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邀請你和我一起做一個探索,在你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常常出現的情緒反應是怎樣的?他們的表情是怎樣的?你感受到的家庭氛圍是怎樣的?那個畫面是什麼顔色的?彩色的還是黑白的?你感受到家庭的場域是輕松的,還是焦慮的呢?你的内心感受呢?随着這些感受,你立下過什麼樣的誓言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隐藏在我們身體中攜帶着的最早的一張舊地圖,也是我們的内在家庭。
我們進入世界,并不是根據現實情況做出回應,而是根據内在地圖做出回應。雖然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是我們回應現實的方式,往往也是用這一張老舊的地圖。
當我回到原生家庭,看到媽媽做事情總是帶着一種催促感的時候,“你快點呀!”“你再拖拖拉拉,又趕不上了!”
然後,我成長中那種被控制、被催促,感受到焦慮的舊地圖就被激活了,然後我就大聲和媽媽說:“媽!不要這麼急,好不好!”
但事實上,我對媽媽的回應,代表着我成長中某個卡住的地方需要療愈。
為什麼說不要去療愈我們的原生家庭,而是去療愈我們的内在家庭,因為現在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我們依然帶着舊的地圖進入到原生家庭裡,重複同樣的反應,制造同樣的結果,那我們可能一直在那個地方輪回。
要如何做到呢?
我們需要問作為成年人的自己,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你現在多大呢?
第二個,現在和一個小孩子有什麼不同呢?
第三個,作為一個成熟的人,你可以為自己創造的是什麼?
把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帶着成熟的愛,帶回到卡在成長過程的那一個受傷的自己,對他說:“謝謝你,幫助我度過了這麼艱難的時光,我現在就是你長大之後的樣子,謝謝你在這裡等我,現在我回來跟你說,我足夠好了,我是ok的,現在和過去已經不一樣了,曾經你想得到但又得不到的需求和渴望,我現在可以聆聽你,我可以為你做,請你來到我這個成熟的年齡裡,成為我生命整體的一部分,和我一起,從完整中朝向美好的未來,謝謝你,我愛你······”
這就是療愈我們内在家庭的方式,因為現在我是自己的父母了。
帶着這種成熟的愛和内在的完整,做一個呼吸,想象父母站在你的面前,對他們說:
“爸爸媽媽,我想從你們那裡感受到被愛,有時候,我感覺不到,我很悲傷,但是,爸爸媽媽,現在我長大了,我很感激你們把生命傳給我,我可以憑借你們給我的生命,運用你們給我的力量,為自己做。
爸爸媽媽,我不能改變你,但我愛着你;
我沒有辦法代替你們去受苦,但我抱持着你們的苦;
我沒有辦法背負你們的人生,但我會活出我美好的生命······”
放下改變你的伴侶
先讓自己完整
在親密關系裡,我們常常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對彼此有這樣的一種要求——你要改變,但是這裡面會隐含着另一面的意思——你不夠好,你要變得更好一點,才有資格做我的伴侶。
請問對方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如果他同樣對你有這樣的要求,你又是怎樣的感覺呢?
如果我們要求别人去改變,你改變了,你才能做我的伴侶,你改變了,你才能擁有我對你的愛,那我想這是一種操控,一單生意。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對你的伴侶打開心,呈現你内在的脆弱,“我每天工作這麼努力,但是總是沒有辦法得到我想要的結果,我感覺好挫敗啊。”
如果你的伴侶對你的回應是這樣的,“你看你,每天都在刷手機,難怪你今天會遇到這種情況,你一點都不上進。”
如果你遭到這樣的回應,你脆弱的部分再也不會想向對方打開了。
請記得,一個人永遠不會為了那個讓自己感覺到很糟糕的人去改變。因為如果你改變了,你就證明自己是糟糕的。
相反,如果你能夠這樣跟你的伴侶說:
“親愛的,你不需要改變,你就這樣就可以做我一生一世的伴侶;
親愛的,你不需要改變,你就這樣我就可以愛你;
親愛的,你不需要改變,我就這樣我們就可以同舟共濟,朝向美好的未來。”
在這一個放松的、尊重的、連接的空間裡,改變才有機會發生。這是去年的一則新聞,小女孩原本要買一部手機,自己存了4000元,媽媽幫忙出2000元,但是去到手機店,媽媽卻臨時改變主意,女孩崩潰了,然後就出現了這一幕,小女孩坐在媽媽的電單車上,拍打着媽媽的頭盔,要她快點開車離開,但是媽媽偏偏不開車,就像凝固的石像一樣,我猜這是媽媽懲罰女孩哭鬧的回應,随着越來越多人圍觀,小女孩陷入到崩潰中,癱倒在地上······
我不想在道德層面去評論對錯,我隻從心理層面去做一些延伸。
愛爾蘭詩人John O’Donnohue所寫,詩的名字叫《祝福》
當人生像一葉小舟
飄蕩在狂風驟雨的黑夜海上
願溫暖的月光在水面照出一條小徑
帶你安全回家
願大地滋養你
願這光使你澄明清澈
願你像海洋一樣舒暢流動
願你的祖先保護你
願一縷輕風把這些充滿愛的話語吹向你
環繞在你周圍
像一件隐形的美麗披風
眷顧你的生命
這首詩裡面有一句非常美麗的話語:願你能夠有一件美麗的隐形的披風,環繞在你的周圍,眷顧你的生命。
這樣一件隐形的披風,是每一個人生命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體驗和感受,因為它保護着我們,守護着我們,讓我們可以安全、安心地行走在這個世界上。
我發現那些有過創傷經曆的人,不能正常的進入關系和人際交往中,其中的原因就是:傷口之外,沒有一件溫暖而美麗的披風保護着。對他們來說,脆弱之外是不安全的。
可以想象,新聞中的小女孩失去了一件隐形的披風,她的傷口被暴露在人群之中,被人指指點點。
對于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是孩子的隐形披風。能夠感受到這件隐形披風的孩子更願意冒險,愛自己,愛他人,更高的自尊、自重、自愛,更高的自我價值······
所以,在親子教養中,不要把孩子的養育當成是一個項目,而是建立情感的連接。
我永遠記得,在我上初中第一天,那個時候,如果能夠有一部自行車騎着上學,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象征:一個大男孩的象征。
可是,因為我長得太矮小,沒法騎家裡唯一的一輛28寸的自行車——一輛比我高出半個頭的永久牌大自行車。放學的路上,看着其他的同學從我的身邊呼嘯而過,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
但是,當我回到家裡,推開門進到屋裡的時候, 那一刻的畫面讓我終生難忘:爸爸站在屋裡的中央,張開懷抱,露出大大的笑容對着我說:“哇哇,歡迎,歡迎我們家裡的初中生,歡迎,歡迎······”
無法騎單車的挫敗感、破碎的身份、一個長大的大男孩、還有爸爸成熟的愛······很多不同的面向,在家庭的場域裡被歡迎進來,被友善地觸碰。
這一幕的畫面,永遠讓我熱淚盈眶同時又面露微笑。我感受到了我的存在,感受到我在這個世間的價值,我是被歡迎的,我是被喜歡的,我歸屬于一個更大的場域和關系之中。爸爸的愛和善意,就如同我生命裡的一件隐形而美麗的披風。
作為家長,如果我們在親子關系裡帶入更多的情感的連接、正向的教養,可以想象,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回想起父母,會熱淚盈眶同時面露微笑,在他的生命旅程上感受到一件美麗而隐形的披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