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情孝義藝術珍品凄涼清苦動人感情——詳解《陳情表》
李密的《陳情表》是一篇優美動人的好文章。作者李密在中國文學史上并沒有什麼地位,而以這篇文章流芳于世。
李密在三國時曾做過蜀國的官,最高到尚書郎。他的文章寫的很好,并具有外交才能,同時還因為孝順老人而出名。李密為什麼要上《陳情表》呢?蜀漢被司馬氏滅亡後,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蜀漢舊臣采取了籠絡政策,因而下诏書征诏李密到京城去做官,官名叫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管理圖書),并且催逼的很緊,但李密卻不願意去。因此他就依奉養年老多病的老祖母為由,無依無靠,而寫了這份表章,陳述了自己的痛苦處境,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願望。
“表”,是古代臣下用來對皇帝陳述情況的一種奏章。由于這個表章寫的辭意懇切,悲徹動人,所以晉武帝看了以後,不僅答應了他的請求,還感歎地說:“士子有名,不虛焉哉”,說李密享有孝名,的确不是空話呀!為了嘉獎李密的孝心,晉武帝還賜給他兩個奴婢,并叫地方官吏經常送吃的東西給李密的祖母。後來祖母死了,李密就出任了太子洗馬,還做了幾年漢中太守,最後還是由于對晉朝不滿,老死家中。大家應想象到李密在寫這一表章時是很難落筆的,并要特别謹慎。因他是寫給操縱生殺大權的皇帝的,這裡随時随地都有觸礁的危險。首先,李密不是一個一般人,而是個亡國戰俘,他毫無政治地位,毫無人身保障。晉武帝對他也是存有戒心的,招他做官隻是一種籠絡政策,而所謂籠絡不過是監督使用,隻要他稍有不軌,就有性命之憂。其次,李密寫這表章時,已不是第一次拒絕皇帝的诏命,皇帝一而再地下達诏書,叫他去做官,這是不允許抗拒的,但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拒不從命,這不僅是個再三抗命的問題,而且會使皇帝更加懷疑他有二心。這種處境是相當危險的。因此李密這《陳情表》不僅要寫的圓通,不出僻陋,而且還能解除晉武帝的疑慮,而且還要處處顯得真誠可信,以使晉武帝不但不加害于他,還要使皇帝能夠被打動,使他不得不答應自己的請求。這實在是太難了,但李密寫成功了。
李密為什麼能夠成功呢?這個《陳情表》為什麼能夠打動晉武帝并使他撤銷了自己的呈命呢?這是學習這篇文章最耐人思考的地方,值得多動點腦筋,多花點氣力。
全文四段:
第一段主要是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家庭的困苦情況,字裡行間處處灌注着祖母劉氏的撫養之恩。李密寫這表章的目的主要是請求晉武帝允許他在家裡為祖母送終。但這開頭一段卻沒有提出這一請求,而是采取了迂回戰術。從回顧自己的悲慘童年開始,父死母嫁,年幼多病,一直說到叔伯、兒女、親戚等,遠起近落,委婉鋪陳,勾畫了一個凄涼清苦的家庭;緊緊抓扣住“孤弱”二字,目的在于突出祖母劉的“躬親撫養”,又襯托出一個慈愛善良、含辛茹苦、年高多病的老人形象。從而釀造成一種感人肺腑的真摯深情,分發着一種催人淚下的動人力量。這就為下文的上表陳情做了必要的鋪墊。同時字裡行間處處回響着沒有祖母就沒有我的肺腑之音。突出了祖母劉的撫養之恩,造成一種不能忘恩,隻能盡孝的必然趨勢。這就為下文直接張開了“孝”字大旗,并在這大旗下陳述請求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據。這開頭表面看好像是扯得遠了,實際上寫足了“盡孝”的必然性,為全文的陳情打下了堅實可靠、充分可信的基礎。另外這種緩起漸入、遠起近落的迂回戰術,以情動人的求請方式也符合人的接收規律,為晉武帝最終答應李密的請求打開了感情上的缺口。
第二段主要是渲染朝廷多次征诏和李密多次辭謝的經過,強調了辭不赴命的理由,是祖母供養無主。并突出了自己進退兩難的狼狽處境。這一段中實際寫了五次“辭不赴命”:前太守推薦他為孝廉,他沒有從命;後太守舉薦他為秀才,他也沒有從命;晉武帝第一次下令授他郎中官,他上表辭謝;晉武帝第二次下诏書拜他為太子洗馬,他又上表辭謝;現在“诏書切峻”,“郡縣逼迫”,刻不容緩,他卻又上表辭謝。這連連辭謝充分顯示了李密孝心的笃厚。兩次推薦,兩次征诏,一次催逼,而給予的待遇一次比一次高,情況一次比一次緊急,但李密始終一如繼往,仍無所動,更顯示了李密的孝情深摯,孝心的執着。特别是在皇帝督促嚴厲,官吏催逼如火的情況下,李密仍從容陳詞,堅持盡孝,的确是很有膽識的。在這一段中雖然是叙述征诏和辭謝的經過,隻有“供養無主,劉病日笃”,才亮出祖母,實際上每次辭不就職都是以這一點為理由的。每次辭謝的背後都回響着一個聲音,即“一定要侍奉祖母”,“一定要為老人送終。”最後的所謂進退兩難,實際上也隻是因為決不能丢下老人不管而造成的。這流淌在叙述背後鼓舞人心的真情實感,正是本文動人力量之所在。結論是在不能忠孝兩全的情況下,我隻能選取盡孝的道路。這個結論雖沒有明說,不過是引而不發罷了。同時這段的“辭不赴命”的叙述也很婉轉、策略。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二段也同第一段一樣,是下文直陳心意的必要鋪墊。
第三段主要是打着盡孝的旗号,委婉地說明自己并非欲權名節,而辭不赴命。進一步闡明祖孫更相為命的關系。打出盡孝的旗号,扣合了晉武帝的執政綱領,是為了自己在道義上立于不敗之地。申明自己不為名節,也并無其他希圖,是為了打消晉武帝的疑慮。宣揚劉氏生命垂危,祖孫相依為命的情境,是為了以情動人,打動晉武帝的心。強調“辭不赴命”的原因,僅僅是為了終養祖母,一孝到底,決無他意。并把祖孫相依為命的實情突出出來,以強化盡孝的必然性、必要性。
三個層次各有用意,各有側重,脈絡清晰。樹旗幟是高屋建瓴,理直氣壯。解疑慮,是隐中曲術,委婉得體。說到祖母,排比渲染,情深意長。三種用意,三種筆法,三種語氣,各得其所。這一段層次跳躍,感情起伏,既叠宕多姿又圓通自如,是全文立意的中心,陳情的高潮。豐富的内蘊和陳情得當的技巧,應認真體味。
第四段主要懇請晉武帝答應他終養祖母的要求。這段開頭先利用祖孫年齡的對比,進獻了一個先盡孝後盡忠,忠孝兩全的辦法。然後直接提出“願乞終養”的請求,并聲明表中所言都是有目共睹、有察可見的事實真情。這就使晉武帝不得不答應李密的請求。
一篇《陳情表》,訴說了自己從小的孤弱凄苦,訴說了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也訴說了祖母把自己奉養成人,自己如何侍奉湯藥的情況。還借機向皇上剖白自己的心機,消除皇上對自己的疑慮,如此等等。說了半天不過是表白自己一點孝心,請求晉武帝準許他把祖母劉奉養送終後再出去做官。就是為了這樣一個目的。
全文叙事實,說狼狽,解疑慮,提要求,全在“孝”字上周旋,由“孝”字上生發,由遠到近,一貫到底,是一篇由孝情、孝義編織而成的藝術珍品。
看來這簡直是故意繞圈子,故意小題大做。其實不然。在封建專制統治下,對于一個亡國戰俘來說,這裡包含着嚴峻的、帶有政治性的、甚至關系到自己生死存亡的政治鬥争。李密深深懂得這裡面的生殺危機。他通過精心處理,婉轉陳情,饒過了暗礁,避免了危險。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到這一點,那我們就難以真正領會到這篇文章的成功之所在。
幾個重要問題提示一下:
一、本文緊緊抓住一個“孝”字,以盡孝為提出請求的出發點,以盡孝為全文陳情的中心線索。《陳情表》是一篇以叙述情況和抒發感情為主的表章。但由于叙述和抒情的目的是作為申請終養祖母的理由,因此這個表章是否合情合理,是否能說服人,首先看這個理由是否站得住,立得穩。李密抓住了一個“孝”字,以盡孝為提出請求的唯一立足點,這是考慮到了晉武帝公開提倡以孝治天下的治政方針的。如果不是晉武帝把孝字作為首要統治思想,而是突出“忠”字,那李密的理由就不過硬了。因為全文的主要矛盾是“忠”與“孝”的不能兩全,而李密就是堅持盡孝推辭盡忠的。如果不是晉武帝特别倡導孝道,那就很容易以不忠之名拒絕李密的請求,甚至把他殺掉。以“盡孝”為“辭不赴”的理由,這是對晉武帝施政方針的利用,站的高,立的穩。即使晉武帝心中不滿,也難以回駁。事實上也正因為李密占據了這一制高點,有了無可擊破的盾牌,他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盡孝違抗皇帝的命令。這一點是《陳情表》取得圓滿最重要的基本保證。有了盡孝這塊金字招牌,才能圍繞“孝”字大做文章。《陳情表》就是以孝字為中心來結構全文、貫穿全文的。
二、感情真摯深切,徹然動人。《陳情表》以叙事為主,目的不在叙事,《陳情表》中申明了“辭不赴命”的理由,但卻很少直接說理。叙事為了陳情,理由寓陳情之中,因而處處流淌着感情的激流,籠罩着悲切的濃雲。陳情,陳情,全文就是以抒情為本,以情動人,從而收到了在感情上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凄涼清苦的真實情況是打動人心的基礎。動情的力量不能憑空而來,沒有動人的事實就不可能産生動人的感情。《陳情表》以叙述為主,就是為了用凄涼清苦的事實來打動人。凄涼清苦的事實主要表現在李密從小的孤弱病苦,“诏書切竣”,如火的狼狽處境和祖母劉年老多病,祖孫相依為命的實情。作者花大量筆墨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語言來細膩描述這些情景,使全文到處都彌漫着感情的欣慰。動人的感情還表現在李密孝心的笃厚和真摯。文章中的感情就是作者的感情,作者的感情的深、真,是《陳情表》動人感情的真正本源。這主要表現在李密對祖母劉的真誠孝心。這種孝心的深厚、摯着和為敬養祖母冒着風險向晉武帝大膽的請求的三個方面。同時作者在抒發感情時采取步步緊逼,層層安排和布局,這符合人的感情發展的漸進規律。如訴說祖母劉的情況,第一段隻說她“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又寫到“劉病日笃”,病重了。第三段才大肆渲染生命垂危的情境。再如寫李密對祖母劉的孝心,第一段隻寫到“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第二段寫因催逼甚急,進退狼狽。第三段則寫祖母劉更相為命,“區區不能廢遠”。第四段則願以死相報為祖母請求。這種層層進逼,步步加深的感情推進方式,有助于感情穩步進入高潮,從而達到晉武帝最終不能不被感動,不能不答應李密的請求的藝術效果。
三、悠美而練達,形象而動人的語言藝術。魏晉之交,作文崇尚雕飾,詞采富豔,文風頗為浮華绮糜,動人篇章并不多見,而李密此文所寫純然出于人子天性,如實道來,孝心可鑒,筆端含情,辭意懇切,讀來如見作者如泣如訴的哀苦情态。《陳情表》之所以能為人傳誦,除了它的感情真摯外,語言的悠美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總起來看,《陳情表》以四字句為主,兼用長短句,并運用了不少排比、對偶句,使全文語言與叙事、抒情配合的很好。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增強了動人的力量。四字句是吸取了漢賦的語言精華,又去掉了漢賦片面追求形式美,片面講究詞藻華麗、堆砌的弊病,既整齊悠美,又靈活多變;既起伏跳躍,又和諧統一。
排比句的大量運用,是為了更好地鋪陳事實,渲染氣氛,制造情緒;對偶句的大量運用,是為了使語言悠美,節奏感更強。其中排偶句的運用,有不少是為了相互對應的内容,或者是相輔相成的内容,來加強感情的表現。如“臣欲奉诏奔馳,則劉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則告訴不許”,這是一個含相對應内容的排偶句。這個排偶句通過對比鋪張催逼緊迫與劉病日重的矛盾,強化突出了李密進退狼狽的處境,起了渲染突出的作用。又如“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内無應門五尺之僮”。這兩個排偶句,通過内外相輔相成,突出了李密的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情景。還有“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則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這兩個相連的排偶句,通過長與短的比較,來提出一個先盡孝後盡忠的全其美的方某案。再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這個排偶句,通過前與後的相輔相連,強調了李密自己的孝名及地方官對李密的賞識。“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這個排偶句,通過生與死的并連,表現了李密一定要報大恩的誠心。以上所舉排偶句都很重要,不僅要知道他們是排偶句,要能夠翻譯,還要能說出他們的特點和作用。
本文四字句還有許多值得注意的特點,有些四字句能夠集中體現甚至全文的某些要點。如“躬親撫養”、“供養無主,辭不赴命”、“更相為命”、“願乞終養”等等。最好能讀熟、記住。有些四字句連用以制造情緒,渲染氣氛起了很大的作用。如“诏書切竣,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洲司臨門,急于星火”。一連六句四字句,制造了一個上責下催的緊急氣氛。再如“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一連四句四字句,有比喻有誇張,造成了祖母劉危在旦夕的情緒。這些地方也要讀熟、背誦。
本文有些四字句因簡潔練達,生動形象,己經成了後世的成語或使用語。如“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進退狼狽”、“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皇天厚土,實所共鑒”、“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等。這些成語或使用語,要能一個字一個字解釋清楚,要會翻譯,有的還能說明他們的比喻、引申義。
另外,為了字數和音節的需要,文中多次出現同義詞、近義詞連用的現象。如“躬親”、“兒息”、“逼迫”、“告訴”、“疾病”、“尤甚”、“奔馳”、“拔擢”、“希冀”、“氣息”、“矜憫”、“怖懼”等等。不要把這些連用的同義詞或近義詞,當作一個雙音節的詞。現代漢語是這樣,但古代是兩個詞,同義或近義。
總之,這篇文章的語言很好,值得一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