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重慶境内的西沱古鎮與石寶寨,前者因商而興,在長江南岸石柱土家族縣;後者因風光而著名,在江北的忠縣。這是長江上隔江相望的兩個古鎮,川江上的一對明珠。上世紀40年代,徐悲鴻一幅《西沱風景》的油畫描繪了抗戰時西沱鎮的風采。
宋代以來“巴鹽銷楚”,形成了一條連接巴楚兩地的“巴鹽古道”,西沱鎮就是這條商路上的商品集散地及陸路啟運點(圖3、4、5)。忠縣的井鹽以及蜀繡、絲綢等蜀産商品由北岸石寶寨碼頭船運至南岸西沱鎮,經陸路的臨溪、石家、黃水、冷水到達湖北利川,再分兩路至鄂西和湘西;返程則将楚地的桐油、漆器等楚物産品運回西沱,然後銷往川蜀各地。可以想見這兩個隔江對望的商貿古鎮也是古代巴渝地區的人文一景了。
圖3.
圖4.
圖5.
為适應水路碼頭的商貿需要,西沱鎮由水碼頭順山勢升階而上,形成了一條與長江垂直的“雲梯天街”,異于與江河并行的街制常例。據說天街石階1124級(我走完了它卻未數數),有人稱它為“萬裡長江第一街”,從江邊至山頂獨門嘴,天街長将近三公裡(圖6-10)。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在天街上段的千腳泉石碑上,我看到那幅“千步攀登雲梯街,腳踏口吼清泉來”對聯時(圖11、12),腦海裡仿佛浮現出了古代力夫(背夫、挑夫)一字排列在“雲梯天街”上負重歌吼的動人場景,那一定是重慶“棒棒軍”祖上最英武壯觀的曆史一頁了吧!
圖11.
圖12.
古街的形制和建築都是為了讨巧生意人和力夫負重的生活規律而形成的,店家服務涵蓋商務與生活的所有方面。一式前店後居的木制建築,還包括了各地的會館、戲台,以及财神、土地廟(形态與店鋪無異)、武廟等一應公共建築或精神建築等。“雲梯天街”已然融漢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土家族文化于一體(圖13-18)。
圖13.山頂那曾經名噪一時的“生記客棧”老宅及其後人還在(圖19、20),這個客棧有趣的地方不是它位于天街第一客棧的位置,而是它的建築正好跨越三縣(萬縣、忠縣、石柱縣)的交界線,成了民國警察管轄權的争議之地,使得三縣警察忌憚越界抓捕的麻煩,常常是逃犯躲避拘捕的孤島天堂。客棧旁那棵“一樹遮三縣”的明星古樹樹齡450多年,仍然枝繁葉茂,靜靜地見證了西沱鎮古往今來的一切而無言(圖21、22)。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隻占當今西沱城鎮鬧市一小角的“雲梯天街”,如今已淹沒在現代商業的喧嚣之中(圖23)。我們從黃水鎮趕來西沱鎮的道路很順也很快,但打聽“雲梯天街”卻很費了些功夫,本地人中多有一問而不知一臉茫然者。
圖23.
當我們一踏進“雲梯天街”,深入幾步後,便有了與周邊鬧市屏蔽了的感覺。街上極土木建築之美的老宅多為明清建築,但近半閉戶空宅,門臉上書“出租出售”字樣。而仍居于此的居民們,不論老幼男女依然是生活在古老的習俗之中(圖24-31),其友善樂助的民風,與“天街”四周鬧市逐利的生意景象十分不同。舉兩例為證,其一,“雲梯天街”下段最佳攝影位置是在一居民樓裡,屋主人主動介紹并熱邀我們上四樓去盡興拍攝。其二,我們拜訪熊福田祖屋時,不巧正遇其80歲孫與家人用膳,但主人家毫無嗔色,笑臉歡迎,略作解釋。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圖28.
圖29.。
圖30.
圖31.
石寶寨風景區這一段長江,因江面廣闊霧氣氤氲而享有江山之勝,56米高的12層崖上懸空木塔(圖32-34)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觀景長江的絕佳地點。因修三峽大壩長江水位上漲,石寶寨景區也由陸地變身為水中小島,成了四周環水的天然大盆景(圖2),新建步行江橋将景區島嶼與街市連接(圖35、36)。在小島上,可以恣情觀覽四周如畫的風景,水光潋滟、舟船如梭,雲蹤無定、山色空蒙以及古鎮新姿等等,美不勝收(圖37-39)。能同時盡收兩鎮全景的觀覽位置也是此島,近為石寶寨新城區,遠處是西沱古鎮(圖40)。
圖32.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圖37.
圖38.
圖39.
圖40.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