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植物往往更加低調,它們窩在某個角落裡獨自發育,不會主動和人交集,所以很少有瀕危植物能像一些瀕危動物那樣引人注目。
不過,在世界範圍内确實有許多植物非常珍稀,其中在中國也有一種,它被稱為“地球獨子”,因為曾經全世界隻剩下一株。
這個植物就是普陀鵝耳枥,其野生母樹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珍稀的植物之一,為了拯救它,許多機構都竭盡全力。
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枥,圖源:北京日報
這棵野生母樹有獨享的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專門對它進行日常維護和記錄,它的種子被送上太空,全世界都在關注它的結實情況。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普陀鵝耳枥會隻剩下一株,我們又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去拯救它呢?
普陀鵝耳枥的發現
和許多植物一樣,普陀鵝耳枥一直生長在舟山普陀山,但是很少引起别人的注意。
普陀鵝耳枥的各個結構,圖源:上海辰山植物園
1930年前後,中國植物學家鐘觀光先生在一次考察浙江沿海的植物時發現了它,當時引起鐘觀光的注意的是普陀鵝耳枥的花朵,普陀鵝耳枥是雌雄異花同株,但是雌雄花朵有明顯的差異,雌花為淺紅色,雄花為淡黃色,非常特别。
這種獨特的花朵讓它有了第一次書面記載,但并沒有被判定為是什麼物種。
雌雄花序,圖源:上海辰山植物園
直到1932年,另一位植物學家鄭萬鈞教授對它進行鑒定,并第一次确定它是屬于桦木科鵝耳枥屬的一個物種,由于隻在普陀山被發現,因此得名普陀鵝耳枥。
不過,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不是很清楚普陀鵝耳枥是什麼時候獨立分化出來的。
圖:慧濟寺内的僅存的野生普陀鵝耳枥
其實,普陀鵝耳枥剛被發現的時候,普陀山上是有很多這種植物的,但是當時人們對新物種的态度并沒有像現在珍惜,由于人為對生态的破壞,以及這個物種本身的一些問題,最終在短短幾十年内,它就隻剩下了一株。
僅剩的這一株生長在普陀山慧濟寺内,其高度在14米左右,樹齡已經高達250歲左右,所以在人們意識到它是“獨苗”的時候,它其實已經表現出衰老迹象,無法做到每年都開花結果。
為了拯救這個物種,中國的科學家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因為這個物種本身就是“滅絕體質”。
普陀鵝耳枥果苞,圖源:上海辰山植物園
“滅絕體質”的普陀鵝耳枥
作為一個物種,其實普陀鵝耳枥是非常容易滅絕的,用現在比較常用的話來說就是它們有點進入了進化的死胡同無法自拔,也正因為如此它一不小心就隻剩下了一株。
首先是它們的花。普陀鵝耳枥在每年的4月中上旬開始開花,但是開始開出來的都是雄花,到了四月中下旬雌花才會開放,雌雄真正能夠相遇的天數平均隻有9天,而4月份的舟山天氣并不好,9天的窗口期很容易被糟糕的天氣打破無法完成授粉。
更奇葩的是,它們的雌花一般是開放在最高的地方,而雄花則開在較低的地方,這導緻很難通過風完成授粉,同時由于生态破壞授粉昆蟲的減少,它們自然完成授粉變得非常困難。
據統計,在人工輔助下,普陀鵝耳枥的種子出苗率隻能達到2.5%左右,因為大部分種子都是沒有授粉的。
圖源:上海辰山植物園
其次是它們的種子。普陀鵝耳枥的種子有典型的島嶼植物種子的特征,就是外殼厚且堅硬,比如我們熟悉的椰子,就是這種情況。
這種特征主要就是應對多災多難的海島氣候,種子不包裹好一點的話,很難存活,同時這樣的種子也更容易在海水中完成傳播,而不易腐爛。
普陀鵝耳枥肯定可以從它們堅硬的種子中獲利,但這種情況也肯定給它們帶來一個緻命的弊端——那就是它們的種子很難自然發芽,或許需要足量的雨水(這點我自己猜測的)才能讓外殼軟化并完成發芽,總之發芽條件非常苛刻。
授粉難,發芽也難,讓它們繁殖能力低的難以想象,據信僅存的那一棵普陀鵝耳枥的周圍從來沒有發現過它的後代。
所以,在人為對環境稍有破壞之後,它們就急速走向了滅絕邊緣。
如何拯救“地球獨子”?
1987年,普陀鵝耳枥被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SSC)列為全球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拯救這個物種警鐘從那時開始拉響。
人們開始對這個物種的唯一幸存者進行保護和護理,并時刻關注它的健康情況。在專人的護理下,這棵“年邁”普陀鵝耳枥逐漸恢複了生機,它開始每年都能夠開花和結果。
然後,研究人員又花費數十年研究它的人工授粉、繁殖技術等。對于普陀鵝耳枥而言,它的繁殖方式其實有兩種——播種和扡插都可以,所以在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普陀鵝耳枥的數量也很快開始增長,在2015年的時候就達到4萬株左右。
但是,這4萬株都是那株唯一幸存者的後代或者克隆體,因此它僅僅隻是數量上多而已,嚴重缺乏遺傳的多樣性,這讓它依然脆弱。
所以,接下去研究人員還要篩選出它的變異個體,這個工作非常艱難,必須對每一棵的遺傳信息進行排查檢測,還要不斷擴大種群數量,以及栽培環境。
上海的首次結實照片,圖源:上海辰山植物園
截至2018年底,研究人員把它送到了全國不同地區的13個單位進行異地保存和培養,目前的結果是,山西霍州一帶可室外栽培,鄭州可開花結果,以及上海的普陀鵝耳枥今年成功結實(上海培育了10幾年,去年開花但沒有結實)。
當然,隻在地球上是不夠的,2011年天宮一号發射的時候,它和另外三種極度瀕危植物的種子被一起送上了太空。
其實把一些植物種子送上太空的目的就是希望獲得它們優質的變異個體,所以大多是農作物有這個“待遇”。
不過,對于像普陀鵝耳枥這些極度瀕危物種而言,更多的是想豐富它們的遺傳多樣性。
最後:為什麼要拯救它?
很多人可能要問,一種對人類好像沒什麼幫助的植物,我們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地去拯救它呢?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如果這個問題去問以前的人們的話,那麼可能很難得到答案,或許會有一些争辯,又或許更多人會認為它不值得。
但是把這個問題放在當下,它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值得!
進入21世紀後,自然災害變得越來“魔幻”,蝗災、高溫天氣、森林火災一次次刷新記錄和認知,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物種的多樣性對地球生态有多重要。
很明顯,我們也是地球生态的一部分,高度依賴它的平衡,所以拯救一個物種也意味着在拯救我們自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