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選區工具詳解
導讀索引:
建立規則選區
建立任意選區
消除鋸齒和羽化
選區的存儲及載入
論選區的不透明度
建立規則選區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們初步接觸了色彩調整工具中的“色相/飽和度”工具〖CTRL U〗,現在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改變圖象的色相。如下左圖。通過将色相改為+40,形成如下右圖的效果。
但是有一個局限,我們隻能夠更改整幅圖像的色彩,如果我們隻想更改其中一部分的色彩,該怎麼辦呢?如下圖。
假設我們是導演,在編排一出舞台劇。如果我們要某個演員換服裝,必須明确指定是誰去換。
在Photoshop中也是如此,對圖像的某個部分進行色彩調整,就必須有一個指定的過程。這個指定的過程稱為選取。選取後形成選區。
現在先明确兩個概念:
選區是封閉的區域,可以是任何形狀,但一定是封閉的。不存在開放的選區。
選區一旦建立,大部分的操作就隻針對選區範圍内有效。如果要針對全圖操作,必須先取消選區。
選區是一個重要部分,Photoshop三大重要部分是選區、圖層、路徑。這三者是Photoshop的精髓所在。
Photoshop中的選區大部分是靠選取工具來實現的。選取工具共8個,集中在工具欄上部。分别是矩形選框工具、橢圓選框工具、單行選框工具、單列選框工具、套索工具、多邊形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工具、魔棒工具。其中前4個屬于規則選取工具。
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建立一個選區來實現上圖部分色彩調整的效果。
在Photoshop中打開上面的圖像,在工具欄選擇矩形選框工具〖M〗或〖SHIFT M〗,确認公共欄設置如下圖。
然後在圖像中拖動畫出一塊矩形區域,松手後會看到區域四周有流動的虛線。如下圖。這樣我們就已經建立好了一個矩形的選區,流動的虛線就是Photoshop對選區的表示。虛線之内的區域就是選區。在選取過程中如果按下ESC鍵将取消本次選取。
此時再使用色彩調整工具進行調整,就隻會對選區内的圖像有效了。如下圖是使用了亮度/對比度,将亮度增加到+70的效果。
亮度/對比度調整工具存放在菜單【圖像>調整】裡面。Photoshop的大部分色彩調整工具都可從這裡找到。
調整之後選區還存在着,此時操作其他的色彩調整工具同樣隻針對這塊區域有效。
前面說過,一旦選區建立幾乎所有的操作都隻局限于選區内。
這也包括我們前面學習過的畫筆工具,如果這個時候使用畫筆在圖像中繪制,隻有選區内會顯示出筆畫的效果。如下圖。
還包括填充,此時填充前景色也隻會在選區範圍内有效。如下圖。還記得前景色填充的快捷鍵?是〖ALT DELETE〗或〖ALT BackSpace〗。
取消選區的方法是使用菜單【選擇>取消選擇】〖CTRL D〗,這是一個常用快捷鍵。
選區建立後可以移動,方法是在選區内按下鼠标左鍵拖動到新位置即可。前提是必須使用選取工具且運算方式為新選區,光标為時才可以移動。移動過程中按下SHIFT鍵可保持水平或垂直或45度方向。移動後的選區的大小不變。如下圖。有關選區運算稍後将介紹。
繪制過程中可打開信息調闆〖F8〗觀看選區的大小。如下圖。W是寬度,H是高度,右上角的XY代表起點坐标。左下角的XY代表目前鼠标在圖像中的坐标,單位是像素。如果單位不是像素,可以點擊綠色圓圈處的十字标記,在彈出菜單中選擇像素。
現在來看一下選區工具的幾種運算方式。為了讓效果更明顯我們新建一個400×300的白底圖像。
所謂選區的運算就是指添加、減去、交集等操作。它們以按鈕形式分布在公共欄上。分别是:新選區、添加到選區、從選區減去、與選區交叉。
先随手畫一個矩形選區,然後來分别試驗各種選區運算的效果。
在新選區狀态下,新選區會替代原來的舊選區。相當于取消選擇後重新選取。這個特性也可以用來取消選區,就是用選取工具在圖像中随便點一下即可取消現有的選區。
在添加狀态下,光标變為,這時新舊選區将共存。如果新選區在舊選區之外,則形成兩個封閉流動虛線框,如下圖。
如果彼此相交,則隻有一個虛線框出現,如下圖。
在減去狀态下,光标變為,這時新的選區會減去舊選區。如果新選區在舊選區之外,則沒有任何效果。如下圖。
如果新選區與舊選區有相交部分,就減去了兩者相交的區域。如下圖。
如果新選區在舊選區之内,則會形成一個中空的選區。如下圖。
需要注意的是,在減去方式下如果新選區完全覆蓋了舊選區,如下圖。
就會産生一個錯誤的提示,如下圖。
這好比是因為原來隻有三畝地,現在要減去四畝,那結果就是什麼都不剩下。但是選區不可能是負面積,因此就作為沒有選擇來處理。在實際操作中也許會因為誤操作導緻這種情況,那麼返回一步即可〖CTRL ALT Z〗。
交叉選區也稱為選區交集,光标為,它的效果是保留新舊兩個選區的相交部分。如下圖。如果新舊選區沒有相交部分,則會出現如上圖的警告框。
以上4種選區運算方式對于所有的選區工具都是共通的,任何選區工具都具有這4種運算方式。且不局限于某一種工具内,你可以用套索工具減去魔棒工具創建的選區,也可以用矩形選框工具去加上橢圓選框工具創建的選區。
除了在公共欄切換運算方式以外,也可以通過快捷鍵來切換。建議大家将公共欄的運算方式設置為第一個,即新選區。然後通過快捷鍵來切換。因為通過快捷鍵切換的方式更為實用,也更快速。
添加到選區的快捷鍵是SHIFT。從選區減去的快捷鍵是ALT。與選區交叉的快捷鍵是SHIFT+ALT。這些快捷鍵隻需要在鼠标之前按下即可,在鼠标按下以後,快捷鍵可以松開。比如要加上選區,那麼先按住SHIFT鍵,然後按下鼠标開始拖動,此時就可以松開SHIFT鍵,不必保持按下。這種方式大家應該多練習幾次。
假設下圖的紅點是選區選取的起點,那麼普通方式下拉出的矩形選區,鼠标落點與起點是成對頂角的。如下圖。
如果按下ALT鍵,就是以起點為中心點,向四周擴散選取。選取過程中ALT鍵要全程按着。如下圖。
另外,按下SHIFT鍵可鎖定矩形的長寬比為1,即創建正方形選區。選取過程中也必須全程按着。
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奇怪,怎麼選區運算中的快捷鍵與上面兩個快捷鍵是一樣呢?前面說過SHIFT鍵是添加方式,這裡又說SHIFT鍵是鎖定長寬比。ALT也與前面提到的用法不一樣。這難道不會造成混淆嗎?
不會的,在後面的一個小練習中我們就會掌握這兩種快捷鍵的用法。
與矩形選框工具組合在一起的是橢圓選框工具,因為橢圓可以看作是一個矩形的内切圓,因此它的使用方法與矩形選框工具是一樣的。快捷鍵也一緻,ALT是從中點出發,SHIFT是保持正圓。在選取過程中如果按下ESC鍵将取消本次選取。
注意選用橢圓選框工具後,公共欄會多出一個“消除鋸齒”的選項,它的作用将在後面介紹,現在先将它關閉。如下圖。羽化的作用也在後面介紹。現在都設為0。
現在來創建一個月牙的選區,如下圖。過程要求使用快捷鍵來完成。
思路是方法是先畫一個正圓,再減去一個小正圓。
畫第一個大圓的時候要按住SHIFT鍵,才能保持正圓,注意必須全程都按住SHIFT,一旦松開就無效了。畫完以後要先松開鼠标,再松開SHIFT。
然後按住ALT鍵,切換到減去方式,然後在第一個圓的左上方畫第二個圓。按下鼠标後ALT可以松開而不必全程按着。然後再按下SHIFT鍵保持正圓。
現在總結一下上面看似有些混亂的快捷鍵ALT與SHIFT的用法,因為這兩個快捷鍵都同時有兩種作用。為了便于記憶,我們把它們稱為第一作用和第二作用。
在沒有選區的情況下隻有一種作用,在已有選區的情況下才分為第一作用和第二作用。
ALT鍵第一作用是從中點出發。第二作用是切換到減去方式。
在沒有選區的情況下,ALT鍵的作用就是從中點出發;在已有選區的情況下,ALT鍵的第一作用就是切換到減去方式,第二作用才是從中點出發。
SHIFT鍵第一作用是保持長寬比。第二作用是切換到添加方式。
在沒有選區的情況下,SHIFT鍵的作用是保持長寬比;在已有選區的情況下,SHIFT鍵第一作用是切換到添加方式,第二作用才是保持長寬比。
從中點出發和保持長寬比,都必須全程按住快捷鍵;切換到添加或減去方式,隻需要在鼠标按下前按住快捷鍵,鼠标按下後即可松開。
那麼已有選區情況下的第一作用和第二作用又是怎麼互相轉換的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畫兩個正圓來解決。如下圖。
先持續按着SHIFT畫完第一個正圓,然後按下SHIFT切換到添加方式,開始畫第二個圓,此時這第二個圓還不是正圓。保持鼠标不放,先松開SHIFT鍵,然後再次按下SHIFT,這樣SHIFT鍵的第二作用就發揮了,即鎖定長寬比,此時第二個圓就是正圓了。當然這一次的SHIFT鍵要全程按着不放。
整個過程我們共按了三次SHIFT鍵,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為了鎖定長寬比,因此要全程按着。第二次是切換減去方式,在鼠标按下後即可松開。
現在要綜合這兩個快捷鍵繪制一個圓環的選區。
這個效果,實際上就是先畫一個大圓,再在其中減去一個小圓。就如同前面的月牙型選區繪制方法一樣。關鍵是要保證兩個圓是同心圓。那如何确保兩個圓心是完全一緻呢?隻要我們先定一個點,然後兩個橢圓選區都以這個點為中心來創建。
确定這個點的方法有兩種:使用網格(快捷鍵CTRL+")進行輔助定位;或者建立參考線。
菜單【視圖】中選擇标尺〖CTRL+R〗,圖像窗口的上方或者左方就會出現标尺。在标尺區域按下鼠标左鍵不放,向外拖動即可建立一條參考線。建立以後可用移動工具〖V〗來移動參考線。如下圖。
此外,可以從菜單【視圖】中對參考線進行鎖定、清除的操作。鎖定後參考線就不能再移動,這樣可以防止重要的參考線被誤操作移動。不過即使誤操作了也可以通過〖CTRL ALT Z〗來撤銷。因此問題不大。
清除命令将删除圖像中所有的參考線。如果隻想删除其中一條的話,可以使用移動工具〖V〗将這條參考線移回标尺區。如下圖。
打開網格或建立參考線後,要注意菜單【視圖】中的對齊功能是否打開,并且對齊的項目中是否有“對齊到網格”及“對齊到參考線”。兩者中缺少一個,就無法使用對齊功能。而沒有對齊功能的網格或參考線隻能提供視覺對齊效果。網格的大小和間距以及參考線的顔色和樣式,可以從預置面闆〖CTRL+K〗中設置。如下圖。建議使用Photoshop默認的設置。
現在我們使用橢圓選框工具,從網格中的某一交叉點或參考線交叉點為起點,按住ALT和SHIFT鍵拖動鼠标,這樣就創建了一個以起點為圓心的正圓選區。
然後在圓心處先按下ALT鍵切換到減去方式(第一作用)并按下鼠标,按下鼠标後松開ALT鍵,此時減去方式仍然有效。然後再次按下,ALT的第二作用就發揮了,那就是從中點出發。同時按下SHIFT确保正圓。注意這ALT一松一按的過程中鼠标按鍵不能松開。而完成的時候要先松開鼠标再松開ALT和是SHIFT,如果ALT先松開,中點出發方式就無效。SHIFT先松開就不能保證正圓。
與矩形選框工具和橢圓選框工具組合在一起的還有單行選框工具和單列選框工具,這兩個工具較少用到,因此沒有設快捷鍵。它們的作用是選取圖像中一個像素高的橫條或一像素寬的豎條。
選區的添加、減去、交叉運算對8個選取工具都有效。使用方法也相同。
除了完全依據鼠标軌迹來創建選區外,矩形和橢圓選框工具還可以設定為固定長寬比及固定大小。如下左圖是固定長寬比為2:1,這樣無論選取多大的區域,一定是按照這個長寬比擴大或縮小的。一般電視機及電腦的屏幕比例是3:4,電影銀幕比例是16:9。比例允許輸入3位小數。寬度和高度之間的雙向箭頭作用是交換兩個數值。
固定大小就是硬性規定選區的實際像素大小,這樣無論怎樣選都可以保證大小不變。如下右圖。
建立任意選區
盡管我們學會了如何添加減去或是交叉選區,但選取出來的選區還是比較規則,不是矩形就是圓形,這樣的形狀很難勝任在實際制作中的需要。現在我們就要學習如何建立一個任意形狀的選區。建立任意選區的工具是套索工具、多邊形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工具、魔棒工具。
套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與畫筆有點類似,在屏幕上按下鼠标任意拖動,松手(或按回車鍵)後即可建立一個與拖動軌迹相符的選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起點與終點不在一起就會自動在兩者間連接一條直線。如下圖。如果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應盡量将起點與終點靠近。但Photoshop不會提示是否重合。在選取過程中如果按下ESC鍵将取消本次選取。
有時候要選取的面積到達了圖像的邊緣,就要注意,為了保證圖像的邊緣完全被選中,最好是将圖像窗口拉大一些,讓四周留一些空,然後套索工具可以在圖像窗口的空餘部分移動,即可保證完全選取了圖像邊緣部分。如下圖的紅線就是鼠标在窗口空餘處的軌迹,可以看到動軌迹即使不規則也沒關系,隻要保持在圖像邊緣之外就好。這個操作大家要自己動手做幾次。
套索工具有一種特殊的使用方法就是按住ALT鍵,這時就不再以移動軌迹作為選區,而是在單擊的點間連直線形成選區。并且在選取過程中可以任意切換。如下圖。先是正常的拖動(光标為)。然後按下ALT鍵不放,松開鼠标移動(光标為)并單擊,會發現“連點成線”的效果。最後按下鼠标不放,松開ALT鍵,又回到最初的軌迹選取方式了(光标變回)。特别注意如果第二步的時候先松開了ALT就結束選取了。
其實在套索工具中按下ALT鍵,相當于暫時切換到了另外一個選取工具:多邊形套索工具,但兩者在功能上有不同。真正的多邊形套索工具功能更多。
多邊形套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大體和上面的“連點成線”相同,但選取過程中持續按住SHIFT鍵可以保持水平、垂直或45度角的軌迹方向。并且如果終點與起點重合會出現一個小圓圈樣子的提示,如下圖。此時單擊就會将起點終點閉合而完成選取。在終點起點沒有重合的情況下,可以按下回車鍵或直接雙擊完成選取。這樣起點終點之間會以直線相連。在選取過程中如果按下ESC鍵将取消本次選取。
另外,在“連點成線”過程中可以按DELETE鍵或BackSpace撤銷前一個點,可一直撤銷到最初。這個功能在套索工具中按下ALT鍵後也有效,但是撤銷的時候ALT鍵不能松開,也就是說要保持按住ALT鍵再按DELETE或BackSpace鍵。
前面我們說過鼠标光标的熱點問題,所謂熱點就是光标上起定位作用的那一點,熱點大小為1像素。之前學過的規則選取工具的光标都是十字形,熱點就是十字中間的那一點。
我們所熟知的Windows系統的鼠标光标,熱點是左上角那一點。而套索工具的熱點卻大不一樣,如下圖中紅色點就是3種套索及魔棒工具的熱點。Photoshop的其他工具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熱點。
明确熱點的位置對于選區的建立及修改很重要。如果不注意的話,選區的位置可能和你想象中的要差近10個像素,這對于一些細節部分來說是很大的差距了。
雖然套索工具有着各種各樣的熱點,但Photoshop提供了一種精确光标方式,可以簡單明了地指明熱點,方便操作。
切換到精确光标方式的方法是按下大小寫轉換鍵Caps Lock,按下後注意光标變為,中間的點就是熱點。Photoshop工具欄中中主要的繪圖工具和選取工具都可以切換到精确光标。另外光标顯示還可以在預置〖CTRL K〗的顯示與光标項目中修改。大家可以自行試驗各種選項的效果,比如把繪畫光标改為精确,那麼課程#03中的畫筆工具就沒有筆刷大小的提示了,隻剩下一個十字。
建議使用下圖中Photoshop的默認設置。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掌握了套索和多邊形套索工具,但是要創建一些“既定又不規則”的選區還是比較吃力,比如下圖的天空部分選區。
這個選區的難點在于山體與天空的交界處那“既定又不規則”的線路,用套索工具或多邊形套索不是不可以,但是非常麻煩,稍不注意就前功盡棄。這裡我們可以使用磁性套索工具來完成。
開始之前大家必須記住的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一般都需要幾種選取工具綜合使用才能夠創建完美的選區。本例也是。
我們先來簡單地體驗一下。選擇磁性套索工具,在山體中部某一點單擊,然後沿着山體的邊緣移動。會看到一條線路沿着山體大緻的方向在逐漸創立。即使光标的熱點并不是準确地沿着山體移動,創建出來的線路卻好像了解我們想法似的自動對齊着山體。如下圖。
現在按下ESC鍵取消。然後看一下公共欄的設定。公共欄中除了和其他工具相同的一些選項之外,寬度、邊對比度、頻率是與衆不同的。
磁性套索工具的原理是分析色彩邊界,它在經過的道路上找到色彩的分界并把它們連起來形成選區。
現在使用磁性套索工具并切換到精确光标方式,精确光标方式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此時光标會變為一個中間帶十字的圓圈,選取過程中十字應該盡可能貼近色彩邊緣。如果沒有完全貼緊色彩邊緣,隻要誤差在一定的範圍内,磁性套索工具還是能夠找到邊緣。這個誤差範圍就是圓圈的大小,就是公共欄中的寬度。寬度越大容錯(允許的誤差)範圍越大。快捷鍵與調整筆刷大小是一樣的:〖[〗和〖]〗。
如果超出了容錯範圍,磁性套索工具可能就無法準确地沿着原先的色彩邊緣前進了,如下圖。線路上的小方塊是采樣點,它們的數量可以通過公共欄中的頻率來調整,頻率越大采樣點越多。如果色彩邊緣較為複雜,參差不平且多為直線,就适合較高的頻率。如下圖要選取的山體,隻需要30~50就足夠了。在選取過程中采樣點是自動産生的,在圖像中某些拐角過大的地方可能不能正确産生采樣點。這時可以通過單擊手動增加采樣點。DELETE或BackSpace可以逐個撤銷采樣點。選取過程中按下ESC鍵将取消本次選取。
至于邊對比度的作用要根據圖像而定,如果色彩邊界較為明顯,就可以使用較高的邊對比度,這樣磁性套索對色彩的誤差就非常敏感。如果色彩邊界較模糊,就适當降低邊對比度。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這個選項的作用不大,頻率的作用也不是很大,比較重要的是寬度的設定。
一般把寬度設置在5~10左右是比較好的。注意這個寬度會随着圖像顯示比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建議将圖像放在100%的顯示比例上,可通過菜單【視圖>實際像素】或〖CTRL ALT 0〗直接設為100%。也可以使用快捷鍵〖CTRL +或-〗。
設定較大的寬度盡管看起來似乎更好用,因為可允許的誤差範圍也大,但過大的寬度反而可能導緻誤選取。因為太大的寬度中可能會包含兩條或更多的色彩邊緣。如下左圖,在誤差範圍内有兩條色彩邊緣,一條是山體和天空的邊緣,一條是圍牆和山體的邊緣。那麼在移動過程中就可能随機選擇其中一條。如下圖。
因為山體連着圖像的邊緣,并且天空也處在圖像的邊緣上,所以最好将圖像窗口拉大一些,在四周留些空餘,方便選取工具移動。
現在我們将磁性套索寬度設為7像素,邊對比度10%,頻率50,畫出選區。在圖像以外的部分移動的時候可以單擊增加控制點。完成後的選取效果不是很完美。類似下圖。
有一些該選的沒選,比如左上角和右上方的天空部分。有些不該選的卻選了,比如房子的一角。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套索工具來做些小修補。事實上套索工具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很少被用來直接創立選區,因為它的軌迹太難掌握。最經常的作用是用來小範圍修補選區。
切換到套索工具後使用SHIFT或ALT鍵,慢慢地加上或減去一些小細節,可以放大圖像提高修補的精确度。使用〖空格 CTRL 單擊〗和〖空格 ALT 單擊〗來放大縮小圖像,按住空格移動視圖是最方便的。常見的使用Photoshop的姿勢,就是一邊手拿鼠标,另一邊手放在鍵盤上時刻切換快捷鍵。
在修補選區的時候要注意無論是添加還是減去一個區域,都需要畫一整個區域而不隻能是一條線,如下2圖,左圖是不規範的修改法,這樣很容易誤操作。而右圖才是規範的修補法。
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幾張圖看看誤操作可能出現的地方。
第一張是需要修補的選區,第二是隻補畫了一條線卻沒有畫上整個區域。那麼起點終點直線相連,形成了一個中空的選區。而并沒有把需要的部分都修補好。第三是補畫了整個區域,完整修補了選區。
在修補好天空等其他部分後,我們就算徹底完成了這個選區的建立。此時就可以單獨對天空使用色彩調整工具了。可以看出有了選區,我們的制作餘地更大了。
掌握了上面這種修改方法以後,大部分的選取問題都能解決。因此務必多練幾次以求熟練掌握。
我們來看下面這幅圖像,現在要求把其中綠色的部分選中。此時前面所說的幾種選取工具都很難派上用場了。即使你用套索等工具硬性畫出選區,但難以應付大量選擇的情況,下圖中的綠色有11部分,可以用套索工具和添加方式選取11次,但如果是110個呢?
Photoshop中的選取工具從性質上來說分為兩類,一類是我們前面一直在學習的軌迹選取方式,還有一類就是現在要接觸的顔色選取方式。注意雖然磁性套索也是判斷色彩邊界,但最大影響還是鼠标的軌迹,因此我們把磁性套索也歸入軌迹類選取工具中。
顔色選取方式的工具隻有魔棒工具一個,現在選擇它,注意公共欄設置如下圖。使用它在一個綠色的方塊上點擊一下,就會看到這個綠色方塊就被全部選中了。
這就是魔棒工具的效果,它利用顔色的差别來創建選區。以熱點的那個像素顔色值為準,尋找容差範圍内的其他顔色像素,然後把它們變為選區。所謂容差範圍就是色彩的包容度。好比在一個單位中選拔參賽人員,以年齡劃分,如果規定25~35歲之内,可能有40個人符合标準,那麼這40個人就相當于本次形成的“選區”。如果标準是25~45歲,那麼也許“選取”了80個人。如果标準是0~100歲,那麼所有的人都可以被選中。這個年齡的範圍就相當于色彩容差的作用。容差越大,色彩包容度越大,選中的部分也會越多。反而反之。
注意圖中有一個兩個相鄰的紅色與粉紅色方塊,現在我們用默認的32容差與80容差去選取紅色,結果如下2圖。可以看到容差較小時,對于色彩的差别就越嚴格,即使兩個看起來很接近的顔色也未必會被選擇。而當容差增大以後,就可以包含更多的顔色。
選區的運算方式是共通的,魔棒工具也不例外,如果要選中多個綠色方塊,就可以按住SHIFT切換到添加方式,然後逐個點擊。但這樣還是比較麻煩,因為數量較多操作的次數也就越多。這時注意公共欄中有一個“連續的”選項,現在将它關閉,然後用魔棒工具點選任意一個綠色,會看到圖像中全部的綠色方塊都被選中了。如下圖。雖然我們沒有改小容差,但由于綠色與紅色及粉紅色差别很大,因此即使為80也不用擔心。
我們已經知道魔棒工具是根據熱點所點擊的那個像素顔色作為标準,結合容差去尋找其他像素,這個尋找的方向就是從這個點開始,四面八方地擴散開去。如果“連續的”選項打開,那麼一旦遇到超過容差範圍的色彩,這條尋找的道路就終止了。這樣所選中的顔色,隻會形成一個封閉的選擇區域。
如果關閉“連續的”選項,魔棒工具同樣以點擊的像素顔色作為标準配合容差,但不再是從這個點出發,而是“着眼于大局”,從整幅圖像中尋找符合的像素。如果要那前面說過的選拔人員做比喻的話,前者就如同是在一個鄉鎮中選拔年齡段,後者是在整個國家中選拔年齡段。
“用于所有圖層”這個選項以後再說。
現在我們也可以使用魔棒工具來選取天空,雖然容差大選取的色彩多,但大容差也會造成誤選,要減去誤選是比較麻煩的。因此較為穩妥的方法是将容差設置小一些,然後多添加幾次選取。使用魔棒工具的時候沒有直接的快捷鍵更改容差數值,可以按下回車後輸入數值再按回車确認。如下圖,将容差設為50後點選天空的中間部分的大緻效果。
如果上方有些天空部分沒有被選中,那麼切換到添加方式往上移動一些點擊即可添加好,如下圖。
然後移動到下方一些,添加選區。如下圖。
然後還會剩下一些雜碎部分,也要注意添加好。如果較多且距離較遠,也可以使用套索工具來添加。如下圖。如果有多選的細節部分也可以這樣利用套索工具減去。
接着這樣利用魔棒選取出來的天空部分,理論上比起磁性套索工具更精确,因為魔棒工具對色彩的分析能力要強于磁性套索。
在創建選區的時候,要學會多角度地去思考,比如要創建如下圖的選區,除了中間一塊以外,所有的綠色方塊都選中。
如果死闆地去思考,就會使用魔棒工具的添加方式選取10次達到目的。但實際上魔棒工具隻需要點擊兩下就可以了,并且這兩下可以都在同一個地方點擊。
具體方法是先關閉“連續的”選項,然後點擊中間的那個綠色方塊,此時全部綠色方塊被選中。然後打開“連續的”選項,切換到減去方式再點擊這個綠色方塊即可達到目的。
在如下圖,要選取畫面中所有的方塊,也是兩步完成。
方法是将容差設為80或更大,然後關閉“連續的”選項,點擊任意一個紅色方塊,再點擊任意一個綠色方塊即可完成。
除了這種“正向思維”以外,也可以使用“逆向思維”來完成這個效果。那就是用魔棒工具點選白色背景部分,然後使用菜單【選擇>反選】〖SHIFT CTRL I〗,反選的效果相當于把原先選中的部分變為未選中,而未選中的部分變為選中。反選還有一個隐藏快捷鍵是〖SHIFT F7〗。
我們前面選取了天空,現在要選取天空以下的部分,也可以使用這種反選方法來完成。如下圖。
好,現在我們要選取天空和圍牆之間的部分,也就是在上圖選區的基礎上減去圍牆部分。該如何修改呢?
首先來分析一下,牆體的顔色與其他部分區别較大,因此可以使用魔棒工具來減去。在如下圖的大概位置使用60的容差來減去。
減去後形成如下左圖的效果,可以看到還有很多雜碎的部分存在,這是因為容差設置不夠大的緣故。但剛才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差,那麼除了圍牆以外其他的地方也有可能被減去,那樣修改起來反而更加麻煩了。因此正如同前面所說的,使用魔棒工具應設置較小的容差多次選取。使用大容差常常給以後的修改帶來更多麻煩。
現在可以使用最早學習的矩形選取工具來一次減去一大片區域,如下右圖。從圖像左下角拉到光标處,因為涉及到邊緣部分,因此将圖像窗口拉大一些比較方便。剩下的一些小細節,使用套索工具修補即可。從這個小練習當中可以初步感受到多種選取工具綜合使用的工作方式。
其實還有一種色彩選取的方式,在菜單【選擇>色彩範圍】中,這個以後再學習不遲。另外Photoshop還提供了一種“快速蒙版”來創建和修改選區,這個功能在早期版本中很常用,但現在選取工具的功能已經大大增強,這個功能相對變得次要了。為了避免和我們将要學習的圖層蒙版混淆。這裡也先不作介紹。此外Photoshop中還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方式來創建選區,這将在學習了以後的内容後逐漸接觸到。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進行選擇的部分,與圖像中其他部分都有較明顯的色彩分界,比如人物和背景。因此選取的時候應該第一考慮色彩選取,其次才考慮軌迹選取。并且大多數情況下色彩選取的精确度要大于軌迹選取。
消除鋸齒和羽化
我們使用橢圓選框工具,分别關閉和打開消除鋸齒(也稱抗鋸齒),創建兩個差不多大的正圓形選區,然後填充黑色看看。怎樣快速填充黑色還記得嗎?先〖X〗然後〖ALT DELETE〗。填充之後取消選擇〖CTRL D〗,效果如下圖。
仔細觀察着兩個圓的邊緣部分,就會看到第一個圓的邊緣較為生硬,有明顯的階梯狀,也叫鋸齒。而第二個圓相對要顯得光滑一些。
在前面的課程#02中我們曾經學習過産生鋸齒的原因,是點陣圖像的特性導緻的。因為點整圖像用正方形的小點來描述圖像,所以在描述曲線及一些角度的直線時就會産生鋸齒。
那為什麼第二個圓沒有鋸齒呢?真的沒有嗎?我們把圖像放大〖空格 CTRL 單擊〗一些來看看。如下圖。
可以看到第二個圓其實也有鋸齒,但是鋸齒的邊緣變得柔和了。有一種從黑色到背景白色的過渡效果。因此看起來比第一個圓顯得光滑一些。這就是消除鋸齒的效果了。因此所謂消除鋸齒并不是真正消除,而隻是采用了“障眼法”令圖像看起來光滑一些。隻要圖像是點陣的,鋸齒就永遠存在。
矢量圖像從結構理論上來說是沒有鋸齒的,但是由于顯示器的物理特性也是點陣的,所以矢量圖像最終表現在屏幕上的時候也會有鋸齒現象。
點陣圖像的鋸齒是因為圖像格式和顯示器物理特性兩者綜合造成的。矢量圖像的鋸齒隻是因為顯示器的物理特性造成的。雖然兩者在某些情況下看起來一緻,但正如前面學習過的一樣,在對圖像的縮放過程中點陣圖像的鋸齒會被縮小或放大引起質量下降,而矢量圖像的鋸齒不會随之縮放。
如果大家細心的話就會發現,矩形、單行和單列選框工具都是沒有消除鋸齒的選項的。為什麼呢?自己思考一下。答案在本小節最後。
說起羽毛大家想到什麼?是一種柔和的感覺。羽化選項也是這個作用。現在使用橢圓選框工具,将羽化設為0和5,分别畫兩個正圓選區,然後填充顔色,不要取消選區。效果如下圖。看到使用了5像素的羽化後,填充的顔色不再是局限于選區的虛線框内,而是擴展到了選區之外并且呈現逐漸淡化的效果。
放大後可以看到,這個淡化的效果以選區的虛線為中心,同時向選區内部和外部延伸。如下圖。
這個時候如果使用10像素大小的畫筆工具,選一個紅色在選區内繪制,将會出現如下圖的效果。
我們在前面說過,一旦選區建立以後,幾乎所有的操作就隻針對選區内有效,但是為什麼現在畫筆卻可以在選區的虛線框之外還有效果呢?而且之前填充的黑色也并不是完全在選區之内,有一部分超過了選區的虛線。
這是因為選區的虛線框有時并不能完全地表示所選中的範圍,這個問題在本篇後面部分将會得到解釋。
羽化選項的作用就是虛化選區的邊緣,這樣在制作合成效果的時候會得到較柔和的過渡。現在在Photoshop中打開如下2圖。
将羽化設置為0,使用套索工具将中間的花朵大緻地選擇,然後在工具欄選擇移動工具(使用選取工具創建選區後在選區内按下CTRL也可以臨時切換到移動工具),在選區内移動到另外一幅圖像中。如下圖。Photoshop支持在打開的圖像之間直接拖動内容,方法就是這樣。拖動的起始圖像稱為源圖像,拖動到的圖像稱為目标圖像。
需要注意的是在選區内的時候光标顯示為,此時拖動才是拖動選區内的圖像,如果在選區之外光标顯示為,此時将會拖動整個圖像。應看清楚以避免誤操作。
拖動完成後效果如下左圖。可以看到拖動過來的圖像邊緣較為生硬。現在按F12恢複目标圖像到原始狀态。然後切換到原圖像,也按F12恢複。F12是将圖像恢複到上一次保存後的狀态。
将羽化設置為5,再重複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到這次目标圖像中的花朵邊緣顯得柔和得多。如下右圖。
雖然選取工具在公共欄中提供了直接的羽化選項,但不建議直接使用它。因為這樣做出的選區羽化效果如果不滿意,撤銷一步〖CTRL ALT Z〗後選區将消失。更改羽化數值後要重新創建選區。
建議選取的時候都将羽化設置為0,在完成後使用菜單【選擇>羽化】〖CTRL ALT D〗,或點擊右鍵(使用選取工具或裁切工具前提下)在出現的菜單中選擇“羽化”,将會出現如下的羽化設置對話框。這時輸入數值後回車即可。羽化效果和以前在公共欄中設置的效果是一樣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發現羽化的程度不滿意,可以撤銷一步〖CTRL ALT Z〗後重新設置羽化數值,而不會導緻原先的選區消失。以後内容中所提到的羽化,都是使用這種先創建再羽化的方式。
設置羽化後,選區虛線框可能會縮小并且拐角會變得平滑,如下左圖是羽化10像素後的效果。如果輸入的羽化的數值過大,可能會出現一個如下右圖的警告,同時選區虛線消失。虛線框縮小及過大羽化後警告的原因,大家在後面的内容中将會得到回答。
可以看出,羽化使選中的圖像邊緣呈現類似半透明的效果,這有利于在不同圖像中合成效果。但是羽化的效果實際并不理想,因為羽化的效果是沿着選區邊緣平均分配的。而大部分時候我們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設置不同的透明或羽化程度。因此直接使用羽化的機會比較少。
現在來回答前面的一個問題:為何矩形、單行和單列選框工具都沒有消除鋸齒的選項?那是因為這3種選取工具所創建的選區邊緣一定是水平或者垂直,不可能有曲線或斜線。而鋸齒隻會在曲線或斜線中出現。這3種選取工具之所以沒有消除鋸齒的選項,是因為它們根本不會産生鋸齒。
在課程#03中我們學習過繪圖工具畫筆,畫筆設定中有一個硬度,改變硬度可以讓畫筆邊緣變得柔和,這種柔和效果實際也就是一種羽化效果。
和畫筆工具組合在一起的還有一個鉛筆工具。鉛筆工具的邊緣是生硬的,始終帶有鋸齒效果。其他的設定和畫筆工具相同。
注意鉛筆設定中雖然也有硬度的選項但沒有畫筆那樣改變邊緣柔和程度的效果。鉛筆和畫筆的最大區别就是鉛筆沒有邊緣羽化,因此看起來圖像較為生硬。如下圖左右兩個楓葉和波浪線的效果對比。
選區的存儲及載入
有時候需要把已經創建好的選區存儲起來,方便以後再次使用。就要使用選區存儲功能。創建選區後,直接點擊右鍵(限于選取工具)出現的菜單中就“存儲選區……”項目。也可以使用菜單【選擇>存儲選區】。會出現一個名稱設置對話框,如下圖。可以輸入文字作為這個選區的名稱。如果不命名,Photoshop會自動以Alpha1、Alpha2、Alpha3這樣的文字來命名。
需要載入存儲的選區時,可以使用菜單【選擇>載入選區】。也可以點擊右鍵在菜單中選擇該項,前提是目前沒有選區,且目前使用的是選取工具〖M〗〖L〗〖W〗或裁切工具〖C〗。
如果存儲了多個選區,就在通道下拉菜單中選擇一個。因此之前存儲時用貼切的名稱來命名選區,可以方便這時候的查找。尤其在存儲了多個選區的情況下。下方有一個“反相”的選擇,作用相當于載入選區後執行反選命令。如下圖。
在上圖中我們遇到一個問題,載入時選區的選擇項是通道。為什麼是通道?是因為選區存儲就是存儲在通道中的。
這個通道和課程#01中講到的通道有什麼關系呢?
好比某部門有經理、副經理和助理三位領導層人員,雖然其他一些職員也在這個部門工作,但這些職員無論增加還是減少或者更替,都不會影響前三者的領導地位。課程#01中講到的RGB或CMYK圖像通道,就是一幅圖像中的“領導通道”。而通過存儲選區形成的通道,屬于“編外人員”,并不是必須的,删除之并不會造成圖像的破壞。但如果删除RGB或者CMYK中的任何一個通道,都會破壞圖像。
簡而言之,一幅圖像就如同一個部門,各個通道就是職員。通道也可以有很多,就如同職員可以有很多一樣,大家都為這個部門服務。
那麼,多通道會不會造成圖像顯示的紊亂呢?
不會的,正如同部門管理層領導着部門一樣,隻有RGB或CMYK通道才控制着圖像的顯示。其餘新建的通道都不會影響圖像顯示效果。
那新建的通道有什麼作用呢?
可以說就是用來存放選區的。以後我們學習向其他軟件(如視頻合成軟件Premiere)輸出文件的時候,通道就可以發揮一些其他的作用。
如果圖像中已經有一個選區存在,載入選區的時候,就可以選擇載入的操作方式。所謂操作就是前面接觸過的選區運算,即添加、減去、交叉。如下圖。如果沒有選區存在,則隻有“新選區”方式有效。
選區的存儲和載入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比如我們想調整一幅圖像中兩個地方的色彩,如下圖,左邊和右邊各有一個方塊。如果這兩個地方的調整效果一樣,就可以用矩形選框工具的添加方式,依次選擇左右兩個方塊,然後統一修改。可是現在這兩個方塊的調整效果是不一樣的,左邊的一塊加紅,右邊的一塊加藍。那麼隻好先選擇一塊區域加以調整,然後取消選區〖CTRL D〗,再去選擇另外一塊區域加以調整。如下圖,先選擇了左邊的部分改變色相〖CTRL U〗,然後再選擇右邊的部分改變色相。
這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這個時候想再對第一塊區域進行再調整呢?
既然是調整部分地方的色彩就需要創建選區來做,可是這塊區域原先的選區已經消失了。如果用撤銷命令〖CTRL ALT Z〗的話可以找回選區,但色彩調整的效果也要被撤銷,因為曆史紀錄是線性的,調整色彩在選區之後。那怎麼能夠再創建一個和原先相同的選區呢?不能了,隻能依靠目測來完成了。這當然是不精确的,尤其如果選區的形狀複雜一些,甚至還帶有羽化的話,就很難做到了。
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事先存儲第一個選區,然後再次載入即可。載入的時候如果選擇“添加”操作的話,就可以同時得到兩個的選區。存儲了選區以後,選區會随着文件保存。下次打開仍然有效。
[下一頁]
現在來具體感受一下選區存儲于通道的效果。
新建一個400x225的空白圖像,在下圖左右的位置,創建一個矩形選區并且存儲,命名為s1。
然後取消選擇〖CTRL D〗,打開通道面闆,會看到一個名稱為s1的新通道,如下圖。注意通道調闆的縮覽圖如果設為“無”的話就看不到縮覽圖了。改變縮覽圖大小可以點擊通道面闆右上角的按鈕,然後選擇“調闆選項”。或者在通道名稱下方的調闆空白處單擊右鍵也會出現縮覽圖大小設置。
現在點擊s1通道,點擊後進入通道單獨顯示模式。如下圖。看到這個s1通道圖像中,黑色背景上有一個白色的方塊。留意一下就會發覺,這個白色方塊的位置和大小與前面所創建并且存儲的選區是相同的。
這就是Photoshop利用通道存放選區的奧秘了,就是把選區轉換為對應的黑白(還包含灰度)圖像然後存儲為一個通道。
現在把s1通道删除。删除通道的方法是将s1拖放到垃圾桶圖标上。或者在選擇了s1通道的前提下單擊垃圾桶圖标,這樣會出現一個删除确認對話框。
删除之後菜單【選擇>載入選區】将不能使用,說明目前沒有選區被存儲。這也反映出了選區是存放于通道中的,删除通道就會丢失存儲的選區。
仔細地看一下通道的黑白(灰度)圖像。我們知道它是利用黑白相間的效果來區别選擇與非選擇。那麼通道中白色的方塊對應之前我們創建的選區部分。而黑色的部分則對應未被選取的部分。
當我們存儲選區時,Photoshop就自動将選中的部分轉換為白色,其餘部分轉換為黑色後放入通道中。這樣的通道統稱為Alpha通道,音譯阿爾法。
現在我們總結出一點:Alpha通道中的白色對應選區選中的部分,黑色對應未被選中的部分。即白色代表選擇,黑色代表不選擇。
既然選區存儲後就是一個通道,那麼改變這個通道的内容會如何呢?
我們可以用鉛筆工具(注意不是畫筆),選擇一個10像素寬的筆刷,用純白色随意塗抹一下。如下左圖。這樣就改變了剛才由選區建立的s1通道。
然後回到RGB方式〖CTRL ~〗,載入s1選取,會看到選區也發生了改變。如下右圖。其實不回到RGB方式也可以載入選區,但通道的黑白圖像可能會妨礙我們對選區的觀察,因此才回到RGB方式去觀看效果。
比較一下上面兩幅圖,選區的形狀和通道的圖像,不難看出通道中的白色部分,正好就是選區的被選擇部分。而通道中的黑色部分,就是未被選中的部分。這與前面的總結是一緻的。通道使用白色、黑色來代表選區中的選擇、不選擇。
前面說過,存儲選區實際上就是選區到通道的一個轉換,那麼載入選區就相當于是從通道到選區的轉換。因此如果改變了這個通道的圖像,相當于改變了所存儲選區的形狀。
除了用鉛筆等繪圖工具來改變Alpha通道圖像以外,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來改變。
比如切換到s1通道,使用菜單【圖像>調整>反相】〖CTRL I〗命令,将發生“黑白颠倒”的效果,原先白色的地方變為黑色,原先黑色的地方變為白色。如果此時載入s1選區,與存儲前的選區相比,相當于反選了。
除了通過存儲選區産生Alpha通道以外,我們也可以直接建立一個Alpha通道。如下圖,在通道面闆點擊下方的新建按鈕,這樣就新建了一個通道,并且自動切換到新通道的單獨顯示方式。通道名以Alpha加序号來命名。如果要修改名字,雙擊通道名字即可。
現在用前面用過的鉛筆工具和純白色随意畫一個形狀,如下圖。注意如果有選區存在的話要先取消〖CTRL D〗,否則鉛筆的繪圖範圍可能受到限制。
完成後回到RGB方式〖CTRL ~〗,使用載入選區的命令,就會看到通道列表中出現了新建的通道名字,如下左圖。載入後的選區如下右圖。可以看到選區的形狀和前面通道中用鉛筆繪制的形狀是相同的。
除了通過菜單以及鼠标右鍵載入選區外,還可以使用通道調闆下方的轉換為選區的按鈕,前提是要先将這個通道單獨顯示。如下圖就是在s1通道單獨顯示的時候,按下轉換為選區的按鈕,得到了選區。
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式,不需要單獨顯示通道,可以在RGB方式下直接使用。就是在通道調闆上按住CTRL鍵,注意此時光标會變為,即可單擊通道直接作為選區載入了。如下圖。
這種載入方式可以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即使當前通道面闆中選擇的是Alpha1通道,也可以按住CTRL單擊s1通道從而載入s1選區。因此在實際制作中建議使用此方法來載入選區。
現在要把s1的選區和Alpha1通道的選區相加。該如何操作呢?
前面說過,在已有一個選區的情況下載入選區,就會出現選區運算的操作選項。因此可以先載入s1選區(按住CTRL單擊s1通道),然後再使用菜單【選擇>載入選區】命令來載入Alpha1選區,在操作選項中選擇“添加到選區”即可。如下左圖。完成後的選區效果如下右圖。
我們還可以用更快捷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操作。前面學習過,在通道面闆直接單擊通道會切換到這個通道的單獨顯示方式。而按住CTRL鍵再單擊則是将該通道載入為選區。所以CTRL就類似一個啟動開關,啟動鼠标的點擊選取功能。
如果我們先按住CTRL單擊s1将載入s1選區,然後再按住CTRL單擊Alpha1,則相當于取消了s1選區後載入Alpha1。這種效果有點類似于前面所學習的選取工具在公共欄四種運算方式中的“新選區”效果。新選區的效果就是“新區換舊區”。
還記得選取工具中添加方式的快捷鍵是什麼嗎?是SHIFT。現在我們先載入s1,然後在通道面闆先按住CTRL,再按住SHIFT,注意光标會變為,然後再單擊Alpha1通道,如下圖。則直接達到了上右圖的添加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Photoshop對快捷鍵的定義是非常合理的,按住CTRL相當于啟動“鼠标點擊選取”,然後再按住代表添加方式的SHIFT,那麼就等于是“鼠标點擊添加選取”了。
舉一反三,CTRL+ALT就是減去方式,光标為。CTRL+ALT+SHIFT就是交叉方式,光标為。
論選區的不透明度
到這裡可能大家會有疑問,通道中白色代表選區,黑色代表未選區,那麼其他顔色又代表什麼呢?
在課程#01中我們已經學過,通道中隻包含灰度,沒有類似紅色綠色這樣的色彩。除了白色和黑色以外,其他的都是介于白色與黑色之間的過渡色。我們還學習過,在單獨的RGB通道灰度圖中,白色代表完全發光,黑色代表完全不發光,換句話說白色代表的是一種全飽和的狀态,黑色則代表一種完全沒有的狀态。
現在對應到我們前面接觸到的由存儲選區産生的Alpha通道上想一下,選區存儲後的所選區域在通道中是以白色表示的,未選區域以黑色表示。其實也可以看成:白色代表了選區的“全飽和”狀态,而黑色代表了選區的“完全沒有”狀态。那麼介于黑白之間的過渡灰色,也可以看成是從選區的“全飽和”到“完全沒有”的過渡。
此外,灰度的色彩單位是K,純白是K0,純黑是K100。K數值越大顔色越偏黑,數值越小顔色越偏白。
現在删除前面的s1和Alpha1通道,删除的方法是将通道拖放到垃圾桶按鈕上,如下圖。
之後類似下圖,創建一個矩形的選區并儲存為通道。切換到單獨顯示的方式,調出信息調闆〖F8〗,将鼠标移動到白色方塊上,看到顔色值為k0。如果信息面闆沒有顯示K數值,就點擊青色圓圈處,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實際顔色”。
現在使用形狀工具〖U或SHIFT U〗,選擇矩形,使用第三種繪圖方式,如下圖鼠标所指處。第三種方式是填充像素(三種方式的區别将在以後介紹)。注意這裡一定要選擇正确。公共欄中還有一些其他的選項,皆可參照下圖。
打開顔色面闆〖F6〗,選擇K49%。在已有純白矩形右邊畫一個差不多大小的矩形,将會看到如下左圖的效果。再用K50%畫一個。最後用K51%畫一個。如下三圖。
這樣在這個通道中,我們就有了四個矩形。回顧一下它們的顔色:第一個矩形的顔色是K0,也就是純白;第二個是K49;第三個是K50;第四個是K51。
後面三個看起來顔色都差不多,因為他們的灰度相差很小。現在把這個通道載入選區後效果如下圖。
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通道中明明有4個方塊,應該有4個矩形的的選區才對,為什麼現在隻有三個呢?
現在我們回到正常RGB方式〖CTRL ~〗,在圖層面闆點擊按鈕新建一個圖層,圖層選擇停留在新建層上。如下左圖。然後使用黑色填充〖D〗〖ALT DELETE〗并取消選區〖CTRL D〗。會看到如下右圖的效果。
現在我們看到的效果比較令人費解,填充之後,畫面上出現了4個矩形,就像和我們在通道中所畫的四個矩形一樣。
可為什麼載入選區時候隻看到三個虛線框呢?并且為什麼四個矩形中隻有一個是黑色而其餘三個都是灰色,難道剛才有使用灰度色填充嗎?
先來看第二個問題。我們點擊圖層面闆背景圖層前面的眼睛标志(下圖青色圓圈處),這樣将隐藏背景圖層,如下圖。圖像中出現了許多灰白相間的小方塊,這些小方塊是Photoshop對透明部分的表示方法,因為透明這種現象在顯示器中實際是無法完美表達的,因為顯示器不可能是透明的。因此Photoshop就是用這種方式來表示透明。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白色和透明混淆在一起,白色是一種顔色,而透明是沒有任何顔色。兩者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
從上圖我們看到最左邊的方塊是完全不透明的,而其餘三個方塊都呈現出了半透明的效果。
因此之所以會出現灰色,并不是因為填充了灰色,而是因為填充了半透明的黑色,再加上白色的背景,看起來就形成了灰色。
如果背景色不同,呈現出來的顔色也會不同。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先将背景圖層顯示出來(顯示圖層的方法和隐藏圖層是一樣的,在同一個位置再次點擊即可)。然後調出信息調闆〖F8〗,将鼠标移動到最右邊的方塊上,如下左圖,看到RGB數值相等,說明這是一個灰度色。
接着将背景層填充為一個綠色(在圖層面闆選擇背景層後填充,注意不要填錯層),再察看RGB值,就會看到變化,如下右圖,已經不再是一個灰度色了。這說明半透明部分的圖像和背景色是會産生交融效果的。
現在我們就涉及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選區并不一定是完全選擇的。同樣是虛線框内的範圍,卻可能有不同的選擇透明度。
而選擇透明度無法直接用眼睛分辨出來,隻有在對選區進行了填充等操作後才會顯示出半透明的效果。除了填充以外,如果将選區用去進行色彩調整的話效果也會不同。如下圖是同時對兩個不同透明度的選區使用同樣的色彩調整的效果。可以看出右邊的調整效果較左邊微弱一些。這是因為右邊區域的選擇不透明度要低一些,好比說這個區域的“力量”相對弱一些,它所産生的影響也相對要小一些.
從以上的内容我們不難看出,Alpha通道中純白的部分轉換為選區後是“全飽和”的,灰色轉換為選區後是“半飽和的”。至于黑色就是“完全沒有”的。
我們在前面說過Alpha通道中的純白代表的含義是選擇,黑色代表的是未選擇。
其實正确的說法應該是:白色(K0)部分代表的是完全選擇。黑色(K100)部分代表的是完全未選擇。其餘的灰色依灰度不同,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選擇程度。
好,現在就可以來回答為何最後一個矩形沒有出現虛線框的問題。
首先來回顧4個方塊的顔色,從左到右分别是:K0,K49,K50,K51。按照前面定律,K0就是白色,而白色代表了完全選擇,因此可以看作K0的選擇度是100%,同理K100的選擇度是0%,就是什麼都沒選的狀态。那麼K49的選擇度就是51%,K50的選擇度是50%,K51的選擇度是49%。關系如下圖。
在Photoshop中規定,如果選擇的程度小于(不含)50%,那麼選區的邊界将看不見。就是看不到那流動的虛線。所以那四個矩形中隻有前三個出現了流動虛線,第四個沒有。就是因為第四個的選擇程度低于50%。
記住K的百分比和選區選擇程度的百分比,正好是相反的。K值越高選擇程度就越低。K最高就完全沒有選擇。相反K值越低選擇程度就越高。K最低的時候代表的就是完全選擇了。
但即使是看不見,選區仍然是存在的。正如前面所做的填充、色彩調整之類的操作,同樣會看到效果。
如果在一個選區中任何地方的透明度都小于50%,那麼整個選區都會看不到虛線框。現在用一個K51%的大矩形,在通道中把原先的四個矩形全部覆蓋。如下左圖。單擊這個通道載入選區。看到一個Photoshop彈出一個警告。如下右圖。
關閉這個警告框,回到正常RGB方式〖CTRL ~〗,填充一個顔色或進行色彩調整,就會看到選區的效果。
因此要注意:Photohsop選區的流動虛線框,并不一定代表選區的全部範圍。即使完全沒有流動虛線,也有可能有選區存在。
如果剛才載入那看不見邊框的選區之後,使用繪圖工具塗抹,就無法塗抹到選區之外。這是因為一旦建立了選區,基本上所有的操作都隻對選區有效了。而這個時候由于選區并沒有顯示流動虛線,所以會造成迷惑。
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取消選區〖CTRL D〗後就可以任意塗抹了。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可以這樣試着解決。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