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成都老照片】成都市15張地圖,從秦朝到現在,跨時2300年

秦,公元前311年
秦國張儀、張若按照首都鹹陽的建制,修築了新的成都城
西為少城,東為大城
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
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
傳說依大龜爬行線路而築城,其形似龜,又有“龜化城”的外号
這是成都最早的城市格局,發展至今“城址不變三千載,城名不改二千五”。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漢代時期,成都成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
西漢成都郫縣人揚雄,在《蜀都賦》中描繪成都“兩江珥其市”
此時成都經濟繁榮,織錦業尤其發達,
朝廷專門設置了“錦官”崗位,這也是成都“錦官城”一稱的由來。

▲漢代少城西南發展圖

隋,公元585年
隋朝皇帝楊堅派愛子楊秀鎮蜀,
楊秀在成都重修了秦時張儀留下的“子城”,取土留下的大坑,慢慢地被雨水和地下水填滿
據唐朝人盧求的《成都記》記載,一西域僧人見到這片水面,說了一句梵語“摩诃宮毗羅”,摩诃是大宮殿的意思,毗羅是龍
這片湖水浩瀚廣大,如潛龍在其中,故自此之後名為摩诃池
這片人工池子後發展成占地千畝的皇家池,它迎來杜甫送走李白,在古代中國名聞一時,被無數文人吟唱。

▲隋代展築子城南西二隅圖

唐代經濟繁榮,人口快速增長,成都全國排名前列的重要“一線城市”,所謂“揚一益二”
“萬井雲錯,百貨川委”的成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商業城市,繁榮之盛,僅次于揚州,
為增強城市防禦、順應經濟發展,在大城外圍新建羅城,又引郫江水改道為清遠江,
從北面和東面繞城牆而過,與檢江相彙于羅城東南隅合江亭,從此,成都形成“兩江抱城”的獨特格局,
曆宋、元、明、清基本不變

▲唐季擴充羅城圖

五代、宋
五代時期,前蜀建新宮城,後蜀在羅城外曾增築羊馬城,與羅城、皇城、宮城成為四重,
據稱,羊馬城為土牆,作為輔助性的城防設施,城周四十二裡,至宋代漸至頹塌消失,
現有傳說,後蜀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愛芙蓉,于是命百姓在羊馬城城牆上遍植芙蓉樹,
由此成都留下“蓉城”的美名。

▲前後蜀宮城與羊馬城圖

宋末元初的戰火中,千年古城曾被毀敗
明代,先複興大城少城,又在城中心建蜀王府,即“皇城”,
至此形成内、中、外三重城垣相套格局

▲天啟成都府圖

明末清初,成都又經曆了一場“生死劫”
戰火中成都城幾成廢墟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曆任封疆大吏,都對成都“大城”進行重建,
于是成都城經曆了百餘年的恢複重建,千年古都在戰火廢墟上重煥生機,
從光緒五年圖中,可以清楚地看見“三倒拐”、“芷泉街”、“羊市街”、“青龍街”等熟悉的地名,
“九眼橋”也在地圖上被展示了出來

▲1879年,光緒5年成都地圖

蜀王府城被改建成“貢院”,
貢院西側少城區域内新建一座“滿城”,作為滿蒙八旗官兵駐地,
成都形成三城相套,二江環抱的獨特城市格局

▲1911年,清宣統三年27區地圖

民國
辛亥革命爆發後,滿城城牆被政府下令拆除,
漢人官商人員随後相繼進入并修建住所,隻剩大城城牆,城市恢複“單城”格局,
随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市區已無法适應工業時代城市發展需要
城市建設加速向城垣外拓展

▲民國二十二年成都街市圖

抗戰時期成都屢遭轟炸
為方便疏散人群,曽增辟通道,修建了新南門通惠門,拆除了幾段城牆,
城市發展從此突破“兩江抱城”市區的限制

▲ 1948年成都街道詳圖

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
成都提出了城市發展目标、功能分區,
以及環狀輻射道路系統格局的城市規劃

▲1949年成都地圖

1952年
恢複四川省建制後,成都為其省會,
同年,撤銷成都縣,
成都市轄第一至第六區,天回鄉、太平鄉劃入成都市第三區
城區鄉劃入成都市第六區

▲1952年成都城區圖

接下來成都的交通建設,迎來了一系列重大升級和發展,
1986年,成都一環路建成通車,全長19.38公裡,
1992年,二環路建成通車,全長28.03公裡,
1995年,内環路建成通車,全長14.27公裡,
2001年,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長84.96公裡,
2002年,三環路建成通車,全長51.02公裡

▲ 成都市交通旅遊圖2005年版
2016年12月
成環路(五環路)啟動擴能提升工程
2017年4月,“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城市空間發展戰略,開啟成都城市空間新格局
2018年,“公園城市”全新理念寫入城市“新總規”
成都明确提出将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同樣也是在2018年
最新版《成都市六環地圖》發行



  • 下面是成都不堵車時候的随拍

























    • (239.37 KB, 下載次數: 0)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