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文| 有書姜榆木·主播| 賞新晴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前段時間,一條紮心的新聞沖上微博熱搜。
一家名為順祥的養老公司,在6年裡騙取老人們17.3億元的養老金,截至目前隻被追回300餘萬元。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在這筆錢的背後,是2.1萬個仍在苦苦追回養老金的老人。
這些老人當中,有人是環衛工人,攢着每月1200塊的工資,辛苦一輩子才有十來萬的存款;
有人是老年失明,找不到收住盲人的正規機構,于是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渴望在順祥度過安穩的餘生。
這些老人們,被飛速發展的時代遠遠甩開,和整日忙碌的兒女漸行漸遠。
他們攥着手裡僅有的積蓄,不想成為任何人的負擔,卻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走得凄慘而無助。
類似紮心的案件,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據《中國新聞周刊》公布的數據,過去3年發生了近百起針對老人的騙局,平均每起案件的受害人數為771人。
每一起悲劇都加重了我們内心的疑問:
安享晚年這個最樸素的願望,為何在現代社會變得愈加奢侈?

身為兒女,我們又該如何緊握父母的手,不讓他們在紛繁的世界走失?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老人被騙的根源: 兩代人的漸行漸遠
養老詐騙案中的許多受害者,各有各的不幸,卻又極為相似,那就是都沒有兒女陪在身邊。
有人身患多種疾病,不想連累子女,常年獨自生活;
有人在老伴去世後搬去和女兒同住了半年,最後決定一個人去養老院住;
有人是村裡的留守老人,兒子在城市打拼,每年隻回來寥寥三五天。
社會快速地奔湧向前,沖擊着“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根據《2021年都市異鄉青年調查報告》,超過6成的年輕人,每年陪伴父母的時間不超過10天。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老人長期和子女分居兩地,得不到必要的情感安撫,逐漸認為孩子“靠不住”,或者擔心成為兒女的負擔。
與此同時,獨居老人因為較少與人交流,獲取新信息的渠道也有限。
這種安全感和信息極度缺乏的狀态,也給了騙子可乘之機。
在文章開篇的養老機構詐騙案中,其中一位姓黃的受騙老人述說了自己的慘痛經曆。
2016年春季,他在自家小區附近,遇上順祥公司的業務員。
在那之後,這名業務員時常帶着水果拜訪他,還幫忙整理房間,打掃衛生。
老人的老伴前幾年患癌症去世,和兩位女兒也常年沒有聯系。
突如其來的關心與體貼,帶給老人許久未有的溫暖,也讓他逐漸放下戒備。
尤其一次參觀完養老公寓後,業務員開車送老人回家時闖過一個紅燈。
眼看對方為了送自己,被罰一天的工資,老人在歉疚心和感激心的驅遣下,最終用所有養老金,預訂了養老院的一個床位。
2019年年底,順祥公司傳出倒閉的消息,老人認為那是不靠譜的謠言,仍期待早日入住自己的養老公寓。
直到一年後,他看到法院的正式判決,才一臉愕然與痛心:
“那些小夥子、小姑娘對我那麼好,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樣,怎麼會是騙子呢?”
這位姓黃老人的經曆并非一個人的不幸,而是無數老人受騙的縮影。
曾經,父母緊抓孩子的手,擔心孩子會走失;
如今,孩子忙着各自的生活,年邁的父母卻迷了路。
社會陰暗的一面,往往就是透過親子關系的裂痕,滲入老人們的生活。
隻要獨居老人存在,針對他們的騙局便不會停止。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瞄準老年人的詐騙, 對他們就是一場災
很多養老詐騙機構,并非隻是一個空殼子,而是确實有養老公寓。
隻是這些公寓,隻能支撐極少數老人入住。
老人看到和自己一樣的同齡人在這裡生活,就對養老機構深信不疑,進而支付高額預付金,預訂那個永遠輪不到自己的床位。
通過這種精心布局,養老詐騙有着極強的迷惑性,讓老人很難防範。
事實上,近些年針對老人的騙局層出不窮,養老詐騙隻是冰山一角。
騙子看準老人信息閉塞的特點,專挑各種生活痛點切入行騙。
老人如果沒對這些套路事先了解,就很容易上當受騙。
在此,科普幾個目前最常見的詐騙套路:
1. “健康講座”
老年人注重健康養生,騙子借此邀請老人參加所謂的“健康講座”。
講座上,騙子會通過免費測血壓、贈送雞蛋等小恩小惠,拉近和老人的距離。
緊接着,詐騙分子冒充名醫進行宣講,向老年人推銷“保健産品”。
一旦老人受到蠱惑,往往就會購買天價保健品,而這些保健品非但不能治愈疾病,還可能加重病情,耽誤治療的時機。
2. 冒充公檢法
2018年,杭州通報多起冒充政府機關,對老人進行恐吓詐騙的案例。
在這些騙局中,騙子假扮成公安、檢察院、法院等機構的公職人員,僞造“紅頭文件”,聲稱要對老人進行“逮捕”。
老人缺乏法律意識,對類似信息往往充滿恐懼心理。
同時,“不想連累兒女”的心态,又會導緻老人不願向家人求證,最終繳納高額保證金來“自證清白”。
3. 養老金“理财”
在這種騙局中,騙子不斷向老人灌輸“物價飛漲,現有退休金不足以養老”的恐慌情緒。
老人想用手裡的退休金“錢生錢”,對投資又了解不多,因此就在一步步誘騙中,購買不正規理财産品。
一旦陷入理财騙局,老人最終不僅得不到收益,還很容易背上巨額債務,透支整個家庭的未來。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受騙後,更可能經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打擊。
以上提及的詐騙案中,有些老人因為被騙走了畢生積蓄,心髒病突發而被送入醫院搶救;
有些老人則因理财而負債累累,家人也被連累着一起償還債務。
每個人都有人性上的弱點,而針對這些人性弱點的騙局一旦得手,就會成為老人及其所有家人的災難。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2022“新型養老騙局”,狂卷17億激怒全網:2.1萬老人掏空一輩子積蓄,卻等不到一個床位! 老人安享晚年, 需要兩代人“雙向奔赴”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孝順,有兒女的孝,也有老人的順,是兒女念着老人的哺育之恩,是老人感激兒女的反哺之情。”
頤養天年,是一場雙向奔赴的過程。
抵禦騙局的最好方法,不僅要熟悉防騙技巧,更需要的是親情的羁絆。
兩條建議,送給每位子女和老人。
  • 身為兒女

編劇關牧村剛在城裡定居時,堅持要将父母接過來一起住。
每次父母住了一兩個月,因為不習慣城裡的生活,就嚷嚷着要回鄉下。
關牧村很聽話地将老人送回鄉下,可過幾個月又會勸着把父母接回城裡。
在那段并不富裕的時光裡,關牧村用這種迎來相送,維系和父母的相處。
人到中年,面對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誰都會有力不從心的瞬間。
但很多時候,父母需要的并非多麼豐裕的物質條件。
一通幾分鐘的電話,足以緩釋老人内心郁結的苦悶;
隻言片語的閑談,就能讓老人更多感知外面世界的變化。
就像養老詐騙案,其實隻要多加求證,就很容易識破詐騙機構的謊言。
因此隻要兒女,能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老人,老人受騙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不是每個子女,都能給父母提供最好的條件,可有時就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能帶給老人們笃定的安全感。
  • 身為老人

很贊同一句話:
“人真正老去的标志,不是到達某個歲數,而是停止認識世界。” 人生的晚年,并非是一個等待變老的過程,也可以是一個主動學習的機會。
看過一組數據,有近兩億60歲以上的老人,從未接觸過智能手機和互聯網。
因為不懂收發短信驗證碼和手機轉賬,他們很容易在求助時遭人算計,即使被騙也不自知。
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和兒女等年輕一代的交流,做一個新時代“進步型”老人,便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世上總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不圖小利盡可能避免傷害,堅持接觸新鮮事物就能帶來持續的安全感。
養老最周全的狀态,其實就是兩代人各自負責,彼此體諒。

開國元帥陳毅每次回家,為了讓母親少做點家務,會主動把家裡堆積的衣服找出來洗。
母親顧慮陳毅公務繁忙,每次就把衣服藏起來,并和陳毅說沒有衣服可洗。
他們一個藏,一個找,在這種“鬥智鬥勇”中,母子倆都體會到了對方對自己的愛和照顧。
很多時候,可能就是這樣一份陪伴與默契,能讓世上少一位因老無所依而被騙的老人。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今天被騙老人們的無助,可能我們明天也會經曆。
多花一點時間,去陪伴關心身邊的老人,就是在用親情驅趕世間的陰暗與算計,還未來一個老有所依的世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