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勢”問題不大,“臨像”輕松拿下 ——米芾走之底寫法鶴鄉散人魏子沣(原創)
勢,是一切事物表現出來的趨向,勢是自然界的現象或形勢,它偏向于動态,寫好字要先'辯勢審态'是重要一環。
看着那些單字素材圖片,像不像一堆亂碼?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無用的,什麼是可學的,什麼又是
要批判着學的?
應當抱着'解碼'心态,有自己的想法借鑒着學。
一、連筆成形
整個走之底筆畫連成一筆寫成。簡明簡約。其中,注意收筆角度的四種形态,平、仰、覆、翻。見圖1。
二、猛龍過江
形容扭動姿态過于激烈的樣子。屬'米家店鋪'招牌寫法,獨此一家。見圖2。
三、首點作撇走之底的首當成一個短撇筆畫來引出下筆。見圖3。
四、鷹翁相顧
漁鷹和漁翁面面相顧的形勢。其實就是筆順順逆造成的反向入筆姿态。見圖4。
五、一葦渡江
像一根竹杆,直挺挺的浮在江面,很有畫面感。見圖5。
六、直曲俯仰
當一行多行之間出現了多個有走之底的字,怎麼辦?米芾為我們提供了經典處理範示。曲直一對變化;俯仰一對變化,對米芾來說,就是小兒科。見圖6。
七、知微見著
分三個檔次,從三個角度将對比差異拉大,使不容易區分的部件,看上去有了很大變化。見圖7。
八、差分二度
主要展示,角度、直線彎曲的弧度對改變字形結構的參與作用,見圖8。
九、非平即翹
是由米芾左傾取勢主導下的必然,尾畫多上揚,少有下垂之勢。不過也不要絕對化的曲意理解。見圖9。
十、夾角偏鈍
指走之底本身如拆成兩部看,會有一個夾角,而這個夾角一般偏鈍角多,會大于90度。見圖10。
十一、高不過頸
之底首點高度一般不會超過右上被半圍部件的'頭頸'高度位置。見圖11。
十二、承載不虛
接近長橫形态的那一個筆畫,以下托上的姿态,承載被半圍的部件,使其不溢出邊界。見圖12。
十三、穿插緊密
有凹凸相咬合,穿插緊密之狀,有點類似大章法中的補位效果。見圖13。
十四、粗細變化
由粗細變化引起的差異又分5種情形:
十五、撲鵝戲水
這個取象形,盡量記住它的動勢,見圖15。
十六、其它相近形體寫法
如:疋,廴,之,是,足等。見圖16。
[小結和啟發]
還在為寫好走之底發愁麼?看看米芾如何玩'自然',知常方能達變,變來變去,都逃不出一些框框,倘若你連區區幾個字帖上的'常量'都不能掌握,今後還拿什麼'本錢'去談創作中的自然性'變量'?
有人會說,寫個字搞這麼複雜,何苦呢?
首先,《書法雅言》說,學書者,不可視之為易,不可視之為難;易則忽而怠心生,難則畏而止心起矣。能稱為藝術的,它往往是看上去簡單,實際是布有心機的。我們往往隻看到了那個自然成功一次的表面花果,卻經常忽略那些廢紙三千、摸爬滾打背後刻意為之的汗水;
其次,非學無以成才,未有生下來就知變通的;
再次,對'自然'一說有誤解,以為凡是自然的,都不要學,其實,書法裡的自然是有曆史傳承的自然,不是想當然的自然。比如二王的自然書寫中,是絕少有重複筆畫,重複結構等等的自然,這樣的自然,難道不要學麼?
一、重視角度、弧度對結構形成的參與。
不同的角度取舍用度可以形成不同的結構形體。由圖可以看出,自然本身就具有豐富性要求,不是單一呆闆的自然,而是充滿無限生機的自然。所以,做好我們口口聲聲的自然書寫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二、'寫對'比'寫像'重要。
本文目的不是在引導寫像,而是寫'相'與寫對,'像'是具體的,'相'是千變萬化的。而這個對,不是你說了算,我說了算,而是'勢'說了算,勢對了,形自然準,這一點要心知肚明。
三、要研究性臨帖,非一味埋頭苦練。
在人和人的差異上,少争吵,多學習,少怪手,多怪腦,你看到的自然,是别人想讓你看到的自然。找對比,尋規律。
因為隻有規律性的東西才能讓人記牢,抓住了特征、特點才能通吃模糊、混沌,先姑且不論這樣分析是否有過度解讀之嫌,至少能為處理相鄰近字字間關系、相同偏旁部首的字怎麼去變化提供了足夠樣式參考,而這一基于規律之上的應變能力又是獨立創作不可缺少的能力,即所謂有法又無法,是大家都渴望得到的,或者說,這是一種稀缺能力,因為,它不通過深入臨帖,并使書寫行為常态化,是不可能輕易獲得的。
上一篇
3d定位砸單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