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Animalia是最高等真核生物類群。其分布廣泛,種類繁雜,包括大約150多萬已知種,和300萬未知種類。根據其形态特點,如細胞數量及分化、體型、胚層、體腔、體節、附肢以及内部器官的布局和特點等,可分為若幹門。由于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的證據、新的觀點也使動物界分類系統不斷更新變化。本站根據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将動物界分為34門。 |
|
|
|
|
|
|
|
|
|
|
|
|
原生動物門 Protozoa |
|
中生動物門 Mesozoa |
|
海綿動物門(多孔動物門)Spongia |
是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分布廣泛,營自由或寄生生活。身體微小,需要顯微鏡才能看見。一般認為有30000至44000多種,其部分種類亦是介于動物和植物之間,分類争議較大。一般可分為4綱:鞭毛綱 Mastigophora、肉足綱Sporozoa、孢子綱Cestoda、纖毛綱Ciliata。代表種如眼蟲Euglena、夜光蟲Noctiluca、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錐蟲Trypanosoma、大變形蟲Amoeba proteus、瘧原蟲Plasmodium、草履蟲Paramecium等。 |
|
|
是一類結構簡單、原始的、小型多細胞動物,營寄生生活。體長不超過9毫米,體表有一層纖毛表皮細胞或稱體皮;前端分化形成極帽,用以附着宿主的細胞;中有大細胞,多呈蜂窩狀,形成中軸,稱為軸細胞,中央或有一腔,有纖毛。軸細胞可分化為生殖細胞,行有性生殖或無性生殖。有真正的世代交替。目前已報導過的隻有50種左右,僅1綱2目:二胚蟲目Dicyemida寄生于頭足類腎髒内生于頭足類腎髒内,具蠕蟲形幼蟲和滴毛形幼蟲;直泳目Orthonectida寄生于多種無脊椎動物體内。 |
|
|
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細胞動物,其在演化上是一個側枝,故又稱側生動物Parazoa,具有重要分類地位。形态結構表現出很多原始性特征,也有特殊結構。主要生活于海水中,有1科生活于淡水。形态各異,體型多數不對稱。體表具很多孔。體壁由2層細胞構成:外層為扁細胞,中間為中膠層;内側為領細胞。特有水溝系結構,适應固着生活。再生能力很強。已知約10000種,根據骨骼特點分為3個綱:鈣質海綿綱Calcispongea、六放海綿綱Hexactinellida、尋常海綿綱 Demospongiae。 |
|
|
|
|
|
|
|
|
|
|
|
|
|
扁盤動物門 Spongia |
|
刺胞動物門(腔腸動物門)Cnidaria |
|
栉水母動物門 Ctenophora |
1971年德國學者Grell将絲盤蟲Trichoplax adhaerens建立為扁盤動物門。該蟲的形狀,大小,運動方式與變形蟲相似,但它屬多細胞動物,故又稱多細胞變性蟲。體呈扁平薄片狀,一般2~3毫米,最大不超過4毫米,無前後之分,也無口等器官。整個蟲體覆蓋一參具鞭毛的上皮細胞,背面細胞稍扁平,腹面細胞呈柱狀,背腹上皮之内充滿來源于腹面上皮的實質組織,内有許多變形細胞。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胚胎發育無逆轉現象。目前其分類地位未确定,有的認為是吞噬動物門Phagocytozoa,立為一亞界;有的将其列入側生動物,但又無逆轉現象。 |
|
|
體呈輻射或兩輻射對稱,僅具二胚層,是最原始的後生動物。體壁由外胚層、内胚層和中膠層組成。内胚層圍成身體的整個内腔稱消化循環腔,腔腸一端為口,他端閉塞,無肛門。體壁中有刺細胞。腔腸動物的骨骼主要為外骨骼,具有支持和保護功能。多由幾丁質、角質和石灰質構成。在很多珊瑚蟲中具有骨針或骨軸,它們存在于中膠層,或突出于體表面。有無性和有性兩種生殖方式,水螅型和水母型兩個世代互相交替完成整個生活史。約1萬種,可分為3綱:水螅蟲綱Hydrozoa、缽水母綱Scyphozoa和珊瑚綱Anthozoa。 |
|
|
世界已知110多種。全為海産,多數種栖息于三大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區,我國東海和南海北部有6種。體呈球形、卵圓形、袋形或長帶狀,兩輻射對稱,與腔腸動物門一樣,具有内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該門動物與腔腸動物的區别是:體外通常具8條栉毛帶,2條觸手上通常有粘細胞而無刺細胞,背口端有固定的感覺區;發育不經過浮浪幼蟲期,有幼生生殖現象。主要以各種小型浮遊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還能吞食魚卵和仔魚,因此,在海水養殖池中,必須注意及時清除大量出現的球栉水母。可分為有觸手綱Tentaculata和無觸手綱Nuda。
|
|
|
|
|
|
日本血吸蟲 Schistosoma japonicum |
|
|
|
|
|
|
|
|
|
|
扁形動物門 Platyhelminthes |
|
紐形動物門 Nemertea |
|
颚口動物門 Gnathostomulida |
開始出現發達的中胚層,并出現兩側對稱;有肌肉系統,感受器亦趨完善,攝食、消化、排洩等機能也随之加強;由中胚層形成的間葉組織,亦稱實質組織,充滿體内各器官之間,能輸送營養和排洩廢物;組織細胞還有再生新的器官系統的能力。這些在動物進化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多數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少數種類雌雄異體。自由生活種類廣泛分布在海水和淡水的水域中,少數在陸地上潮濕土中生活。大部分種類為寄生生活。約2萬種,一般分為3綱:渦蟲綱、吸蟲綱、縧蟲綱。 |
|
|
是一類具吻的長帶形動物,大多海洋底栖生活,少數在淡水、濕土中,也有寄生生活。約有700多種。與扁形動物一樣,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的動物,但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即有口和肛門)、無心髒的循環系統、可伸縮的長吻用于捕食及防衛,多數雌雄異體,說明其較扁形動物更為進化。體長由數毫米至數米,有長至27米。背腹扁平,身體延長成紐帶狀,故名。不分節。排洩器官為原腎管。可分為無刺綱Anopla和有刺綱Enopla。 |
|
|
是一類微小的多細胞、無體腔生物。已知約80100種,栖息于淺海砂礫間隙中。體小,約1毫米左右。一般認為與腹毛動物門親緣較為接近。無特化呼吸和循環系統,身體最複雜的構造是口器,其咽部具有堅硬的基闆和齒狀颚片,故名。消化道發達程度不一,有口,肛門無或極小。雌雄同體。發育過程中出現浮浪幼蟲,與刺細胞動物相似。 |
|
|
|
|
|
|
|
|
|
|
輪蟲動物門 Rotifera |
|
腹毛動物門 Gastrotricha |
|
動吻動物門 Kinorhyncha |
為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約有2000種。多數分布于淡水,少數生活在海洋中,極少數營寄生生活。以底栖種類為多。約100種是典型的浮遊種類。大多數為濾食性。體形很小,身體由頭、軀幹和尾部組成。頭的前端有能伸縮的頭冠或稱為輪盤,上有1~2列或更多的纖毛;軀幹和尾部(又稱足)的表面常有很多明顯的環紋;尾部末端常有叉狀附着器,在體壁和消化管之間有假體腔,内含液體和各種内部器官。雌雄異體,且異形,雌體大,雄體小,一般行孤雌生殖。分為3綱:尾盤綱、雙巢綱和單巢綱。輪蟲是許多經濟魚類和名貴動物的優質食物,其供應數量的多少決定着魚苗生長的快慢和成活率的高低。 |
|
|
為水生小型的假體腔動物,體長一般不超過1毫米,身體不分節,呈長橢圓形、帶形或卵圓形,尾部通常分叉;身體的前、後和側面生有粘腺,用以附着于其他物體上;由表皮分泌物形成的角質層,覆蓋于整個身體表面,其上可形成鱗片、棘刺或小鈎。口位于身體前端,肛門開口在近後端的腹面。沒有平衡器,多為雌雄同體,一般為1~5個,較大。腹毛動物是全球性分布的類群,在陸地的潮濕土壤、沼澤,淡水,海洋中的河口、潮間帶到大陸坡,都有它們的分布。已知2目13科47屬400餘種。習見種類如鼬蟲Chaetonotus,海産如頭趾蟲Cephalodasys、大趾蟲Macrodasys和尾趾蟲Urodasys。 |
|
|
體長一般不超過l毫米。體表可分為13個節帶,第一節帶為頭節,其頂端有口,頭節上有幾圈長刺;第二節帶為頸節,周圍有一層角質闆,頭節可縮入其中;其餘的體節帶構成軀幹,在軀幹節背面角質層形成一背闆,腹面有兩個腹闆;節帶間質膜很薄,身體可以彎曲自如;每個軀幹節帶有一中背刺及2個側刺;尾節的側刺很長,可以自由運動,具粘液管。體壁是由角質層、合胞上皮細胞及肌肉層組成。消化道包括口、口腔、食道、中腸,後腸、肛門及唾液腺等消化腺。具一對原腎。神經系統具腦、複神經索和成叢的神經細胞。雌雄異體。生活在沿海底部泥沙中,以矽藻或海底沉積的有機顆粒為食,約有100種左右,如動吻蟲Echinoderes。 |
|
|
|
|
|
|
|
|
|
|
|
|
|
|
線蟲動物門 Nematoda |
|
線形動物門 Nemathelminthe |
|
鰓曳動物門 Priapuloidea |
為原腔動物(假體腔動物)中最大的一門。由于具有假體腔,在進化上高于扁形動物門,但因缺循環系統,體不分節,又低于環節動物門。遍布全球,共約1.2萬種。蟲體絕大多數長圓筒形,兩端尖細,無纖毛,不分節,兩側對稱。頭部有口、唇片和乳突。雌蟲尾部大都尖直,雄蟲尾部彎曲或有交合繖。肛門位于體的後端腹面。蟲體大小不一。大多數線蟲雌雄異體,兩性生殖,卵生;但也有些線蟲是卵胎生。由卵發育到成蟲一般要經4次脫皮。生活史有兩種類型:土源性線蟲(如蛔蟲、鞭蟲)和生物源性線蟲(如絲蟲、颚口線蟲)。有15000多種,一般分為2綱。尾感器綱和無尾感器綱。重要種如鞭蟲、蛲蟲、蛔蟲、鈎蟲、絲蟲等,可引起人類疾病。 |
|
|
廣義的線形動物是假體腔動物的統稱,包括線蟲、線形、棘頭、腹毛、動吻、輪蟲等類群,涵蓋蛔蟲、鈎蟲、絲蟲、輪蟲、棘頭蟲等1萬多種重要寄生蟲。現在一般将其分立為門,即線形動物門Nemathelminthe,又稱袋形動物門。體呈線形,粗細一緻,0.5~1毫米。體被角質膜;消化管退化,常無口,以體壁吸收寄主營養;原體腔内充滿間質;雌雄異體,雄體較小。成蟲自由生活在河流、池塘等淡水中;春季産卵,卵粘成索狀;幼蟲水底栖,尋找機會鑽入或被吞入昆蟲等寄主體内,即營寄生生活。常見如鐵線蟲Gordiacea,成蟲長10~30厘米,形似一團生鏽的鐵絲,水生,耐旱。 |
|
|
形體小或中等,最大5毫米至20厘米不等。身體呈圓柱形,分化為吻、軀幹和尾部。吻能翻轉,生有25縱列的刺,軀幹表面有體環,但不分節。環肌成分離的環狀排列,使體表出現體環;縱肌在吻區成束排列,出現嵴狀;發達的肌肉,使它能在泥沙中鑽穴運動。主要取食多毛類、小的甲殼類,取食時咽翻出,用口及咽周圍的刺撕裂捕獲物。雌雄異體。分布很廣,常在海洋軟質底質營底栖生活,多分布在靠近兩極地區的冷海中,從淺海到深海都有,在泥沙中或管居生活。過去一直被列為假體腔動物,但自1961年發現它有體腔膜之後,人們才把它列為真體腔動物,而且獨立成一門,僅報導過10多種。如鰓曳蟲Priapulus。 |
|
|
|
|
|
|
|
|
|
|
棘頭動物門 Acanthocephala |
|
内肛動物門 Entoprocta |
|
铠甲動物門 Chaetognatha |
全為寄生種類,有500多種,通常有兩個寄主,幼蟲寄生在昆蟲體内;成蟲寄生在脊椎動物體内。體前端有一能伸縮的吻,吻上生有倒鈎,故名。假體腔内有複雜的腔隙系統貯存營養物質。體壁具環肌和縱肌。成蟲和幼蟲均無消化道,以體表攝取寄主腸内的養分。生殖器官結構特異,雌體内後端有一特殊的子宮鐘,上有2對孔,前1對孔通假體腔,後1對孔通陰道。未成熟的卵不能通過後1對孔,而由前1對孔重新回到假體腔中;成熟的卵才可通過後1對孔,經陰道排出體外。卵為中間宿主昆蟲、甲殼類等吞食,在其體内發育,當終未宿主吞食中間宿主時被感染。
|
|
|
為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身體由萼部和柄部構成。萼為身體主要部分,其上緣生有一環短的觸手,觸手内側長有纖毛。取食時觸手展開呈花形,避敵時則向内屈折。消化管呈“U”字形。多數雌雄異體;擔輪幼蟲;可行出芽生殖,産生群體。除湖萼蟲生活淡水産外,均生活于海濱淺水中。常固着于海藻或其他動物體身上。單體或群體。世界約有3科13屬70種左右:斜體節蟲科Loxosomatidae、海花柄科Pedicellinidae、節蟲科Urnatellidae。 |
|
|
又稱兜形甲動物門。是一類兩側對稱的小型海産動物。前兩列棘雌雄異型。幼體像輪蟲。該門的第一個種是神秘矮铠甲蟲。體兩側對稱。體前端為口,能縮入體内。頭部(翻吻)有9列棘。胸部分2節,腹部,被6塊闆組成的兜甲包圍,肛門開于末端。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尾肢或趾,幾乎能朝任何方向轉動。神秘矮铠甲蟲Pliciloricus enigmatus生活在大西洋海底有貝殼的砂礫中,幼體自由生活,成體可能在小型底栖生物上外寄生或共生,僅發現于法國。 |
|
|
|
|
|
|
|
|
|
|
環節動物門 Annelida |
|
螠蟲動物門 Echiuroinea |
|
星蟲動物門 Sipuncula |
為兩側對稱、分節的裂生體腔動物。體長從幾毫米到3米。栖息于海洋、淡水或潮濕的土壤,是軟底質生境中最占優勢的潛居動物。分節性身體由若幹相似的體節或環節構成。身體分為頭部、軀幹部和肛部;頭部位于身體前端,多由口前葉和圍口節組成;軀幹部位于頭部和肛部之間。肛部具肛門,位于體之後端由1節或若幹節組成。除大部分蛭類外,多具幾丁質剛毛、疣足。環節動物具真體腔,相鄰的體腔由隔膜隔開。寡毛綱和蛭綱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具卵繭,直接發育;多毛綱生殖産物直接排放在水中,受精卵經螺旋卵裂發育成擔輪幼蟲。已描述的約13000種。分多毛綱、寡毛綱和蛭綱。
|
|
|
全部海産,穴居于海底泥沙中,約有200種。體呈蠕蟲狀,不分節,前端有吻,不能伸縮,可輔助攝食。吻後常有一對腹剛毛。肛門位于體末,周圍有成圈的尾剛毛。次生體腔發達;腎管兼作生殖導管;腹神經索無神經節;閉管式循環;螺旋形卵裂,發生中有一似擔輪幼蟲的幼蟲,體後端有分節現象。單環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為沿海常見種,體粗大,長達20~25厘米,體表不滿粒狀突起,吻圓錐形,生活在低潮線下泥沙的U形管内,可食用,俗稱“海腸子”。叉螠Bonella viridis雄蟲寄生于雌蟲體表。一般認為螠蟲動物是由原始的多毛類在演化過程中較早分出的一支。 |
|
|
全海産,生活在海底泥沙中,約有300種。體呈圓柱形,不分節。前端有一吻,可伸縮,稱翻吻。吻前端為口,周圍有一圈觸手。肛門位體前端背側。次生體腔發達,消化管U形;後腎一對,兼有生殖導管功能;腹神經索無神經節;雌雄異體,螺旋形卵裂,發生中有一似擔輪幼蟲的幼蟲,體後端無分節現象。可分為2綱4目6科17屬:革囊星蟲綱Phascolosomida和方格星蟲綱Sipunculida。常見如方格星蟲(光裸星蟲、沙蟲)Sipunculus nudus,長20厘米左右,體表光滑,體壁縱肌束和橫肌束交錯排列,形成方格狀花紋,故名,為常見海鮮;另如可口革囊星蟲Phascolosoma esculenta等。一般認為星蟲動物是原始的多毛類退化的一支。 |
|
|
|
|
|
|
|
|
|
|
|
|
|
|
須腕動物門 Pogonophora |
|
緩步動物門 Tardigrada |
|
有爪動物門 Onychophora |
在海底營管栖固着生活,一般分布于150~1500米深處,體細長呈蠕蟲狀,栖于由其自身分泌的幾丁質和蛋白質形成的細管中。管垂直插于海底軟泥裡,部分管露出軟泥之外。蟲體長一般為5厘米~3米,直徑0.5毫米~3厘米。體為兩側對稱。由頭葉、腺體部(可合稱為前體部)、軀幹部和固着器(後體部)四部分組成。頭葉向前伸出特有的須狀觸手(觸手鰓),有體腔、血管、神經。成體無消化管、無口、無肛門,體内有共生的化能自養細菌能合成有機物,可利用氧化合成的有機物釋放的能。現已發現了80多種。另在海底熱液噴口區發現有被腕動物門Vestimentifera,資料不足。 |
|
|
俗稱熊蟲。主要生活在淡水底、潮濕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潮間帶。約400種。體長0.3~0.5毫米。體呈柱形,分為頭部與軀幹部。腹側有4對短粗的足,末端頓圓、具爪,如端爪蟲。體表或光滑,或覆有幾丁質闆或刺飾。大多取食植物組織,或水底沉渣與線蟲。排洩器官為馬氏管。神經系統表現出明顯的分節性,也呈鍊狀。雌雄異體,孤雌生殖也很常見。壽命一般為3年。隐生狀态有極強的可抵禦不良環境的能力,在隐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絕對零度(-272.8℃)、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數分鐘至數日不等,有隐生狀态超過120年的記錄。可分為異緩步綱、中緩步綱、真緩步綱。 |
|
|
與節肢動物門和緩步動物門有親緣關系。代表類群是栉蠶Peripatus,全部産于熱帶,非洲中部、馬來半島、美洲中部均有分布。夜間獵食昆蟲等動物,頭部兩側的觸須可噴出白色液體裹住獵物,液體一接觸空氣就會硬化,使得獵物無法掙脫,再以下颚注入消化酵素,最後吸食已半消化的糜液。 |
|
|
|
|
|
|
|
|
|
|
節肢動物門 Chaetognatha |
|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s |
|
苔藓動物門(外肛動物門)Bryozoa |
兩側對稱,異律分節,可分為頭、胸、腹3部,或頭部與胸部愈合為頭胸部,或胸部與腹部愈合為軀幹部,每一體節上有一對附肢。體外覆蓋幾丁質外骨骼,又稱表皮或角質層。附肢的關節可活動。生長過程中要定期蛻皮。循環系統為開管式。水生種類的呼吸器官為鰓或書鰓,陸生的為氣管或書肺或兼有。神經系統為鍊狀神經系統,有各種感覺器官。多雌雄異體,生殖方式多樣,一般卵生。生活環境極廣泛。全世界約有100萬餘種,可分5亞門:三葉蟲亞門Trilobitomorpha、螯肢亞門Chelicerata、甲殼亞門Crustacea、六足亞門Hexapoda、多足亞門Myriapoda,其中昆蟲綱Insecta就有100萬種,約占動物界總種數80%。 |
|
|
身體柔軟,一般左右對稱,不分節可分為頭、足、内髒團三個部分,體被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貝殼。次生體腔,後腎管,螺旋式卵裂,個體發育中具有擔輪幼蟲。鰓或肺呼吸。分布廣泛。目前已記載130000種,是動物界中的第二大門,可分7個綱:單闆綱Monoplacophora、無闆綱Merostomata(新月貝)、多闆綱Polyplacophora(石鼈)、腹足綱Gastropoda(螺類和蝸牛)、掘足綱Scaphopoda(角貝)、瓣鰓綱Lamellibranchia(貝類)、頭足綱Lamellibranchia(鹦鹉螺、烏賊、柔魚、章魚)。 |
|
|
為群體,營固着生活,外形似苔藓植物,故名。大多數生活在溫帶海域,少數淡水産。群體的每個個體很小,不及l毫米。外被一由外胚層分泌的角質或鈣質的蟲室。個體頭部不明顯,前端體壁外突,于口周圍形成圓形或馬蹄形物,其上生有觸手,觸手具纖毛,這是觸手冠,稱為總擔,為攝食器官。肛門開口于總擔的外側,故名外肛動物Ectoprocta。雌雄同體,通常以出芽生殖。現存種類約4000種,化石種有15000種。可分為2綱:被唇綱和裸唇綱。海産苔藓蟲在船底及一些設施上形成特定的生物群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阻礙養殖生物的生長發育,使産量下降。 |
|
|
|
|
|
|
|
|
|
|
腕足動物門 Brachiopoda |
|
帚蟲動物門 Phoronida |
|
毛颚動物門 Chaetognatha |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多數分布在淺海。體外具背腹兩殼,很像軟體動物,故以前将其歸為拟軟體動物門,但這兩類動物差異極大。腕足類的背殼小、腹殼大,腹殼後端常具一肉質柄,以固着外物。背腹二殼内面各具一片外套膜。體腔發達,充滿體腔液;開管式循環,血液即體腔液。總擔具有攝食、呼吸功能,也是幼體孵化袋。雌雄異體。現存300多種,已描述的化石種在30000種以上。下寒武紀出現,奧陶紀至二疊紀最繁盛,中生代時大為減少,到新生代時大部分絕滅。可分為2綱:無鉸綱Ecardines背腹兩殼幾乎相等,殼多為幾丁質,二殼由閉殼肌連在一起,有肛門,如海豆芽Lingula anatina、大海豆芽L. murphiana;有鉸綱Testicardines背殼小,腹殼大,多為鈣質;二殼由齒和槽絞合,無肛門,如釀醬貝Terebratella coreanina。 |
|
|
體呈蠕蟲狀,長6~200毫米。管栖,管子由上皮分泌,成分為幾丁質。全部生活在淺海海底泥沙中,上端外露。體前端具一馬蹄形總擔,由内外兩行具纖毛的觸手構成,圍繞着口。口為橫裂狀,位兩列觸手之間;消化管U形,肛門在總擔基部,口的一側。次生體腔,被一稍斜行的隔膜分為前後兩部,前部為體腔,後部為後腔,後腔又為背、腹、側腸系膜隔成4個縱室。閉管式循環,無心髒,背、腹血管可以收縮。紅血細胞含有血紅蛋白。具後腎管一對,口形兼作生殖導管用。腎孔開口于肛門附近。多數種類雌雄同體,少數雌雄異作。雌雄同體種類的卵巢位側血管的背側,精巢位腹側。卵裂有各種形式,有的為螺旋式卵裂,個體發生中經一似擔輪幼蟲的輻輪幼蟲。神經系統簡單,口後有一上皮内神經環,由此發出神經至身體各部。種類很少,隻有2屬20餘種。分布僅限于熱帶和溫帶的淺海區域。 |
|
|
世界已知約有70~80種。體細長如箭,一般1~3厘米,最長可達12厘米以上。可分為頭、軀幹和尾3部分。頭部略膨大,具有颚毛;尾部末端尖細。體壁透明,故又稱玻璃蟲。身體兩側對稱,腸腔法形成體腔。有水平方向的側鳍和尾鳍。鋤蟲屬生活于内灣或近海的岩石、海藻間,其餘各屬均為典型的海洋浮遊生物。為極為活躍和兇猛的肉食性動物,攝食桡足類、磷蝦、幼蟲、仔魚等,同類相食也常見。雌雄同體。再生能力較強。多生活在200米水層以上。許多種有垂直移動現象,一般是夜晚上升,白天下降;有的有季節垂直移動現象。僅箭蟲綱Sagittoidea,包括2科:古箭蟲科Amiskwidae僅1屬1種,即古箭蟲,為化石種;現存的箭蟲科Sagittidae可分為8屬。有些種類對溫度和鹽度有嚴格要求,可作為海流、水團的指示生物。 |
|
|
|
|
|
|
|
|
|
孟加拉虎 Panthera tigris tigris |
|
|
棘皮動物門 Echinodermata |
|
半索動物門 Hemichordata |
|
脊索動物門 Chaetognatha |
屬後口動物,在無脊椎動物中進化地位很高。全為海産。外觀差别很大,有星狀、球狀、圓筒狀和花狀。成體五放輻射對稱,由管足排列表現出來。内部器官,包括水管系、神經系、血系和生殖系均為輻射對稱,隻有消化道除外。身體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骨骼很發達,由許多分開的碳酸鈣骨闆構成,各闆均由一單晶的方解石組成。多為雌雄異體,生殖細胞釋放到海水中受精,幼體在初發生時形狀相同,以後則随綱而異,少數種類可行無性裂體繁殖。分布世界各海洋,從潮間帶到萬米深的海溝均有,多為狹鹽性動物,對水質污染很敏感,再生力一般很強。底栖,自由生活的種類能夠緩慢移動。現生已知有5綱1200餘屬6000餘種。 |
|
|
又稱隐索動物。主要特征是:除腹神經索外,還具有背神經索,并且在其前端出現空腔,呈管狀,一般認為這是早期背神經管的雛形;呼吸器官為咽鰓裂;由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條較短的盲管,稱“口索” ,過去曾被認為是原始的脊索,現在研究證明,它與脊椎動物的脊索既不同功,又不同源,可能是一種内分泌器官。栖息于淺海和潮間帶,身體蠕蟲狀,多穴居在泥沙中,體長2.3毫米~2.5米,已知90餘種。包括體呈蠕蟲狀的腸鰓綱Enteropneusta和形似苔藓動物的羽鰓綱Pterobranchia兩大類,77%以上屬前者,最常見的就是各種柱頭蟲。 |
|
|
是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共同特征是:具有脊索;具有背神經管;具有咽鰓裂等。已知約7萬多種,現生的種類有4萬多種,分3個亞門:尾索動物亞門Urochorda如異體住囊蟲Oikopleura dioica、柄海鞘Styela clava;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如文昌魚Branchiostoma belcheri;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為此門最重要和最多的類群,包括圓口綱Cyclostomata、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硬骨魚綱Osteichthyes、兩栖綱Amphibia、爬行綱Reptilia、鳥綱Aves和哺乳綱Mammalia。 |
|
|
|
|
|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