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且六文①之作,肇②自軒轅③。八體④之興,始於嬴正。其來尚矣,厥用斯弘⑤。但今古不同,妍質⑥懸隔⑦。既非所習,又亦略諸。復有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⑧,乍圖真⑨於率爾,或寫瑞⑩于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⑾,非所詳焉。
二、注釋
①六文:即“六義”,“六書”。黃帝時期創制文字時所采用的六種創制文字的方式。衛恒《四體書勢》雲:“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誦、倉颉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迹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夫指事者,在上為上,在下為下。象形者,日滿月虧,象其形也。形聲者,以類為形,配以聲也。會意者,止戈為武,人言為信是也。轉注者,以老為壽考也。假借者,數言同字,其聲雖異,文意一也。”
②肇:起,始于。
③軒轅:即黃帝,傳說中的中國上古之帝。姓公孫,名軒轅。因居于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而得名。
④八體:秦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對當時的書體進行了規範,根據其應用的不同,确定了八種書體。許慎《說文解字序》雲:“其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是時,秦滅書籍,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而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⑤厥用斯弘:不同的書體有着不同的用途,由于用途的不同在使用的過程中有的書體則被淘汰,有的書體得到了發揚光大。“厥”,其,指的是“六文”、“八體”。“斯”,這,這些,指的是“六文”、“八體”的應用。
⑥妍質:字形與書體。“妍”,字形。“質”,書體。
⑦懸隔:發展變化過程中經過一個時間段後,顯現出的差異。
⑧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指上古時期按照龍、蛇、雲、露、龜、鶴、花、草之類物體的形态創造出來的類似于文字形式的圖騰、圖案标徽。這句話形式上是兩句話,實際上是一句話,是将一句話分作兩句話去說,這是一種互文修辭,其目的是增添文采。
⑨圖真:描摹物象以顯逼真。
⑩寫瑞:書寫類似于文字的龍、蛇、雲、露等物體圖像标徽,以征兆祥瑞。
⑾楷式:規範模式。
三、譯文
況且,文字的産生可以上溯到遠古時候的軒轅黃帝時期,那個時期制造文字時采用了六種造字方式,史稱“六文”。文字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通過演變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書體。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對各種書體進行了規範,規範為八種書體,史稱“八體”。文字及其書體的産生由來已久,使用也越來越廣泛。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有的書體被淘汰了,有的書體則得到了演變發展。随着時間的流逝,“六文”、“八體”和現今所使用的書體及字形已大不相同,幾乎看不出來其中的演變過程了。那些古老的書體已不是今天人們所學習和使用的内容對象了,故此也就略去不談了。還有,古時候人們依據龍、蛇、雲、露、龜、鶴、花、草等物體繪制出來的類似于文字的圖像、圖案,這些隻是簡單地描摹物象,被一些群體作為圖騰标徽而使用,被用以征兆當時的“祥瑞”。這些圖像圖案雖然看起來類似于文字,但卻不是文字,它們不具備有文字的功能,也不具備書體的基本要件,不能稱其為書體。鑒于此,對于這些也就不作詳細的論述了。
四、品評
“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嬴正”句。“且”,況且。因為上一章講的是書牒,這一章講的是書體,故此需要轉折,“且”起轉折作用。“六文”,即“六義”、“六書”,“文”是形式,“六文”就是上古時期的六種結體造字方式。“作”,創造制作。“肇”,起始。“軒轅”,軒轅黃帝。“八體”,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文字時規範的八種書體。 “興”,興起。“嬴正”,秦始皇的姓名,“正”通“政”。這句話的意思是:況且,文字的産生可以上溯到遠古時候的軒轅黃帝時期,那個時期制造文字時采用了六種造字方式,史稱“六文”。文字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通過演變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書體。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對各種書體進行了規範,規範為八種書體,史稱“八體”。
“其來尚矣,厥用斯弘”句。“其”,指的是文字及書體,即“六文”、“八體”。“來”,以來。即“六文”、“八體”自從創制應用以來。“尚”,尊崇,注重,即崇尚。“厥”,其,指的是“六文”、“八體”。“斯”,這,這些,指的是“六文”、“八體”的應用。“弘”,淘汰與弘揚。這句話的意思是:文字及書體的産生由來已久,使用也越來越廣泛。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有的書體被淘汰了,有的書體則得到了演變發展。
“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句。 “今”,今天,孫過庭所處的那個時期,即唐代。“古”,過去,即上古時期,也就是“六文”、“八體”産生和應用的那個時期。“妍”,字的書寫形态面貌。“質”,書體。“懸隔”,時間上的差異。“懸”,指變化的過程中過去了一個時間段。“隔”,分開。“略諸”,這些就略去不談了。“諸”,這些,指的是各種書體的産生和發展變化過程。這句話的意思是:随着時間的流逝,“六文”、“八體”和現今所使用的書體及字形已大不相同,幾乎看不出來其中的演變過程了。那些古老的書體已不是今天人們所學習和使用的内容對象了,故此也就略去不談了。
“複有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爾,或寫瑞于當年”句。“複有”,還有。“英”,草。 “乍”,剛才,僅僅。“乍”指時間的短促。時間的短促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這些圖像、圖案的創制過程的時間短促,不像文字、字體的創立時間那麼長。二是指這些圖像、圖案的使用時間的短促,也不像文字、字體的使用時間那麼長。“圖真”,描摹物象使其逼真。“率爾”,輕率的樣子。“寫瑞”,書寫這些圖像圖案以象征祥瑞。“當年”,當時。這句話的意思是:還有,古時候人們依據龍、蛇、雲、露、龜、鶴、花、草等物體繪制出來的類似于文字的圖像、圖案,這些隻是簡單地描摹物象,被一些群體作為圖騰标徽使用,被用以征兆當時的“祥瑞”。
“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句。“巧涉”,巧妙涉入。“丹青”,書法。“丹”,朱砂。“青”,竹子。這些都是書寫的材料,用來指代書法。“工虧”,功用、功能上的有限。“翰墨”,書法。“楷式”,規範模式,這裡指文字書體的基本要件。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些圖像圖案雖然看起來類似于文字,但卻不是文字,它們不具備有文字的功能,也不具備書體的基本要件,不能稱其為書體。鑒于此,對于這些也就不作詳細的論述了。
“厥用斯弘”這一章講的是孫過庭對中國書法藝術中書體本質認識的基本思想認識觀點。為了把握對書體本質的認識,孫過庭追溯到了文字的創制和書體的形成。通過文字的創制和書體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妍質懸隔”這一現象,發現并得出了對書體本質認識的基本思想觀點:“厥用斯弘”。該章有如下幾個重要觀點。
第一、“六文之作”
中國書法是以中國文字為書寫對象的,是伴随着中國文字的産生而産生,伴随着中國文字的發展而發展。“六文之作”說明中國文字的發展成熟,标志着“結繩記事”時代的結束。“六文之作”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最大的文字革命,在中國文字史與中國書法史上均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許慎《說文解字序》說得非常明白:“倉颉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又雲:“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史官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衛恒《四體書勢》雲:“黃帝之史,沮誦倉颉,眺彼鳥迹,始作書契。紀綱萬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質文著世。”又雲:“邕作《篆勢》雲:‘字畫之始,因于鳥迹。蒼颉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要妙入神。’崔瑷作《草勢》雲:‘書契之興,始自颉皇;寫彼鳥迹,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
這些講的就是“六文之作”的産生和發展過程及其意義。
第二、“八體之興”
“八體之興”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它标志着中國文字形體的發展成熟,為書體的規範開了曆史先河,從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形式基礎。
衛恒《四體書勢》雲:“昔周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也。及平王東遷,諸侯立政,家殊國異,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損益之,奏罷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為禦史,使定書。或曰邈定乃隸字也。”
又雲:“自秦壞古,文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王莽時,使司空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文,複有六書: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秦篆書也;四曰佐書,即隸書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書,所以書幡信也。及漢祭酒許慎撰《說文》,用篆書為正,以為體例,最新,可得而論也。秦時李斯号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中,扶風曹喜善篆,少異于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中郎将,善篆,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閑理不如淳也。”
又雲:“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辄舉劾之。”
從以上文獻記載中可以看這麼幾個問題:
1、秦始皇嬴政在書體的規範化上起了決策者的作用,功不可沒。
2、書體的規範是曆史上衆多書法家的心願,他們為此做了大量的艱辛工作。
3、曆代統治者均倡導鼓勵書體的規範化,并注重書寫的功用性。
第三、“厥用斯弘”
“厥用斯弘”是孫過庭對中國書法藝術中關于書體本質認識的基本思想認識觀點。這一基本思想認識有三層意思:
1、書體的形成是文字應用的必然結果。
2、書體的發展變化是文字應用的需要,換言之文字的應用決定着書體的形式,書體的形式是為文字的應用服務的。
3、應用是目的,書體是手段。
書體的生命核心和靈魂是一個“用”字。由此就可以得出一個書體發展變化的規律:有用,用,書體則弘;無用,不用,書體則衰。這就是為什麼曆史上有的書體泯滅了,有的書體弘揚了的原因。由此也可以得知為什麼有的書法家一味地追摹古體、強調個體、甚或“創體”,終無成就的原因了。
第四、“妍質懸隔”
“妍質懸隔”強調的是書體和字形的演變這一客觀事實。在此之前孫過庭就講過“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骛沿革,物理常然”。每一種書體在應用的過程中都是随着時代的發展變化而演變的,具體到書體中的個字的形态和面貌也是随着時代的發展在演變。遠古時期到唐代,時間過去了幾千年,字體的變化,字形字貌的變化已與從前大不相同了。軒轅時期始作“六文”,秦時興用“八體”,到了唐代盛行的是楷、行、草,這些都是最有力的例證。
下一篇
轉載《處世明鑒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