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舍得話說楹聯(四)

聲明:舍得之間的詩詞資料經舍得老師同意後始發醉月詩苑,推廣詩詞知識也符合舍得老師的精神,謝謝!

今天,舍得作楹聯講座第四講,今天主要想說一下對仗以及相關的問題。因為對仗是楹聯本質性的精髓所在,所以舍得要講的範圍廣一點,時間可能略長一點,所以,請各位給予諒解。

要說對仗,還是得從我們大家普遍使用的漢字說起。這裡先對朋友們提一個建議,我建議我們每人手裡都有一本《說文解字》,放在寫字台上,放在我們的床頭櫃上,或放在我們随手可及的地方。閑适之時翻閱一下。既可供我們查閱,又可供我們消閑欣賞。日積月累,我們會在無形中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底蘊。我們讀書認字,我們寫詩作文,最最基本的是我們要認識漢字,要會使用漢字。祖國曆史上,所有的鴻篇巨作,所有思想的火花,大都是由漢字承載而來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文學表現的最基本的單元,就是我們認識的這個方塊字。

同樣,我們寫詩填詞成聯,更是讓文字起舞,讓文字生風,讓文字構建起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不熟悉這具體的一個個文字,是做不好任何文章的,包括詩詞曲聯。我們今天要說的對仗的話題,正是由漢字具體構造及特性所決定的。這是我們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語言藝術,其他所有漢語系之外的語言,都不具有這樣的創造文字之美的功能。感謝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這麼豐厚的文化遺産。

對仗,我們不必從哪種哪種對仗的形式來說起,我們隻須從自然的審美觀點來看待,隻須對漢字的美學本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所謂對仗的方式和方法,即使不去刻意學習,也會觸類旁通,一點就透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漢字,本身就是來源于圖畫。每個漢字都有其生動的形象來源。用漢字組成的句子對仗形式,其實就是一幅幅圖畫的設計組合和搭配,這是美的創造,是最貼近自然的美學本質。所以,要想學習對仗,就要先理解漢字所構成的美學内涵。

什麼叫“美”?各人有各的說法吧,因為審美的視角各人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點認識我想是共同的---那就是穩定之美。穩定之美,是所有美學概念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比如我們學習繪畫的構圖時知道,有各種各樣的構圖方法,但是構圖最基本的原則講究的是---均衡與對稱、對比和視點。不論你是如何設計的畫面,左邊筆墨重了,右邊就得補償,或者用留白,或者用其他景物來填補。必須達到一種總體的平衡感。均衡與對稱是目的,對比和視點是手段。

即使不論繪畫藝術,且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身邊的張三或李四比咱掙的錢多,咱還會心理不平衡呢。憑啥他寶馬洋房美女啥都有,咱就隻能孤守陋室口袋空空呢?這也是一種不平衡,這帶來的是不痛快,當然也就無美可言了。不管是通過視角感受到的,還是通過事件(包括心理情緒)反映出來的,隻要出現某種大局上的不平衡,就具有一種對美感的破壞因素。而文學上的對仗,正是反映并涵蓋了這兩方面的特點---文字上的形式之對仗,及文意上之内涵的比較和關聯。最能突出并反映這種對仗之美學特點的,當然就是我們要講的楹聯。

還用前面說的繪畫構圖方法來比喻,達到均衡和對稱,是目的。而各種具體的構圖方法是手段。這具體的構圖方法,用在詩學及楹聯對仗上來說,就是各種對仗的形式和技巧。其實,繪畫和詩學是具有通感之美的。比如繪畫構圖中講究的三遠(高遠、深遠、平遠),以及“開合争讓”“疏密聚散”等技法上的要求,同樣可以運用到我們對仗句中來。所以,在講對仗時,我們提到各種各樣的對仗方式,正對反對流水對,以及楹聯中常見的什麼“回文格”“拆合格”“鑲名格”“拟人格”“疊字格”“頂真格”等等這類的,我們都可以具體介紹。

但是,在認識這些具體的對仗形式之前,必須對“對仗”本身的意義有所認識。不然,死記硬背去記一些形式上的東西,不僅不好記,而且記了也沒用,不了解其内在本質,你也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啊。即使勉強用上了,也不能恰當地用它表現出應有的美學效果。前面羅嗦這麼多,就是為了從對仗的根本上先有所理解。

說詩詞曲聯考究的是文學的基本功,一點也不錯。除了我們前期說的聲韻問題,最基本的,還是文學上最基本的知識---詞性。哪些是名詞?哪些是動詞?還有哪些是形容詞、副詞、連詞、數詞量詞等等。對于楹聯,詞性尤其顯得重要。上下聯詞性要一緻,這是楹聯的基本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同類詞性要在相同的位置同類相對。這也是前面所說的取得“平衡感”的一個重要因素。上下聯在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對稱。體現在文字上,就要上下對應詞的詞性要一緻。嚴格的說,詞性一緻,詞類也要一緻的。但是若這樣,不論是對詩還聯,都限制的過于死闆了,所以,我們現在對對仗詞性相對的理解,一般是隻要求詞性一緻,詞類就不做過多要求。況且,若強行要求詞類一緻,其死闆的特點是容易“合掌”,變化太小,難以出新。

在古時,兒童的啟蒙教育,“對仗”是必須要先學習的課程之一。比如《聲律啟蒙》、《訓蒙骈句》、《笠翁對韻》、《聲律發蒙》、《對屬發蒙》、《對類》等等。這類的教材,大緻都是從少到多,由淺入深,從一字對一字,發展到十幾個字的對句為止。這是古時兒童學習的必讀書(也是我們現在初學楹聯的朋友的必讀書),必須要滾瓜爛熟的背下來。從小就對“對仗”的概念耳熟能詳,脫口就來。比如“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那麼,在日後吟詩做文以及應答對聯,甚至多數都能張口就來,這在今天看可能是“奇才”了,而對古時的文人來說就不是什麼難事。

我們還注意到,這類聲律啟蒙類的教材,都是按《平水韻》的平聲部來分章節的,一東二冬三江等等。這樣,對詩詞所專用的屬韻--平水韻,也會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和熟悉了,而無須象今天我們面臨的這麼大的困難,面對詩韻頭都大了,甚至還在為新韻舊韻而做無謂的争執呢。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不一樣。今天的教育體制,對古典文化的傳承非常不利,以至于造成我們對古典詩歌類的體裁越來越陌生。

文化上美學意義上的東西,其實是不以時代而論的。這些反映人類美學上通感的事物,被某些人說成是已經過時的“老古董”,其實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古時人們看山、看水、看月、看花看美人,都會有一種美感上的享受,今天我們會因為時代的演變,而失去這些美的享受了嗎?面對皎潔的明月,我們同樣會做浪漫的想象,我們也同樣會感受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時明月照古人”,同一樣的感受,并沒有什麼古今之分的。強行人為地割裂曆史,其實是很愚蠢的事。同樣,關于詞性的劃分,有人說了這是現代語言學的産物,古時是沒有這些所謂名詞啊,動詞啊,主謂語啊這類的文學術語的。所以,寫古典詩詞可以不必拘泥于詞性。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現代的這些詞彙是哪來的?還是根據傳統的文化遺産整理總結歸納出來的哦。

我們看前面舉例的《聲律啟蒙》的一些句子,這個作者車萬育是明代人,他肯定不知道這些文學上的術語(名動副連助這類的),但是,我們看他的對仗句子,詞性分配絲毫不亂。再看以往的那些優秀作品,哪一個不是文筆精湛?其實,詞性的正确搭配正是寫好句子的基礎。

今天不是要講“楹聯的對仗”嗎?前面說的這些和我們做楹聯的對仗有關系嗎?關系非常之大,有了前面所鋪述的關于均衡的審美觀的認識,有了對詞性的本質上的理解,對仗,對我們來說就不是什麼難的事了。至于什麼樣的詞字是屬于什麼樣的詞性,這類基礎的語文知識我就不在這裡講了,如果連基本詞性也分不清的朋友,可以先補習一下基礎的中小學語文課程,再來研究詩詞或楹聯的寫作也不遲。

關于對仗,我在做近體詩基礎知識系列講座時曾做過“對仗”專題講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參考,我個人QQ空間和群空間裡都有完整講義。楹聯對仗的方式方法和一般規律,大緻上和詩是一樣的,但是僅僅是大緻而不是完全。比如舍得前期重點解釋的“流水對”,我個人的建議是不适合用在楹聯之中。

簡單地說,流水對的特點是上下接續,而其本質上,是不完全屬于“對仗”“對偶”的性質,形成不了基本的對稱性。這種接續特點,其實和對仗的那種“呼應”關系是不一樣的。楹聯這種體裁,雖然和詩詞有着很近的血緣關系,但是,畢竟屬于一個獨立的文體,所以,并不能完全等于詩詞。還比如,楹聯中有一種是“無情對”,這是楹聯獨有的特色形式,但是如果把“無情對”放在律詩裡,就肯定不允許了。律詩要求的是連貫一體性,前言要搭後語,圍繞着主題而謀篇,每一句之間,甚至不相鄰的兩句之間,也會有一定的脈絡或呼應的存在。詩詞不可以“無情”,而楹聯之“無情對”,緣出于這種體裁衍生出來的趣味性。也就是隻有“對”而沒有“聯”,詞性及平仄都符合對聯要求,上下聯的意思卻不許有任何聯系,這是對“對聯”要求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種特例,可以劃為趣味聯的一類中去。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某報紙征聯,出的題面是“五月黃梅天”,在衆多應答者中,竟然是這樣一聯得獎了---“三星白蘭地”,八杆子打不着的關系啊。原來,這是某酒廠做的廣告方式。關于這個“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詞性對的很工整。我們也不妨看一下它的平仄,權當平仄知識溫習,上句“三星白蘭地”是“平平仄平仄”,這格式熟悉不?對了,正是我們在講近體詩平仄時說的那中“特拗”之句型,正格應該是“平平平仄仄”。其實這樣的特拗也屬于拗救過的詩句(自救性質),這在近體詩中是允許的,不被看做出律。

我在上講時說過,正規的楹聯句中不推薦“拗救”,但是,時而也有這類拗救之句的出現,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大多屬于趣味的機關的或者非正規的楹聯,它重視的是某種聯外效果的體現。類似的無情對,比較有名的還有“公門桃李争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樹已千尋難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幹。”等等,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和來曆。無情對,其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要逐字相對,卻毫無意思上的關聯。這種楹聯遊戲趣味性,也是它普及性很重要的一方面。

說到對仗,這詞性及其平仄聲律其實僅僅的最基礎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文字的熟練把握能力,對各種知識底蘊的豐厚程度。這樣,不管是“正對”還是“反對”或是什麼“頂真格”啊,“拆字格”啊這類的,還有各種楹聯上名目繁多的格式,我們都能從容應對。不然,即使你知道了諸多格式,你沒有足夠的思路發揮,沒有足夠的詞彙儲備,你仍然是霧裡看花。關于楹聯的具體的各種辭格,我在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舍得群的管理們會在稍後的時間,把相關的參考資料貼到群空間去,以資大家參考學習。也可以參考網絡上的各種資料來學習(一搜一大片,不罕見)。

利用剩餘的一點時間,我談一下寫作楹聯的基本思路。如何體會對仗的意思,并利用好對仗的形式,把自己的聯句寫好。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聯,上聯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我們沒見過這個聯的朋友來試着對下,字面上描述一個場景,挺有情趣是吧?下雨天,把女婿留住,用雞蛋豆腐來招待,很自然。怎麼在字面上對上它,其實也不很難,在座的很多人都能對上。我們看這樣一個對句“傷足跟,懼侵身,無醫沒藥安其生”,也很自然啊,和上聯的聯系也很切合。下雨了,路上泥濘,就容易崴了腳而“傷足跟”,下面的意思也很通順。

但是,被很多人忽略的是,這是一個機關聯,嵌字嵌名聯,其實也算是一個諧音聯。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其諧音意思是“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劉禹錫”,看,暗藏機關呢。而對句呢“傷足跟,懼侵身,無醫沒藥安其生”,這同樣用人名來對應,其諧音為“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鄭莊公的名),吳懿(三國蜀大将的名)梅爻(封神榜裡的人物)安期生(道教仙人)”。

這樣看似簡單而實際上難度很大的聯,玩的是什麼?就是較量知識的厚度。如果熟知經典,遍覽群書,那麼想象力和識别力也就強,看是平常的一付聯,你就可以谙透其中的機關所在,并能針對其機關而從容應對。

我們可以再看一付聯“孤山獨廟,一将軍橫刀匹馬==兩岸夾河,二漁叟對釣雙鈎”。這裡的巧妙在什麼地方?在用數上了。上聯全是說“一”,卻不單調重複---孤、獨、一、橫、匹。而下聯全是說“二”,也是花樣百出---兩、夾、二、對、雙。這裡考究的是什麼,是你對詞彙豐富的掌握,以及對數字的靈活理解了。比如這個“夾”字,隻有兩方面相向而為才是“夾”對吧?若是隻單方面用力,那是推。“夾”字義本身就蘊涵着“雙”的意思。我們很多人說不知道怎麼對,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對好?并不是我們的詞彙少,而是我們的思路沒展開。

“夾”字我們認識不?它具有“雙”的含義我們理解不?當然都知道。但多數情況是,擁有這麼多的資源而不去開發它。開發的要點,其實就是變化思路。面對一個“一”字,我們隻想到用數字“二”來對就是不靈活,我們可以想到“對”“雙”“偶”以及“夾”這類的字啊。

所以,對仗,其實就是找對象,如果你是男的,就要找女的,這女的樣貌各不相同,但是你首先得識别出她是女的,然後再看和你相處是否合的來。男找男,那就合掌了,不可以的;老少配呢差距太大,大家看着别扭;年齡相當,才符合大衆口味。對象對象,也是一種對仗哦,展開想象,讓自己的思路靈動起來。

所謂對仗,其淵源也來自中國文化的根基之一---陰陽五行理論,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就是一陰一陽的相對。看那太極圖上的兩條陰陽小魚,對立而統一,這不是單純的分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陰一陽的交合,衍變出天地間的萬千之氣象。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内卦外卦天地人,無所不在其中。楹聯之對仗,不也是如此嗎?一“陰”一“陽”,相對而統一。短短上下兩句,我們可以讓它變化萬端,豐富多彩。人說楹聯是“無韻詩”,其實,就是指它可以具有詩意的境界,可以包含詩意的情懷,同時,它比詩詞具有更靈活的特點。

可大,可小,可急,可緩,可放,可收,可莊嚴,可诙諧,可高雅,可通俗。那麼,我們就可以這樣形容它---句裡乾坤大,聯中日月長。既然這樣,那麼我們随處可以起句,随時可以成聯。這裡再舉一個例子:某财主請一位私塾先生為子教書,學生看老師長的太年輕,就出個聯刁難他“鼠無大小皆稱老”。這老師知到他的意思,左右一看,見旁邊養有一鹦鹉,随即張口就答“鹦有雌雄都叫哥”,從容不迫,讓這學生不得不服。見景起意,俯拾皆是句,古往今來,這類的例子太多。

扯的這麼廣泛,舍得并沒有教你什麼具體對聯對仗的辦法,舍得說的,其實是對聯的思路和對聯所需要的思維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舍得一己之見,提供給大家的隻是參考意見,若能對學詩學詞學聯者有所幫助,舍得會很開心的。

今天就說到這裡吧。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