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學建設新校區不是什麼稀奇事,但如果在短時間内有大量知名高校新建校區,就值得人們關注了。
筆者認真查看了相關報道,發現從2021年到現在,至少有15所985大學正在建新校區。筆者将相關信息整理了出來,制作了“
正在建新校區的15所985大學名單(2021年至今,不完全統計)”表,現與大家分享。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新建的校區,有的已經迎來了第一批師生入駐;有的基本完工或部分完工,即将入駐師生;有的仍在土建階段,尚未完工;有的剛剛啟動規劃建設;有的僅僅是選好了校址。
比如北京大學昌平校區,2021年9月正式啟用,已經迎來了第一批師生入駐;位于蘇州高新區的南京大學蘇州校區,首屆招生工作将于2022年7月啟動,該校區辦學規模為1.2萬人(遠期2萬人),涵蓋本碩博各類層次學生;在青島藍谷建設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校區,已經開工建設,目前一期正在進行土建工程收尾,該校區規劃在校生規模10000人,研究生比例不低于50%;而落在合肥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際校區,不久前才确定校址。
應該講,很多高校都有擴大規模的沖動,因為規模擴大,意味着師生數量增多,手頭上的資源也會增多,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所以,高校對建設新校區有很大的熱情。
事實上,早在約二十年前,國内高校就經曆過一波“基建狂潮”,瘋狂建設新校區。比如1999年啟用的上海大學寶山校區;2002年開工建設的四川大學江安校區;2003年投資建設的廣州大學大學城校區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校區等。
當年各校建新校區主要是受到大規模擴招的影響,普遍存在校舍嚴重不足,因此建設新校區的院校不僅有知名大學,也有許許多多的普通院校。而今,普通高校建設新校區的熱情似乎沒有那麼高了,反倒是知名大學對建設新校區這件事比較熱心。
那麼,知名大學紛紛開建新校區,未來名校招生會越來越多嗎?
數據顯示,2000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12.5%,但到了2021年,全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7.8%。20年時間,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漲了四五倍。如果考慮高招錄取率,如今90%左右的高考生可以進入高校深造,難怪人們說現在大學“想上都能上”。
但985大學是國内實力最強的高校群體,也是最難考上的高校群體。在部分省份,每年高考,僅有1%到2%的考生有機會就讀985高校。簡而言之,大學容易考上,不代表知名大學容易考上。像985大學這樣的一流高校,仍然是少數優秀學生的“專屬院校”。
不過我們需要承認,985大學建設新校區,确實會增加一些招生名額,提升一點錄取比例。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成後,本科招生規模将擴大500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2年将招收1999名本科生,本科生招生規模連續數年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近兩年也增加了約20%;将于2022年8月啟用的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容納在校生總體規模為20000人,可是中國海洋大學全校學生總數隻有32000餘人,未來擴大招生規模,非常有可能。
知名大學擴大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規模,對考生來講肯定是一件好事,這意味着以後進入名校學習的機會更多。但我們也沒必要太高興,畢竟不是每個知名大學都在增加招生規模。而且,那些增加了招生規模的知名大學,也把增幅控制在極小的範圍内,基本上都是以“保證生源質量”為前提的。
如果我們細細觀察,還會發現,很多知名大學建新校區,不僅僅是為了擴大規模,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以及更好地開展具有戰略地位的技術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将重點布局工科和應用學科,一期建成後,預計有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保密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等5個學院整建制搬遷。
北京大學昌平新校區是北大面向未來的創新體系載體,是北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彙聚創新資源、搶占科技制高點、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陣地。
落在上海崇明區的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示範校區,聚焦于攻克低碳、零碳或負碳等關鍵技術,旨在為加快實現未來低碳城市和零碳建築圖景提供借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校區,将結合青島市産業特點,重點孵化、轉化航空航天、醫工交叉、材料科學、智能制造、微電子、儀器儀表、智能交通等方向科研成果,成為北航除北京外最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之一。
……
總之一句話,想考上知名大學,不能指望它們擴招,實力才是硬道理。
今日話題:你認為規模擴大能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嗎?歡迎大家參與讨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
轶工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