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偏方它彙聚了古今諸多名方、妙方、秘術,不僅能為百姓帶來方便,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報告資料,因廣大中醫愛好者要求,特此發布續集!
1.痹症疼痛:
外敷的方法對于痹症疼痛,天麻也有很好的療效,可以采用天麻通絡散外敷的方法進行治療。用天麻20克,南星15克,草烏15克,川椒10克,細辛5克,雞蛋清1個,白酒适量,攪拌均勻敷在患處。15--20分鐘即拿下來。(皮膚發熱發癢即拿下來)。
2.關節炎:
白芥子15克,花椒15克,共研為細末,再用黃殼雞蛋清調成糊狀敷于患處,用油紙包好,再用毛巾包紮。包好後3-5小時即可解開。效果不錯。
3.血虛氣虛:
推薦人參養榮丸,它出自宋代的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養榮丸重在健脾養血,偏于溫補,最适于久病體虛氣血不足,以面色萎黃,形體瘦弱,食欲欠佳為主要表現;
還可用歸脾丸或八珍顆粒。歸脾丸偏于養心安神,另外還具有引血歸脾的作用。八珍丸是一個平補氣血的方子,能夠調和榮衛,滋養血氣。
4.體虛怕冷(特别是中老年朋友):
大棗5~6顆;枸杞7~8顆;桂圓4~5顆;紅糖1小塊。每天晚上熬水喝。以上原料既可以說是中藥,又是我們平時的食品,所以沒有副作用。
5.鼻出血:
用白茅根煮水喝(泡水也可)。
6.膝關節寒冷小方:
可以用姜粉和面粉1:1,調成糊狀,攤在宣紙上,然後敷在發涼的關節上面,10到15分鐘,治寒濕。
7.辛涼化濕健五髒:
①清心火:竹葉1克,燈心1克煎代茶喝。
心火旺症狀:口幹口渴、心煩易怒、睡眠不安、盜汗、口腔潰瘍、尿黃等成人也可以這個代茶飲清心火,還可以用竹葉燈心湯送服其他安神藥幫助睡眠。當然最好是針對心火旺的失眠多夢、煩躁易怒,成人用量可以多一些。
②腎的濕熱:根荷葉代茶飲方子:茅根20克,荷葉10克,水煎服,代茶飲,喝3~5天停幾天再喝。還有減肥作用。
腎濕熱早期症狀:感冒後,眼睑腫;腰酸腿腫乏力;形體特征:偏胖或消瘦;常感口幹口苦、眼睛紅赤、心煩懈怠、小便赤短、大便燥結或黏滞。
③緩解肝部濕熱可以用的方子:佛手10克、生麥芽15克、生山楂6克、2粒冰糖。代茶飲。胃口不好,可以用生麥芽代茶飲:生麥芽10克~15克
肝部濕熱症狀:舌苔厚膩,加上嘴裡有幹苦的味道,口氣不好,容易發脾氣。
④清肺熱:方法:蘆根30克,梨1個,榨汁。成人糖尿病可以喝一些(判斷肺熱最主要就是看脈浮數、嗓子紅腫、大便秘結和舌象。舌象上會有什麼表現呢?舌質紅,舌尖紅,舌苔厚膩。)
⑤脾胃熱證:口鼻生瘡、口臭、面部和頭發出油、兩頰通紅、目赤、大便幹燥等症狀。
有效地消胃熱、祛口臭(臉上長小痘痘,口腔潰瘍):竹茹10克、橘皮10克,煮水(或用熱水沏一下)代茶飲7天。忌口:飲食清淡。
8.手抖,腳抖:
一個泡手、泡腳的方子:對于筋脈受損,氣血瘀滞而出現的筋骨腫痛拘攣、關節屈伸不利症狀的人(帕金森,手抖,腳抖也可用毛巾侵藥液敷腳)。
舒筋止痛洗劑:花椒30克、透骨草30克、紅花10克、大鹽50克、白酒4兩,加水1000毫升,煮沸10分鐘。可以使用這個洗劑,能達到舒筋活血、消腫止疼的效果,煮沸10-20分鐘,每天泡2-3次,需泡20分鐘,不燙為宜。還有一個小動作:兩手心向前,手指張開,左右搖擺100下。
9.便秘:
中華醫藥丨喝一小碗自配飲料:把開水倒在小碗裡待溫時加(1小瓷勺蜂蜜,1小瓷勺陳醋)攪拌均勻,堅持每天早6-7點間喝,非常好。
10.預防風濕的小方劑:
養生堂丨這個方劑适合有風寒濕的患者服用,但是如果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的患者就不能服用了。
川牛膝20g、木瓜30g、獨活20g、莪術20g、千年健30g、紅花10g、元胡30g、寄生30g。以上藥物洗淨後控幹,放置于玻璃容器當中,加入可使用白酒,浸泡2周後即可使用。
11.眼睛幹澀:
養生堂丨針對眼睛幹澀專家給大家推薦一個簡易的中藥藥袋,裡面放置中草藥,采用中藥熱敷的方法,經加溫後的方法來治療眼睛幹澀。
枸杞子4g、菊花4g、木賊3g、女貞子5g、旱蓮草5g、生地黃4g,将以上中藥放入藥袋中,隔水蒸10分鐘。待溫度降至雙眼可承受的程度時放置在雙眼上,閉目約20分鐘,每日一次,适合長期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防止燙傷局部皮膚,同時患有嚴重眼部疾患,或眼部皮膚破損者不宜使用。
12.幹燥綜合症:
養生堂丨中藥潤膚液,白芨5克,珍珠粉1克,杏仁露240毫升,牛奶100毫升,開塞露1小瓶。放在一起調和均勻,洗後擦在皮膚上即可。
13.水腫:
①用四兩紅小豆,熬水當茶飲,喝數次,很快消腫。(腎虛)
②茯苓10克,肉桂5克熬水喝(腿,腳,眼等腫)
14.濕疹:
複方新諾明2-3片,研粉,1管地塞米松,混合(幹加點水)1-2天即好。
15.腳跟疼:
中藥針麻20克,湖腦50克,搗碎混合一起,分5份裝小布布袋裡,每次用1袋,墊在腳跟疼的點上,1周1換藥,大約4-5次即愈。
16.青葙子治療高血壓:
每日取青葙子30克,水煎二次,取汁混勻,分3次口服,療程一周,血壓即可降至正常。
17.補氣養血功效的食療方:
養生堂丨五紅湯:紅小豆,紅棗,紅衣花生,枸杞子各30克,紅糖适量,加水500-800毫升,煮半小時左右,适合肝血不足的人群,長期患有慢性病,或腫瘤放化療手術後體質虛弱人群,尤其适宜服用五紅湯補血。
18.治療手腳冰涼、怕冷的偏方:
1克花椒粉、4克胡椒粉混合後拌勻,取适量填肚臍裡,盡量塞滿,外用風濕用的膠布固定住,三天換一次。也可以用适量黃酒調勻,搓成丸放肚臍裡,外用膠布固定。一定要密封好,不能外露。此方老幼皆宜,而且對腸胃不好也大有益處。
19.補血良方:
四物湯:當歸、芍藥、熟地黃、川芎各15克,加水3碗,取1碗。空腹熱服,是補血最重要的處方。
20.補心氣用生脈飲,心肺同補:
補心血用歸脾丸,心脾同補。既補心,又補與心有關系的其他髒腑,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
21.肝郁化火:
現代肝郁的病人比較多,而且很快就能發展到“肝郁化火”的階段,呈現出氣血有熱的症狀,比如性格急躁、失眠、口苦、舌苔黃膩、眼睛白眼珠上發黃或血絲很多,等。
這時候,就要用加味逍遙丸了,它疏肝解郁,可以及時打開我們的心結,達到逍遙自如的境界;它還可以清熱,使我們心裡的無名業火迅速撲滅,進入清涼的國度。
22.補脾養中氣:
養脾最核心、最重要、最通用的中成藥是參苓白朮丸。參苓白朮丸的主要成分是:炒白術、人參、茯苓、甘草、山藥、炒白扁豆、蓮子、炒薏苡仁、陳皮、砂仁、桔梗。這是一個精巧無比的養脾奇方,服用參苓白朮丸一段時間後,胃口會變好,這是脾髒功能恢複的标志。
這時候,千萬不要大快朵頤,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這樣會增加脾的負擔,甚至前功盡棄。最好吃個八分飽就行了。等到臉色開始轉變,不再那麼蠟黃了,開始有血色的時候,就可以停藥了。開始停藥的時候可以改為每天一次,兩三天後再改為隔一天一次,最後,如果沒有出現反複或異常,就可以完全停藥了。
23.血液淤滞:
生打就是吃生三七粉,而不是制三七粉。生吃的方法适合有瘀滞的人,判斷瘀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舌下。因為舌下有兩條筋,如果出現紫黑色就是有瘀滞的表現。生用法:口服,每日1~1.5克。
24.養心陰心神:
操心就要耗費心血,心血虧虛的時間長了,就會繼續深入,造成心陰虛。天王補心丸是既養心氣,又養心血;既養心陰,又養心神,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養心藥,是養心藥裡的王牌。
25.治療和預防腦中風的小秘方:
養生堂丨牛黃祛風湯。地骨皮10克、丹參10克,以上藥物煎湯沖服牛黃或人工牛黃1克。如果熱像明顯的人還可以加3克竹瀝水。
平時吃一些核桃、山楂、三七粉也可以起到養腦、健腦的作用。核桃每天吃2-4個,食用過多會礙胃。每天還可以用5~6片山楂泡水,沖服三七粉1克。
26.風濕,脾虛寒,鼻窦炎:
用艾葉和白酒搗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寬的圓糊餅狀,貼在肚臍上,不過十來分鐘,本來聞不到香氣的鼻子就聞到了香味,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氣不足,寒凝鼻竅所緻,而艾葉理氣逐寒,通過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氣驅散,恢複元氣,特别是肚臍這個地方,對風濕,脾虛寒等症應該也有特效。
27.針對外感和内傷引起的腰痛的小方:
養生堂丨方中的八味藥兼顧補腎、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搭配全面。治療腰痛小方:骨碎補10克,補骨脂10克,藏紅花1克,血竭3克,蟞蟲粉10克,巴戟10克,威靈仙10-15克,獨活10克。
28.各類疼痛:
養生堂丨外用藥酒方“靈仙止痛酒”,此藥酒适用于各類疼痛,内服外擦,效果更加顯著。
靈仙止痛酒(外用)配方:雷公藤9克,川草烏5克,細辛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土蟞蟲15克,白芷10克,骨碎補10克,威靈仙30克,青風藤10克,海風藤10克,羌活10克,草紅花15克,川芎9克,全蟲(蠍子)3克,蜈蚣3條。1000毫升52度到65度二鍋頭浸泡一周後取用。。
29.前列腺生:
養生堂丨一天3頓粥,(200毫升)一小碗,吃8個月就正常了,薏米仁30克、紅小豆10克、芸豆、紫米、糯米、枸杞、山藥。
30.奇效頭痛散:
川芎15g、天麻10g、細辛10g、白芷10g、田七10g、,葛根15g、,白芍20g。主治治療各種慢性頭痛,偏頭痛.如現代醫學之血管性頭痛,神經性頭痛等.藥物低溫烘幹,粉碎成細未,過細目篩。日服3次,每次3g,溫開水沖服)。
31.單純的痛風:
養生堂陳伯文丨隻需秦皮10克、絡石藤10克。水煎服,1日三次。(降尿酸)
32.前列腺炎:
可以緩解因前列腺炎所導緻的疼痛。還可以用于治療冷涼腹痛,小兒腹瀉,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沒有副作用。
一個貼敷在肚臍上的小方子丁桂散:丁香0.3克。肉桂1克研粉(1:3)加食醋拌用手捏成團,貼敷在肚臍上,固定。冷天7~8小時,熱天3~4小時(每天一次,一般貼一周)
33.前列肥大:
白胡椒15克,細辛15克,研末,取藥3克,放臍窩中,外以麝香壯骨膏固封。3天換藥1次,10次為一療程,後停2天繼續下療程,(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難解而無濕熱者有較好的療效。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産生的任何責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