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中)等一批官吏乘火車驗證機車安全可靠。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字漸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自己這樣表述他的一生:“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這位晚清重臣參與決策了同治、光緒兩朝中幾乎所有的重大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事件,在晚清政壇上活躍了整整40年。可以說,在晚清政壇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官員的權勢生命力能與之相匹敵。 李鴻章雖然是安徽人,但因他久任直隸總督,與河北則有着很深厚的淵源。從1870年起整整25年的直隸總督生涯中,李鴻章權勢扶搖直上,直達權力頂峰,可以這樣說,是近代直隸成就了李鴻章的政治夢想。1872年,李鴻章诏授武英殿大學士,兩年後即晉封文華殿大學士。作為漢族官員,李鴻章得此素來是滿族人獨享的要職,實屬破例之舉。1894年又賞戴三眼花翎,李鴻章更是受寵若驚。因為這種賞賜在滿人來說也是極少的。
可以說,近代直隸為李鴻章成就個人的煊赫權勢提供了平台,而李鴻章也在直隸的各個領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唐山建中國第一條自辦鐵路
■中國第一台機車——“龍号”機車 李鴻章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封閉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不斷打開的時代,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當時“坐鎮北洋,遙執朝政”的封疆大吏,李鴻章明确提出鐵路乃自強根本,成為興修鐵路的積極主張者,并且在直隸境内主持興建了中國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不僅開了風氣之先,而且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轉變态度主張修鐵路
當然,李鴻章倡導鐵路的經曆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有不少坎坷和争論。中國大地上最早的鐵路是1876年英國人在上海修建的一條長13公裡的鐵路,因為當地群衆反對,清政府最後把鐵路贖回,然後拆毀。當時不僅老百姓不懂得鐵路的重要性,即使一些政府官員也堅決反對修築鐵路。早在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也曾反對修建鐵路,認為“費煩事巨,變移山川”,但後來随着洋務運動的開展,他逐漸認識到鐵路的重要性,于是開始轉而大力主張興修鐵路。
然而,在風氣未開的時代,要想把這一理念付諸實踐談何容易。李鴻章知道,由于自己的身份特殊,如果自己貿然提出修築鐵路的主張,必然遭到頑固派和政敵的堅決抵制,于是他就暗地裡讓别人提出建議,自己則大力聲援。
留過洋的官員也幫腔反對 1876年,李鴻章授意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請在台灣修築鐵路,朝廷采納了丁日昌的建議,但由于經費不足而擱淺。1880年,李鴻章又授意劉銘傳上了一份《籌造鐵路以圖自強》的折子。這個奏折明确提出:鐵路乃自強根本,建造鐵路對漕運、赈災、商務、礦務、厘捐、旅行都有好處,朝廷可以先造一條北京到清江浦的鐵路,以溝通南北交通。
折子一上,立即有人出來反對。内閣學士張家骧上疏說,鐵路有三大弊端:一是洋人可能借此深入中國内陸,二是百姓可能不願意,三是白白浪費國家資金。
李鴻章很快複奏朝廷,指出修建鐵路有九個好處,并建議任命劉銘傳督辦鐵路公司事宜。但頑固派繼續阻撓,有個大臣叫劉錫鴻,他最可氣。因為其他的反對興修鐵路的頑固派幾乎都沒有走出過國門,不知火車為何物,僅僅是徒發空論,危言聳聽,但是劉錫鴻曾經擔任過駐英國副使,有與外國交往的經驗,也具有坐火車的經曆。此時他以知情者的身份上疏說,火車是西洋的玩意兒,中國萬萬不可仿照學習,修築鐵路有不可行者八條,無利者八條,有害者九條。甚至說乾隆盛世并無火車、輪船,也能民豐物阜,國力強盛至于邊塞,西洋相偕來朝。由于頑固守舊勢力的反對,朝廷最後沒有同意李鴻章等人的建議。
出現“馬拉火車”的奇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