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有詩癖,使我遂成魔。”(北宋·邵雍)古時,一些文人墨客為詩而癡情、為詩而忘形,在創作過程中形成了獨特有趣的人文性情和創作方式,屢屢被人們傳為佳話。
被窩之中孕育美篇 唐代,張若虛作詩之前喜歡用被子蒙住腦袋構思,直到大汗淋漓才起身揮筆疾書,一氣呵成。《春江花月夜》便是被窩裡的美篇傑作,且有“孤篇壓全唐”之譽。王勃屬文亦有“引被覆面卧”之舉,一覺醒來,援筆成篇,華彩綻放。北宋江西詩派代表人物陳無己登高攬勝,每當詩興大發,連忙疾馳回家,躺在床上以被蒙首,謂之“吟榻”。此刻,家人全力相助其“孕育”藝術胎兒:将幼童稚子抱寄鄰家, 逐走貓犬,鴉雀無聲地等候“分娩”。詩成,方恢複如初。因此,時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說。
坐騎之上得獲佳作 唐代,賈島于驢背上曼歌微吟,得“落葉滿長安”句,繼而苦思屬對,因來不及回避,冒犯了京兆尹劉栖楚,結果,“被系一夕而釋”。
李賀時常騎驢負錦囊琢磨詩詞,一旦得到妙句便投入錦囊之中。歸宅後再斟酌精思、悉心打磨,直至完成詩作。其名句“女娲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便是如此得來。
晚唐詩僧齊己7 歲學詩,每每在牛背上用竹枝畫字作詩。自雲:“分受詩魔役,甯容俗态牽”“是事皆能諱,唯詩未懶言”“餘生豈必虛抛擲,未死何妨樂詠吟”。他吟詩作詩如同着魔一般,往往是白天憑窗構思,直至落日之時。風雪之夜倚枕行吟,更殘露盡尚未成眠。
窮追不舍隻為正詩 唐代,周樸喜詠吟,踏青遊玩之時詩興大發,得“子孫何處為閑客,松柏被人伐做薪”句,喜不自抑,迎面攔下一樵夫大呼:吾得佳句矣!吓得樵夫連忙扔下柴擔逃逸。一文人騎驢遇見周樸,搞起了惡作劇,高聲吟唱周樸之詩句“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東”。周樸聽罷, 立即跟随其人。文人騎驢疾走,周樸緊追不舍,一下子追趕了幾裡路,大汗淋漓, 鞋子也跑掉了,終于追上。周樸高聲說道:官人,你大錯特錯!我的詩是河聲流向西,非流向東也。
水火無情詩作有情 清代,朱竹笙耽迷吟詠,從早到晚詩不離口,得意忘形時,人當面相呼亦無動于衷。冬日夜裡,他圍爐暢飲,詩興大發,得“春入酒杯寬”句,搖首忘情,竟然坐于爐炭之上,火燒其衣卻渾然不知。家人聞到氣味奔來,且脫且撲。他頓時覺得興緻被擾、思緒阻斷,一臉的不高興,埋怨道:“吾句幾成矣,爾等狂呼無狀,佳句受驚而遁之也!恨哉!恨哉!”
乾隆年間,劉維謙夜裡乘舟泛西湖,蓦然得妙句:“犬吠孤村月,蛩吟兩岸秋”,甚為得意。于是,獨坐船頭,朗吟不辍。吟着吟着,片刻歸于寂然。人們發現其已墜入水中,連忙援手搭救,劉維謙這才幸免沒頂之災。
為此,後人贊曰:“堕湖尋妙句,燃裘忘己骸。有癡方入境,無癖不成才。”“吟詩似有魔”,看似怪異癡狂,實則感人省人。
(文/李金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