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2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通知》,決定從2012年至2016年對我國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國有單位進行可移動文物普查,這是又一次在文化遺産領域開展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在本次普查中,天津市投入了2300餘名普查工作者,調查了8310家單位,經文物認定,127家單位采集67.5萬餘件/套(178萬餘件)藏品信息,基本摸清了我市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保存狀況,保管權屬和使用管理等情況,完善了可移動文物信息檔案,建立了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普查工作的豐碩成果将會為天津地區文物研究、展示、保護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使文物真正“活起來”,服務社會,服務大衆。
什麼是文物和可移動文物?
根據《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文物是指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迹。
可移動文物包括:(一)曆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二)曆史上各時代重要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三)反映曆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産、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四)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
為什麼要進行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文物普查是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遺産的基礎工作。開展文物普查,建立文物調查和登錄制度,是世界各國為有效保護文物、加強文化遺産管理而普遍采用的手段。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文物普查工作,曾先後于20世紀50年代、20世紀80年代和2007年至2011年在全國範圍内開展了三次以不可移動文物為對象的文物普查。相對于不可移動文物,我國豐厚的文化遺産中還包括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價值突出、收藏體系日益多元的可移動文物。我國可移動文物總體資源和保管狀況問題亟待解決。
可移動文物有哪些類别?
本次普查根據傳統分類原則将曆史文物分為35類:玉石器、寶石、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鐵器、其他金屬器、漆器、雕塑、造像、石器、石刻、磚瓦、書法、繪畫、文具、甲骨、玺印符牌、錢币、牙骨角器、竹木雕、家具、琺琅器、織繡、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武器、郵品、文件、宣傳品、檔案文書、名人遺物、玻璃器、樂器、法器、皮革、音像制品、票據、交通運輸工具、度量衡器、标本、化石、其他。
我市開展“一普”的目标是什麼?
1. 在不改變文物權屬現狀的前提下,全面掌握本市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保存狀況、保管權屬和使用管理等情況,總體評價可移動文物保護現狀,為科學制定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
2. 建立、完善全市可移動文物認定體系、檔案、名錄和信息管理系統,為文物的标準化和動态管理創造基礎條件。
3. 建立可移動文物信息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實現文物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合理理由。
4. 建立社會參與、部門聯動、權責共擔的文物保護機制,形成文化遺産共建、共管、共享的保護格局,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的能力。
5. 提高有關單位保護意識,尤其是文博系統工作人員的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為進一步建立具有現代化科學素養的專業隊伍創造條件。
哪些單位參與普查?
本次普查的範圍是本市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以下簡稱國有單位)等各類國有單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經認定和在普查中新認定的國有可移動文物。
普查哪些文物?
普查的文物包括:1949年(含)以前,曆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曆史上各時代重要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反映曆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産、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由博物館、紀念館收藏登記的1949年後的藏品。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鑒定标準範圍的作品。具有科學價值的古猿、古人類化石以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四紀古脊椎動物化石。
普查内容是什麼?
普查登錄的主要内容是:文物名稱、類别、級别、年代、質地、外形尺寸、質量、完殘程度、保存狀态、包含數量、來源方式、入藏時間、藏品編号、收藏編号、收藏單位名稱等14項基本指标項,11類附錄信息、照片影像資料以及收藏單位主要情況。
普查工作的流程是怎樣的?
普查分為工作準備、普查實施和驗收彙總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3年6月至9月。主要任務是制定普查實施方案,學習國家發布的規範和标準,組織培訓。
第二階段: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務是以區縣為基礎,開展文物普查認定和信息數據登錄。普查數據資料采取采集、建檔、整理、登錄、報送、審核同時進行的方式。
第三階段: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務是進行普查數據、資料的整理、彙總,數據庫建設和公布普查成果。
舉國大計,神聖使命: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一項旨在掌握我國文物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建設文化遺産強國的國家工程。在普查工作中,天津市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市區兩級人民政府分級負責、國有單位全面參加的方式組織實施,旨在科學、規範、有序、高質量地完成普查工作。
寶蘊津門,成果卓著:天津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共采集藏品信息67.5萬餘件/套,實際數量178萬餘件。根據普查工作規範,具體分作35個類别,以質地為主,兼顧功用。古代文物以傳世品為主,輔以天津地區考古出土物;近現代文物不僅見證了天津蓬勃發展的曆史進程,而且是津門民俗文化發展的實物資料;古籍圖書蘊藏豐厚,自然标本數目龐大,構成了極具天津特色的文物體系。
傳世奇珍
永恒紀念
浩繁文獻
妙趣民俗
出土寶藏
和諧自然
數年一日,滴水穿石: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曆時五年,覆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等各級各類國有單位涉及摸底調查、文物認定、信息采集、聯網上報、分級審核、資料整理等諸多環節,工作繁重,任務艱巨。面對挑戰與考驗,天津市普查工作者數年一日,無私奉獻,為普查工作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結語:天津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已于2016年末劃上了圓滿的句号,但我市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工作将開啟新的篇章。文物普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永不落幕的系統工程。以可移動文物普查為契機,保護、傳承、利用好可移動文物資源,意味着銘記悠久的曆史,弘揚燦爛的文化,奔向光輝的未來。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将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不忘初心,邁出更加堅實有力的步伐,在新的征程中不斷前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