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2009:茶綱 (二) (2013-08-09)

D.波姆的序、度、結構思想:

序:序的含義可以從其用法中看出,序的觀念顯然是跟更廣的種種境況相聯系的,

序并不限定于物體或形式規則,而是我們可以考慮更多的一般序,諸如一個生命體

的生長序、生物物種的進化序、社會的序、一部樂曲的序、繪畫的序、構成通訊意

義的序,等等。序觀念的蘊涵是如此的廣大與無限,以至不能用言詞來定義它。實

際上,對序我們能做的至多是,試圖在盡可能廣泛的與序相關的境況中含蓄地“指向”它。總的說來,序顯然是不能最終加以定義的,它遍布于我們所具有的和所做

的任何事物之中,例如:語言、思想、情感、感覺、生理活動、藝術、實踐活動等等。


平面幾何笛卡兒坐标系、牛頓力學歐式空間、廣義相對論黎曼空間、弦論三個展開

維六個卷縮維卡-丘空間、超弦及M理論(模理論)擴展了的弦振動為模振動空間等,都是空間序。


序是一種相似與差異的等級系統。


例如在空間中,給定一段直線且用某種規律分段,這構成一種序,現在往任意方向

連接同樣的直線,綜合看,仍然構成一種序,隻是後一種的等級高于前一種,差異

中卻有相似的地方,無限這樣做下去,序的級别變得無限高時,我們就能夠描述通

常稱為“随機”曲線的東西(如在布朗運動中遇到的)。這類曲線不是由任何有限步

數所确定的。


這裡産生一個重要的概念,布朗運動被稱為“無序的”是不恰當的,毋甯說,它具有

某種序,是無限高級别的序。


這裡,D.波姆對一般描述語言作出一種重大的變革。不再使用“無序”一詞,代之以

區分出序的不同級别來(例如,存在有一個不間斷的曲線等級,從第一級曲線開始

,逐級上升到一般叫作“随機”的曲線)。


序不應等同于可預測性,這點是重要的。可預測性是那種由很少的幾步就确定了整

個序的特殊序的一種性質;但是,還可能存在複雜而難以捉摸的、實質上與可預測

性無關的序(例如,一幅好畫是高度序化的,然而這種序并不允許從一部分預測出

另一部分來)。


度:主要表示性質的限度或運動與行為的序的限度。通過“比例”或“比率”來指定

。除了被指定的界線或極限,甚至可以不必用量的比例來表述,可以用定性的理由

來表述(例如,在戲劇中,人的行為的恰當度是用定性的言詞而不是用數量的比率

來指定的)。


在“度”一詞的現代用法中,較之于古人更傾向于強調它的定量比例或數字化比率的

方面。然而,即使在這種用法中,界限或極限的觀念仍然存在,盡管存在于背後。


例如,為了确定一個标度(如長度的标度),人們必須建立事實上就是諸有序線段

的極限或界限的種種分割。


對這些詞的古時含義和現代含義給予如此的注意,人們就可以對于諸如度這樣的一

般觀念的充分含義獲得一定的洞察。這種含義是隻考慮在各種科學分析、數學分析

和哲學分析中發展出來的更加專門化的種種現代意義所不能提供的。


從序和度發展而來的結構:


如果考慮到這種度,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觀念是怎樣同序觀念一同起作用的。


當在更廣、更複雜的情況中序和度同時起作用,結構(structure)的觀念就應運

而生了。


結構觀念的實質含義是建立、生長、進化。D.波姆引入一個新詞“structate”,意

指“創造和消解現在稱之為結構“structure ”的東西”。


變結構(structation)應通過序和度來描述和理解。


變結構包含着一個和諧地組織起來的序和度的總體,它既是等級系統的(即在許多

級别上建立起來)又是廣延的(即在每一級上“擴展開來”)。


關于結構的這一原理是普适的。例如,諸生物均處于結構的生長和進化的連續運動

之中,這種結構是高度有組織的,如,諸分子同時起作用構成細胞,諸細胞同時起

作用構成器官,諸器官同時起作用構成生物個體,諸生物個體同時起作用構成生物群,等等。


類似地,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質說成是由運動的粒子(如原子)組成的,諸運動粒

子同時起作用構成了固體、液體、氣體結構,這些結構同樣構成了更大的結構,直

至構成行星、恒星、星系、星系的星系,等等。


這種能夠進化、生長或能被構建的結構,顯然受到其基礎序和度的限制。新序和新

度使我們可能考慮各種新結構。這方面的一個簡單例子可從音樂中獲得。在音樂中

,能夠同時起作用的結構依賴于音調的序和某些度(音階、節奏、時間等)。新的

序和度顯然能夠創造出新的音樂結構。


纏隐序和顯析序:

物理學普遍特征是,傾向于把序的某些基本觀念看成是永恒不變的東西。于是,物

理學的任務被認為是通過這些基本的序觀念内部的調整來适應新的觀察材料,以便

符合種種新的事實。


即把分析與綜合的經典序擴展到那些太遠、太大、太小或運動太快以緻無法借助視

覺手段來序化的物體中去。結果,科學家們被鼓勵去外推他們的思想,認為不管走

得多遠,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和一切可能的境況和近似程度内,這種方法都是相關

的和有效的。


D.波姆以他理論物理學家的深刻洞察力,在分析了物理學的諸多方面後,說:


這種序不應理解為物體的規則排列,也不應理解為事件的規則排列。毋甯說,一個

總序在某種隐纏的意義上包含在空間和時間的每一區域中。


現在,“隐的”(implicit)一詞是以動詞“隐纏”(to implicate)為根據的,後者

的意思是“卷入”(to fold inwand,正如“multiplication”的意思是“多重卷入”

一樣)。所以,我們可以探讨如下觀念:在某種意義上,每個空間和時間區域包含

一個“卷入”其中的總結構。


卷入序或隐纏序的思想已經出來了,顯析序就是物理學上那能被顯現出來能分析的序。


在一定的次級序中,在隐纏序的全集内存在一種近似的複現、穩定性和可分離性的

形式總體,這些形式能夠以構成我們的“顯示世界”的相對堅固、可觸知和穩定的元

素的面貌出現,這種特别突出的次級序(它是這個顯示世界所以可能的基礎)就是

顯析序的意所指。


迄今物理學定律主要涉及的是顯析序。


為了強調未分割的整體性,我們會說,“攜帶”隐纏序的東西是全運動(holomovement),全運動是未破缺和未分割的總體。全運動的一切形式是融

合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因此,在其總體上,全運動根本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方式

。它無需遵從任何特殊的序,或者受制于任何特定的度。


因此,全運動是難以定義和不可定量的。


把首要意義賦予難以定義和不可度量的全運動意味着:談論一種基本的理論,說物

理學的一切都能從該理論中找到永久的基礎,或者說一切物理現象最終都歸結于該

理論,那是沒有意義的。


毋甯說,每一種理論是一種關于隻是某有限境況内才相關的某确定方面的抽象,這

是由某種适當的度指示出來的。


全法則


全法則,即關于整體的定律:

一般将包括描述各方面相互“解開”的可能性,緻使在一些有限的境況内這些方面 将是相對自主的(以及描述這些方面在它治系統中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然而,任 何形式的相對自主(和它治)最終受到全法則的限制,所以,在一個足夠廣闊的境 況中,這些形式隻被看成是從全運動中提升出來的一些方面,而不是處于相互作用 之中的分離的且獨立存在的事物。


全運動的總定律,是決不可能被認識、或被詳細說明、或用言詞表達出來的。毋甯 說,這樣一個定律必須被看作是隐的。


顯析序可以被看成是一組更一般的隐纏序的一個特别或突出的例子,從後者可以導 出前者來。


辨别顯析序的标志是:從隐纏序中如此導出的東西是一組相互外在的、複現的和相 對穩定的元素。


于是,這組元素對經驗領域提供了說明,在此經驗領域中,機械序給出了一種合适 的處理。


然而,在流行的機械論方法中,這些被假定是分離和獨立地存在的元素被認為構成 着基本實在。于是,科學的任務就是從這些部分出發,通過抽象導出一切整體,把 這些說成是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結果。


全運動是浩瀚的、豐富的,并處于一種卷入與展出的無終止的流動狀态之中,人們 隻是模糊地知道全運動的大多數定律,而其總體也許甚至最終也無法知道。因此, 全運動是不能作為某種堅固的、可觸知的、對感官(或儀器)而言是穩定的東西而 被把握的。


生命的演化:


各種連續的生命形式是創造地展出的;并且,是在這樣一個意義上說的,即後來的 生命形式不可能通過一個結果出自于原因的過程完全從先前的生命形式導出(盡管 在某種近似情形中,這種因果過程可說明生命序列的一些有限方面)。生命的展出 定律是浩瀚的多維實在的一種投影,不考慮浩瀚的多維實在,這種展出定律就不能 得到正确的理解(除非在一種粗略的近似中)。

D.波姆描繪了一個現代科學的圖景。


因果律是科學最大的特征,雖然在量子力學中嚴格的因果律被幾率波所取代。


一般說某某理論不科學,就是說沒有因果律的直接表達。但是,科學的因果律是什

麼樣的?


因果律概念中隐含有一個觀念,即過去發生過的變化,隻要同樣的條件重現,也會

在将來發生。


問題是在同樣條件中,我們隻能考慮一些主要原因,背景的複雜性,使得這個主要

原因保持相同是極其困難的,凡是用因果律定律來作預測的一切場合,都有一定的

誤差範圍,它将随問題條件而變化,但不可能完全消去。因此,因果關系在現實中

不能唯一地确定未來的結果,這是因果關系的一個普遍特性。因果關系隻能在原因

與結果之間建立一對多的對應,意即:具體的一些原因一般是把結果限度在一定的

可能性範圍内。


在任何因果性預測中,為了得到無限精确度而盡力減小誤差,我們總會發現,精确

度的每一個新的數量級都要求我們把結果所依賴的一些新的、不同質的因果性因素

考慮進來。


一條一對多的定律代表一個客觀必然的因果聯系,不過在現在的情況下,所謂必然

是指結果被确定在一定範圍内,而不是像較簡單的哪一類因果性定律那樣,結果被

唯一地确定。


與一對多的因果關系密切相關的另一種類型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稱之為多對一的

因果關系。所謂多對一的因果關系是這樣一種因果關系:許多不同種類的原因能産

生實質相同的結果,如量子力學中的幾率波函數。統計定律是大量客體或事件的集

合中的機遇性漲落相互抵消而引起的一種規律性。


一對多和多對一的因果關系的存在是因果性定律的一個及其重要的特征。


因果性預測之所以不是絕對精确的,是由于具體的結果還依賴于在給定問題所研究

範圍之外的大量因素。不存在有這樣的真實場合,其中的因果關系是完全一對一的

關系。于是,一對一的因果性關系,隻是一對多和多對一因果關系的普遍結構中的

一個永遠不會完全實現的理想化了的東西。在某些限定條件下,可以如此接近這種

理想化了的情況,使得如果我們隻考慮所研究的範圍内的主要之點的話,我們就可

以近似地把因果關系看成是一對一的。


于是,每個特定的理論或對一組具體現象的解釋,隻是在有限的領域内成立,并且

隻在限定的範圍内和限定的條件下才适用。


任何一種給定的事物在原則上是可知的。但是不管在一段多麼悠長的時期内全人類

所取得的進步是多麼巨大,也仍然不能達到甚至不能接近關于作為一個整體的、實

在的、完全的、完善的和無條件的知識。


變化過程中的物質的總體的最本質和最基本的特征完全在于,它隻能借助于不可窮

盡的一系列對它的抽象來表示,每一抽象隻在有限範圍内和有限條件下以及在不太

短也不太長的時期内近似成立。這些抽象相互之間有着許多可以理性地認識的關系

。每一個理論都是變化過程中同一物質總體的某種抽象。

作為背景的資料,一般選自于被大多數人認為科學是無所不能和科學才是真理的人

要看看的,科學之王是物理學,科學之後是數學,那麼在這兩個學科裡,能否找到

我們需要的思想呢?


物理學,大統一的思想從來沒斷過,夢想一個終極的理論來解釋一切,但是,在理

論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個學派之間,我們卻看到嚴重的分歧,演變為學術上的争鬥,

背後卻是争奪資源。


一派是M理論,超弦理論,一派是圈量子引力理論,


本來作為背景資料之三的是超弦理論,背景之四是圈量子引力理論,背景之五是數

學确定性的喪失,但是都太長了,但是對于研究問題、尋找思想的人還是應該去看

看的,

背景資料之三:宇宙的琴弦美國 B.格林


背景資料之四:物理學的困惑美國L.斯莫林


背景資料之五:數學:确定性的喪失美國M.克萊因


B.格林的著作,是用優美的文學語言傳達物理學家大統一夢想,而且信心十足,然

而四十多年過去了,弦理論走向超弦理論走向M理論,并沒有預言的那樣:快了,

五~十年後應該有明确的結果。而是越來越龐大複雜,視乎遠無盡頭。


科學其實并不像被社會描述的那樣,是完美的、唯一确定性的,而隻是近似的、有

條件的而且被約化的。


自然被描述有很多條路。


科學之所以被推崇,是在對現象與規律的描述、解釋、預言三個方面所達到的規範

形态,以在可感知性(經驗)、可操作性(實證)上為特征,并從規律的預言(自

然的秩序)、演繹性(數學關系表示的過程可推導與演算)上追求精确性。但是科

學追求的均一性,一種可以用簡單定律演繹出宇宙萬物秩序的大統一思想是不正确的。


科學的重要特征是奧地利K.R.波普爾提出的證僞主義的科學綱領:科學的标志不在

于它的可證實性,而在于它的可證僞性。這正是科學在理論方面與實踐方面向前發

展的正常景象,将理論不斷運用于新問題和新條件之中,在這些新應用中發現問題

,從而又不斷訂正和改進理論,甚至帶來觀念的革新建立一個全新的理論。


引用美國B.格林在其著作《宇宙的琴弦》一書的結尾作為科學家的奮鬥目标:“我

們每一個人都在攀登中發現和解釋堆起的大山,每一代人都穩穩站在前輩的肩頭,

勇敢地走向頂峰。


我們的子孫後代會不會有一天站在峰頂上無限清晰地俯看蒼茫而壯麗的宇宙,我們

不得而知;但每一代人總會向上爬得更高,令人想起布朗諾夫斯基(Jacob Bronowski)的話:“每個時代都有一個轉折點,都有一種新的認識和評判世界秩

序的方法。”我們這一代人也在驚訝我們自己的新宇宙觀--我們認識世界秩序的

新方法--實際上也在實現我們自己的價值,把我們搭成人類的階梯,通向遙遠的

星辰。”


對科學,我們選擇它的嚴謹态度,但是摒棄決定論和還原論,這是生物學和生命科

學所必須具備的前提。


所以才有上述看起來索然無味的貼子,但是,那裡面我們選擇的和避開的就是我們

後面所要遵循的。


以下為茶綱背景資料标準讀物,沒有這些背景,理解茶綱成為不可能,因為茶綱的

構建基于多學科交叉知識的融會貫通而不違反基本的科學、生物學、生命科學現有

的基本公認原理。

茶綱背景資料之六: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法國莫裡斯·梅洛-龐蒂(可以略過)


茶綱背景資料之七:知覺現象學法國莫裡斯·梅洛-龐蒂(可以略過)


梅洛-龐蒂是法國現象學的主要代表。采用胡塞爾的描述的方法,而不是解釋的方法,

說明人是如何認識實在事物的。他認為知覺是認識的起點,闡明我們在對世界的知

覺中的非反省。


我們在認識客體的時候,重要的是體驗,而不是我們掌握的知識和科學。科學知識

的概括隻不過是以後的事情。他對哲學研究的看法是:“哲學的第一活動應該是重

返在客觀世界之内的主觀世界,因為隻有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才能理解客觀世界的

權利和界限;使物體恢複其具體的外貌,使機體恢複其固有的對待世界的方式......”


茶綱背景之八:生物學哲學,生命科學哲學,(可以略過)


茶綱背景之九:熱力學,非平衡态熱力學,标準讀物


茶綱背景之十:生物物理學,标準讀物


茶綱背景之十一:生物化學,标準讀物


茶綱背景之十二:生理學,标準讀物


茶綱背景之十三:植物學,标準讀物


茶綱背景之十四:《從混沌到有序》、《從存在到演化》比利時I.普裡戈金

(可以泛讀)


擴展閱讀:


1:《水是最好的藥》、《水是最好的藥II:水這樣喝可以治病》、


《水是最好的藥:水這樣喝可以治療肥胖症、抑郁症、癌症》


美國F.巴特曼(醫學博士) ,


F.巴特曼:綜合臨床研究和文獻查詢,我認為,想要戰勝“疾病”,就必須改變當今

主導人體應用研究的模式。現行的臨床醫學顯然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和不準确的前

提上的。否則,人們怎能長期忽視或視而不見水代謝的紊亂問題?


(提請注意:這個擴展閱讀和其他理論共同導緻茶綱中的一條)


2:植物學(标準讀物)、茶葉化學(标準讀物)

(提請注意:這個擴展閱讀和其他理論共同導緻茶綱中的一條)


其他必讀的理論書籍,會在引用的時候列出。


以下進入艱難的茶綱建立過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