒂默和施拉姆發現,在雙中子星并合的過程中,同樣可以發生“中子俘獲”現象。被甩出去的那部分中子星物質裡含有很多鐵元素。這樣一來,鐵原子核就可以不斷地捕獲中子,從而制造出包括金在内的所有重元素。而與超新星爆發不同的是,雙中子星并合的時候沒有任何外層物質的阻攔,根本沒有失敗的可能。
因此,雙中子星并合就能産生比超新星爆發更多的黃金。
幾十年來,人類一直沒有觀測到雙中子星并合産生的千新星,因而無法驗證這個理論是否正确。這種狀況,在 2017 年 8 月 17 日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2017 年 8 月 17 日,天文學界出現了一場狂歡。在那天的 12 點 41 分(協調世界時),費米太空望遠鏡向地面發送了一條簡訊,說它剛剛探測到了一個來自宇宙深處的伽馬射線暴。
短短 6 分鐘之後,LIGO 也傳來消息,說它在剛剛提到的伽馬射線暴差不多的時刻,也探測到了一次引力波爆發事件。不僅如此,LIGO 還确定了這個引力波源所處的大緻範圍,并在 13 點 21 分把這個消息發送給了世界各地的望遠鏡控制中心。全世界的望遠鏡都在同一時間指向了同一方向,并真的在與地球相距 1.3 億光年的 NGC 4993 星系中,發現了一顆雙中子星并合所産生的千新星。
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沸騰了。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觀測到一個天體同時發出電磁波和引力波。這個發現開啟了多信使天文學的新時代。
當然,這個發現也驗證了雙中子星并合會産生黃金的理論。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這次的雙中子星并合事件大概能産 1.8×10的24次方 噸的黃金,大概相當于 300個地球的總質量。
不知道這麼多的黃金,最終會落入誰的口袋。
來源:原點閱讀
作者:王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