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陳潮祖使用數千次的方子:五通湯 療效甚佳

五通湯:麻黃10g,桂枝10g,幹姜10g,半夏15g,細辛6g,白芍10g,甘草10g,陳皮15g,厚樸20g,枳實15g,柴胡15g,白術20g,茯苓20g,澤瀉30g,人參10~20g。

近年綜合仲景小青龍湯、理中丸、五苓散、四逆散四方加減,組成此方,意欲由博返約,便于掌握,治療五系寒證。

仲景《傷寒論》方,是據外感風寒立論,多數屬于津氣郁結病變。由于受寒以後,必然引起心系血絡攣急,成為氣血津液同病。

所以,外感寒邪,經隧因寒而攣,氣血津液因寒而凝,見于一系有之,兩系有之,五系同病亦常有之。

五髒經隧是由肝系筋膜構成,其中心系血管與肝系三焦膜原、腠理遍布髒腑形骸,無處不有,是氣血津液環流全身之路。

《靈樞》《素問》謂其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其實谷精、腎精、膽液之類流動物質也随氣血水津運行血管内外,一旦感受寒邪經脈攣急,氣血津液運行不利,于是衆多征象見矣!

寒邪束表,毛竅收縮,血絡攣急,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滞留膚腠之間,頭身酸軟重痛見矣。

津氣郁結,阻滞肺竅,鼻塞流涕見矣;阻于咽喉間隙,血絡不通,咽喉癢痛見矣;津氣阻于會厭,聲帶變厚,聲音嘶啞見矣。

肺髒宜降,津氣功能受阻,津氣阻于氣道夾層,滲入氣道,喘咳痰稀見矣。

津氣阻于心系冠狀動脈,或成心肌肥大,或成心包積液,心區憋悶或疼痛見矣。

肝系經脈布于胸脅,膽管下連小腸,經脈攣急,氣血水津郁結,膽液、胰液受阻,胸脅脹痛,不欲飲食見矣。

脾胃納運水谷,升降津氣,胃腸夾層津氣阻滞,脘痞腹脹見矣;胃腸痙攣,津氣失調,吐洩腹痛見矣;津滞夾層日久,胃腸受濕而弛,傳導功能減退,大便不爽見矣;水津不能反滲入腸便秘見矣。

腎為主水之髒,腎命氣化不及州都,水津停滞則成小便不利,或呈水腫。

上述種種要皆素體陽虛,或過食生冷,過用寒涼,陽氣受損,複感外寒經脈攣急,氣血津液升降出入失常使然。

方 義

五髒功能衰退,複感寒邪,導緻五髒經隧攣急,肺系宣降津氣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功能失職,腎命化氣行水功能不及,肝系疏洩功能受阻,津氣滞于少陽三焦,遍及五系。

遵循《黃帝内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中滿者瀉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訓,法當外散寒邪,内溫陽氣,行氣活血,通調津氣,舒緩經脈,解其痙攣,才與病理相符。

方中麻黃、桂枝有散寒解表作用,可祛外侵寒邪,消除病因;麻黃、細辛宣降肺衛津氣,可以恢複肺系功能,乃治上焦藥也。

陳皮、枳實、厚樸,可降胃腸之氣,使其肺氣下行無阻;配以幹姜、半夏、白術溫運中焦、健脾化濕,柴胡、枳實升降中焦津氣,暢通膽流,乃治中焦藥也。

桂枝有溫腎陽之功,配以白術、茯苓、澤瀉,可呈化氣行水之效,乃為下焦而設也。桂枝擅長溫通血脈,暢旺血行;細辛、白芍、甘草擅長舒緩五系經隧攣急,則為血行不利、經脈攣急設也。

自身陽虛,溫必兼補。故用人參益氣,振衰起廢之功,位居諸藥之首,《神農本草經》謂其能“補五髒”者,蓋五髒功能活動均賴氣為動力故也。

諸藥合而成方,可呈外散寒邪内溫陽氣,補其虛損通其滞塞之效。因可通調五系氣血津液故以“五通”名之。

應 用

臨證應用此方,當随不同征象加減。

聲音嘶啞者,加桔梗洩肺利咽,陽虛陰盛者,再加附片溫其少陰陽氣,增強心系血運與腎系化氣行水作用。

肺氣上逆呈喘者,可加桑皮、杏仁降其津氣;或加大黃通瀉大腸,為髒病通腑,承氣下行之法;

咳嗽痰少者,可加桔梗開宣肺氣,五味子斂肺止咳,款冬花、白前解痙止咳;

咳嗽痰多者,加蒼術、膽南星燥濕和脾,杜絕津凝成痰。

脾系脘痞腹脹,氣逆而哕,則重用陳皮,并加旋覆花降其肺胃逆氣,如因胃之贲門、幽門松弛,膽液随其胃液上逆,食道灼熱冒酸,重用枳實促進膽管、幽門收縮阻止胃液上逆,或加黃連、吳茱萸制酸體現寒溫同用之法。

如果胸脅脹滿,食欲減退,當是膽胰受阻,則宜重用枳實,加入木香、郁金暢通膽流。

如果肝髒腫大,則宜加入當歸、川芎活血行瘀,成為氣血津液齊通。

心區憋悶,心律不齊,減去厚樸、幹姜換成生姜(即合《金匮要略》橘皮枳實生姜湯)令其津氣下行;

若津凝成痰,阻于心髒冠狀動脈夾層,稍受寒侵或情緒激動則痛,則加瓜蒌、薤白滌痰洩濁。

若系心包積液,心體肥大,則加蒼術、豬苓增強燥濕利水作用。

若系心功能衰憊,呈為心悸,則減去麻黃厚樸、半夏,加入附子,配合人參溫補心腎陽氣。

上述證象僅見一證便可使用,不必悉具,但須以舌體淡胖為其辨證依據。

近年使用此方數以千計,療效甚佳,為了中醫昌盛以此奉獻讀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