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亦稱吐绶雞,原産于北美洲。栖息于溫帶和亞熱帶森林中。野生火雞喜栖息于水邊林地。
火雞于十五世紀末輸入到歐洲,引入中國的時間更晚。現代的家火雞是由墨西哥的原住民馴化當地的野生火雞而得來。
火雞,體長110-115厘米。翼展125-144厘米,體重2.5-10.8千克。
嘴強大稍曲。頭頸幾乎裸出,僅有稀疏羽毛,并着生紅色肉瘤,喉下垂有紅色肉瓣。背稍隆起。體羽呈金屬褐色或綠色,散布黑色橫斑;兩翅有白斑;尾羽褐或灰,具斑駁,末端稍圓。腳和趾強大。體羽從乳白色至棕灰色至黑色褐黑色,閃耀多種顔色的金屬光澤。頭、頸上部裸露,有紅珊瑚狀皮瘤,喉下有肉垂,顔色由紅到紫,可以變化。
雄火雞尾羽可展開呈扇形。
雌鳥的重量一般隻有雄鳥的一半,頭部的皮瘤及肉垂也較小。
喜歡群居生活,性情溫順,行動遲緩。以植物的莖、葉、種子和果實等為食,也吃昆蟲等,偶爾也吃蛙和蜥蜴。
野生火雞,受驚時會迅速跑到隐蔽地方,展翅飛走。
野生火雞,每窩産8-15枚卵,卵産于地面低窪處,孵化期大約28天。
感恩節吃食火雞
要從感恩節的由來說起。1620年,英國一批主張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退出國教,自立新教,此舉激起了英國當政者的仇恨。這些清教徒們不堪承受統治者的追殺和歧視,先逃到荷蘭,9月初,乘船遠渡重洋,準備流亡美國。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漂泊了65天,于11月終于到達了美國東海岸,在羅得島州的普羅維斯敦港登陸。當時,此處還是一片荒涼未開墾的處女地,火雞和其他野生動物随處可見。時值寒冬,來到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惡劣的環境正在威脅着他們的生命。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他們送去了火雞等食物,并送給他們一些生活用品和生産工具,還幫助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
這些英國人在安頓好新家以後,為感謝在危難之時幫助、支援過他們的印第安人,同時也感謝上帝對他們的“恩賜”,在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将獵獲的火雞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并與他們進行聯歡,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除招待印第安人食烤火雞外,并在一起舉辦射箭、跑步、摔跤等體育競賽,夜晚還圍着篝火盡情歌舞,共享歡樂。此後,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都要舉行這樣的慶祝活動。
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從此,這一節日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了。
另一個版本的感恩節的由來
其實,感恩節的起源不過是個傳說,而這個傳說并不被印第安人認可,真實的情況是,感恩節是白人入侵美洲後,為慶祝對印第安人的大屠殺取得勝利而設的節日。
在歐洲人入侵美洲129年之後的1621年,據說有了第一個感恩節。傳說中,當年,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英國移民首次慶祝了感恩節。這批來自英格蘭的清教徒,1620年乘“五月花”号船來到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他們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學會了種植玉米、狩獵、捕魚等本領。在第二年歡慶豐收之時,英國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起感謝上帝施恩,因此有了第一個感恩節。傳說中,首次慶祝盛宴延續了三天,清教徒們和印第安人一同分享了豐收後的美食。
但那三天盛宴沒有留下什麼曆史記錄,存活下來的印第安人不認可這個傳說。真實的情況是,由于歐洲人帶來的瘟疫,印第安人像蒼蠅一樣死去,現在康涅狄格州的佩科特部落(印第安人的一個分支),在歐洲人來到時有8000人,到1637年隻剩下1500人,而那年才是白人官方首次宣布慶祝感恩節,白人當時是為了慶祝他們在康涅狄格山谷對佩科特人的屠殺。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