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雙橋老太

  以近百歲的高齡,施展已有300多年曆史的祖傳正骨絕技,為數十萬中外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這就是北京“羅有明中醫骨傷科醫院”院長羅有明的傳奇人生———
  1最老的在崗大夫
  2002年1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記者來到了北京“羅有明中醫骨傷科醫院”,在醫院一樓的診室裡,見到了這位享譽海内外的“捏骨神醫”。
  不是有人介紹,我真不敢相信眼前這位瘦小的老太太就是羅有明。老人家如果除去這身白大褂,與慈祥、淳樸的農村老太太别無二緻。老人家臨窗而坐,頭發依然是黑白相間,眼不花、耳不聾,聲音洪亮、口齒清楚,給患者捏、拿、按摩的動作敏捷有力,實在讓人無法相信她已經是年近百歲的老人了。
  采訪羅有明,有兩個簡單的問題把記者搞糊塗了,一個是羅有明的年齡,再就是她的名字的來曆。
  有的媒體說羅有明已經119歲了,還有的幹脆含糊地稱她為百歲,羅有明到底有多大呢?記者求證于羅有明的兒子———年已70歲的羅金殿大夫,他說還是以老人身份證上的出生年份1904年為準吧,今年應該是98歲,即便如此,羅有明也是我國目前最年長的一位在崗大夫了。
  羅有明出生在河南省夏邑縣的羅樓村。羅家是個中醫正骨世家,算起來已有300多年的曆史,“羅氏正骨法”以手法輕、診斷準、見效快而遠近聞名。羅有明心地善良、聰明伶俐,被老祖母選為接班人悉心培育,到16歲開始獨立行醫時,就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女“郎中”,成了“羅氏正骨法”的第五代傳人。
  羅有明原本是沒有名字的,就像舊社會的廣大婦女一樣,待字閨中時,随父姓,稱“某某氏”,出嫁後,再把夫姓添到前面,為“某門某氏”,羅有明的丈夫名叫王治中,羅有明那時就叫“王門羅氏”。婚後不久,河南發大水,王治中在逃荒路上參加了紅軍。幾年後,他将妻子接到了延安,至此,王治中夫婦才得以團聚,“王門羅氏”成了一名軍醫。北京解放後,羅有明随丈夫所在的部隊開進北京,駐軍朝陽區雙橋鎮。
  羅有明這個名字的來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羅有明的醫術實在是太有名了,“有名”這個名字就叫出去了,後來,老人謙虛,改為“有明”;還有一種說法是,羅有明應邀給鄧穎超同志治腰扭傷,她隻是在鄧大姐的腰部揉拍了幾下,鄧大姐的腰傷就好了。當周總理得知她還沒有名字,還是“王門羅氏”時,總理笑着說:“怎麼還‘羅氏、羅氏’的?都新社會了,得有個名字了。”總理略一思忖說:“你給人治病不是很有名嗎?我看就叫羅有名吧。”同樣出于謙虛,羅有名改成了羅有明。
  不管是戰士們傳出去的名字,還是周總理起的名字,這都與老人神奇的醫術緊緊連在一起。
  2打針吃藥,不如羅老太太一腳  
  “羅氏正骨法”的主要特點是:手法診斷,手法治療。在對骨折、骨關節脫臼、頸椎綜合征、椎間盤突出、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多種腰疼病的治療上,顯效快、治愈率高。在沒有任何儀器的幫助下,通過手的觸診檢查,進行治療。這不但适合于戰場、自然災害的救護及應急搶救,也适合于慢性病和軟傷的有效診療。其手法具有穩、準、輕、快的特點。
  80多年的行醫生涯,使羅有明的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先看看老人家那雙不同尋常的手吧。與她瘦小的身軀形成明顯反差的是她那雙指節粗大、長滿壽斑的手。在給記者介紹羅氏正骨手法時,老人一掌拍在桌子上,滿屋都有回音。這雙手已經成了老人的“眼睛”。她隻要用手在患者患部輕輕一摸,通過患部的寒熱程度,馬上就能判斷出是骨折、骨碎還是脫臼、挪位,從軟組織的細微變化中查出病情的來龍去脈,一邊查病情,一邊施展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她使出渾身解數,而患者卻在全然不覺中又變成了一個活蹦亂跳的健康人,所謂“法之所至,患者不知其苦”。
  1957年,羅有明被北京雙橋鎮的群衆挽留在雙橋醫院。從那時起,“雙橋老太太”的名字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時有“打針吃藥,不如羅老太太一腳”之說。北京有位建築工人,腰椎強度扭傷,痛苦不堪,幾家醫院診治效果都不理想,後來找到老太太這兒。老人在病人身上輕輕摸了一陣後說:“俺今天太累了!您明兒個再來吧。”小夥子強忍痛苦,失望地轉身剛要走。就在他轉身的一刹那,隻見老人瞧準病人腰部,飛身就是一腳。病人“哇呀”一聲,向前踉跄了好幾步,把在場的人都驚得目瞪口呆。等小夥子穩住神,頓感全身一陣輕松,腰也直起來了,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頓時喜出望外。
  中央國家機關的一位處長,左腿疼了2年,多方診治無效,用他自己的話說,疼得都不想要這條腿了。後來抱着試一試的心情,将信将疑地找到羅有明。羅有明在患者的腿上輕輕的捋了捋,說,走走看。那位處長不敢挪窩,羅有就推了他一把,他退了幾步,沒有疼的感覺了,又走了幾步,還是不疼,他高興地跳了起來。
  說起這些事,羅有明很是輕描淡寫。她說:“沒有他們傳的那麼邪乎。俺不是要顯擺自己,故意用腳踢人,是因為俺的手勁小,隻能用腳踢。”說話間,老人從白大褂裡掏出一根小木棍,她告訴記者:“俺用這根棍子給人治病,俺的幾個徒弟也悄悄地備了幾根棍子跟着俺照貓畫虎,他們以為這又是俺的什麼絕招,其實,是俺的右手拇指捏骨捏了幾十年,捏得變形、僵直了,派不上用場了,俺隻好用木棍代替拇指。”
  說起中醫正骨的優勢,羅有明說:“手法治療的好處是,不要機器照(即X光機),機器照了要吃血球,手法接骨不吃血球,還不疼。西醫要治骨傷,先要讓你的皮受傷。拉個口子開刀,裡面疼沒好,再拉個口子,外面也疼,這不是添病嗎?骨頭上還要再砸個釘子。如果是筋出槽,西醫叫軟組織挫傷,是沒辦法手術的,可中醫手法治療能做到手到痛消。”但是老人不排斥現代技術,她專門讓自己的幾個重孫子學西醫了,目的是各樣都要學,都要會。看着老人那雙神奇的手,記者忍不住問:“您怎麼就能把人身上的筋骨摸得那麼透,抓得那麼準呢?到底有什麼絕招呢?”
  羅有明老人笑着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你是記者,就好比你們寫字,如果這個字缺了一撇或者少了一勾,你們這些識文斷字的秀才,肯定一眼就能看出錯來。俺這個活兒,就是挑筋骨裡面的錯别字,絕招隻有一個,就是熟能生巧。”
  3醫術精湛絕今世  
  與羅有明老人精湛的醫術相得益彰的是老人家的醫德。“醫本仁術”,人們從老人身上感受到最多的是老人家博大純淨的慈悲情懷。
  20世紀50年代在雙橋醫院時,每天一大早,羅有明都是先熬一大鍋粥,前來就醫的患者免費先喝一碗粥,再治病。後來有了糧票,老人自己負擔不起了,才作罷。那時,她天天跑步5公裡去上班,走到路上,遇到病人就地診治。最多的時候,她一天要看500多個患者,有時就累得暈過去了。冬天,老人給患者特别是孩子治療前,總要先在熱水裡暖暖手,為的是不讓涼手“驚”着孩子。
  許多重症患者被羅有明治好後,其感激之情可想而知。但是老人從來不收額外的錢财。隻是把裝錢的信封留下作個念想。
  一個電工從電線杆上摔下來,胳膊、腿全斷了,在羅有明老人這兒,隻花了很少的錢就康複了。小夥子執意要給老人一筆錢,推辭不過,最後老人收下了小夥子送的幾個紅薯。
  羅有明老人說自己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嘴不讓人。她最煩那些平白無辜罵大夫的人:“這種人太壞,當大夫的誰不想把人治好,可他罵大夫,還有打大夫的,這種人太壞。大夫能什麼病都治得好嗎?他不懂得科學就罵大夫。也有人罵俺,俺說再罵就拿針先給他嘴縫上。你這不是糟踐大夫嗎?俺為你好,接骨頭、紮針能一點都不疼嗎?張嘴就傷人,縫上!能打他嗎?隻能吓唬他。”說完老人也樂了。
  4思想永遠年輕  
  1985年7月,衛生部遵照周總理生前對有關部門所作的“一定要把羅有明的本事學到手”的指示,撥專款建立了“羅有明骨傷科醫院”,指定羅有明擔任院長。
  近10多年來,她突破羅氏正骨絕技不外傳的家規,為前來請教的醫務人員舉辦進修班、急訓班32期,朝鮮、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醫生也慕名前來拜師,單是國内的弟子就有4000餘人。
  去年春節,醫院的大夫去給羅有明老人拜年,祝老人家身體健康,老人笑着說:“俺這身子骨結實着呢。”說罷,站起來,在客廳裡給大夥踢了一個“二飛腳”,博得了滿堂彩。
  問起老人的養生之道,家人介紹:老人的起居飲食很有規律,每天早睡早起是她多年養成的老習慣。早晨四點多鐘起床後,在醫院附近的小路慢跑,然後再做一小時左右的踢腿運動。在飲食方面老人并不講究,她常愛吃的有玉米面窩頭、青菜、辣椒、鹹菜,偶爾也吃些雞、魚、羊肉等,紅薯、玉米面粥是她每餐必備的固定食物。
  老人不識字,但是消息卻很靈通。談起2001年的大事,老人掰着指頭講出了: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WTO以及美國的“9·11”事件等。老人說:“人老思想不能老,做好了,給國家争光;做不好,病人痛苦,俺也不會痛快。要努力前進,思想不能老。俺不識字,再不聽一聽新聞,不成大傻子了?不然,你來問俺,俺什麼都不知道,你不跟着俺着急嗎?”
  現在,羅有明老人還帶20多個徒弟,她每天都與患者和徒弟在一起,平靜、簡單而又充實地生活着、忙碌着。 以上内容皆系複制、剪帖,來源于互聯網。

全球化大團結省自我愛衆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