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雜談(老北京商情系列之六)
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下)
五、“您試試快不快,我再走!”
那時候,胡同裡也有不少穿街走巷的手藝人,如磨剪子磨刀的、焗碗兒的、修理籠屜的、理發的、彈棉花的等。他們憑一技之長來掙錢養家糊口。據我的感受,這些人都有真本事,而且做活兒認真,待人很仁義,沒有欺詐行為。如那些肩扛一條長闆凳,闆凳的兩頭兒各固定一塊磨刀石,擊打着作為幌子用的鐵廉,發出有節奏的響聲來招攬客人的磨剪子磨刀的手藝人,主要是為住戶磨快使鈍的菜刀、剪子等鐵器。他們一般是磨一次收5分錢。我注意到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在為用戶磨完器物後,都不馬上離開,而都說:“您先拿回去試試快不快,不快您再找我,我就在這兒等您!”一般情況是,沒有人回來找他們重新磨,也就是說,他們所磨過的刀剪都很鋒利。但我想,讓用戶檢驗他們的手藝水平,大概成了幹他們這一行的規矩。“不讓人指着後脊梁骨罵”,就是他們的為人和經營準則吧!人格的貨真價實,應該是更可貴的。
六、“這是誰家的孩子,幫忙把他的家長叫來吧!”
過去有些肩挑擔子賣些小玩意兒的小販。他們賣的都是一些孩子們喜歡的用彩色毛絨做的小動物、小布人、泥塑人及男孩子玩的玻璃球等貨物。一般老百姓家的孩子花上三五分錢就能買件小玩意兒,所以這類小販很受孩子們的歡迎。他們一般是挑一條扁擔,扁擔的一頭是一個裝着或插着各種玩具的竹筐;一頭挑一個木頭箱子,裡面放一些小販用的東西如馬紮兒、或天熱時脫下的衣服等。箱子裡還放有一個很小的木箱,小販賣貨時把它放在大箱子上面用來裝賣貨的錢。小箱子是密封的,但在上表面有一條長約幾厘米、寬約1厘米的小縫兒,小販把收的錢順着縫兒裝進箱子裡,這樣既省事兒又安全。一次,一個鄰居的小男孩兒拿着家長給的錢來買東西。大概是看着小販往縫兒裡塞錢好玩兒,所以出于幼稚的好奇心,竟糊裡糊塗地把錢也塞進了縫兒裡。待他明白過來,不由得放聲大哭。這時,小販一方面安慰他别哭,另一方面對其他買東西的孩子說:“這是誰家的孩子,誰知道誰幫忙把他的家長叫來吧!”不一會兒,有孩子叫來了這孩子的母親。小販對這位婦女說了事情的經過,并說:“大嫂子,别怨孩子,孩子小,出于好奇把錢塞進去了。您給他多少錢?我如數退給您!”當這位婦女說出錢數後,小販毫不猶豫地打開箱子上的小鎖,如數退給她錢。說實在的如果婦女多說了,那就顯得沒良心了,而小販心裡大概也有數;若小販咬牙裝沒看見,或不承認,這孩子的家長大概也沒轍。這一方面體現了小販的仁義和對孩子的人情味;一方面體現了那時人和人融洽相處及相互信任的關系。
七、“不幹缺德事兒”
小時候常跟我母親到胡同裡一些商業點去買東西,又由于這些商業點的掌櫃都是胡同裡的居民,所以對那些地方較熟悉。記得那時候我們胡同裡有“牛奶房”,即在自己的大院裡養幾隻奶牛,每天售賣新鮮的、現擠出的牛奶;有“豆腐房”,即做豆制品的大院,每天賣新鮮的豆腐、麻豆腐、豆汁、豆腐幹等;有“白薯房”,主要在秋季買鮮白薯,等等。當然更少不了那賣油鹽醬醋等調料的“油鹽店”。我接觸他們,感到他們做買賣确實講究貨真價實,且做到童叟無欺。如我們胡同的6号院就是“豆腐房”,每天早晨現做豆腐等現賣。每天晚上剩餘的豆制品,“豆腐房”的掌櫃和夥計們及其家人就自己吃掉。如果吃不了,那多餘的剩貨則按時有人來拉走,到附近鄉下喂豬。從來沒有看到他們賣剩餘豆制品,更不會賣變質或有異味的豆制品。胡同裡的孩子們都管“豆腐房”的老掌櫃叫“六爺爺”。胡同裡居民都記得六爺爺經常說的話,即“做買賣得憑良心,決不能幹缺德事兒”。“牛奶房”的剩奶也自家人喝掉,或按他們說的“用來發面”。這裡要特别說說“白薯房”,即秋季賣白薯的商家。由于是在臨街的屋子裡賣白薯,那屋子裡的地面堆放白薯和一台台秤用來稱白薯。我發現他們賣白薯時,都用帶齒的鏟子往筐子裡放白薯,據掌櫃講,這樣可以把夾雜在白薯堆裡的泥土塊兒和太小的白薯秧子篩漏下來,以免買主吃虧。那鏟子由一根根細長的園鐵棍兒組成,每根之間有約2厘米的空隙,就這樣,掌櫃的或夥計在為買主稱好白薯時,還幫助買主在白薯中扒拉幾下,看到有傷痕的白薯或太小的薯秧子就挑揀出去,然後再給買主補放一兩塊新鮮白薯。這種仁義的做法,不僅擴大了買主群,而且買賣雙方的關系非常融洽。這就是以真情換真情吧!
八、“我騙您就是騙我自己”
我小時候,胡同裡的流動小商販很多,賣什麼的都有,主要以賣吃食的居多。要按照現在一些商販看,這可是坑人的好機會,因為可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做了虧心事兒一跑了之。不用說流動商販,就是現在一些固定攤位的商販,也是變着法兒地坑人,摻假使假更是司空見慣。所以對比之下,我不明白現在有些人為什麼這麼壞?按老北京人的說法兒,就是“猴兒拉稀,壞腸子啦”。從我小時候接觸的商販講,在記憶中還真想不起有坑害買主的。就舉一個賣桃小販的例子吧。
那時候,在桃子收獲的季節,北京城的大小胡同裡有背着筐賣蜜桃的。對此,解放前一位著名作家還為賣桃的圖畫題詩一首:“販來山貨是真高,吆喝聲聲大蜜桃;婦女嘗鮮多照顧,提防蹭上一身毛。奔馳巷尾又街頭,背負荊筐熱汗流;表示歡迎逢主顧,自誇貨色是深州。”這裡提到的“深州”是蜜桃的産地,“深州大蜜桃”天下聞名,老北京人好的就是這一口。有些賣蜜桃的小販在吆喝中,常用“深州大蜜桃”的字眼兒,但是不是正宗的“深州大蜜桃”你可騙不了老北京人。所以一般吆喝歸吆喝,但那些小販卻是實事求是地報所賣桃的産地,不敢騙人。那時候,我們胡同裡的孩子們常在一些小販走進胡同裡後,視小販所賣食品唱一段兒順口溜,記得有幾句是“……深州的大蜜桃,新疆的哈密瓜,月盛齋的醬羊肉,六必居的大醬瓜……”。這首順口溜倒是為那些小販起了廣告宣傳的作用,因為小販進胡同,居民們聽到順口溜中提到的那些老字号食品,就會刺激購買欲。但是那些小販可不敢“就坡下驢”地蒙買主。
一次,我們胡同裡來個背筐賣蜜桃的。他一進胡同,一些孩子就開始唱那首順口溜。胡同裡住着一位王大爺,是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就喜歡吃蜜桃。王大爺來到小販面前,問這蜜桃是深州的嗎。要擱現在,那些小販肯定借機會蒙老人。但是這位小販說:“大爺,您愛吃深州蜜桃吧?可我這蜜桃是我們那地界兒産的,沒有深州蜜桃好吃,但味兒不壞,又甜又香,您嘗嘗,不買不要緊。”王大爺是個好面兒的人,他說:“你這孩子很誠實,我先買2斤嘗嘗,你先别走,吃着好我可能再買幾斤。”小販說:“沒事兒,大爺我等您,我不會騙您,騙您就是騙我自己,我就沒法兒做買賣了。”王大爺進院沒5分鐘,就拿着一個盆兒又來到小販面前,說那桃好吃,再買5斤。而且在王大爺身後還跟着五六個大爺和大媽,都是聽王大爺說桃好,也來買桃的。那桃我家也買過,确實還吃。但是胡同裡居民買桃,一方面是那桃的品種和味道貨真價實,另一方面是小販的老實和誠實。那天,王大爺這麼一幫忙招呼鄰居來買,很快小販賣出多半筐桃,而且以後小販常來我們胡同,除賣桃外,有時候還買香瓜、鴨梨等水果,和胡同裡居民關系也搞得非常融洽,我看我們這條胡同的居民,基本每次都把這小販的水果賣光。這樣的商販真是買賣不愁沒買主!
………………
以上隻是幾個小例子,我經曆的還有比這些更生動的例子,但别忘了,我當時隻是個四五歲的孩子,能記住這點兒事大概就已經不易了。我想,這文章對于當前一些從事此類行業的人應有所啟迪吧,特别是那些弄虛作假、缺斤短兩的賣主,更應該以此為鏡吧!坑人終究害自己,但願此文能起點兒提高商家經營道德的微小促進作用。我認為,文明經商、仁義經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等,在任何時候都不是陳腐觀念,更不是假意虛情,如果現在的商家要是對這些提出非議,那麼我絕對不去這些商店買東西!
下一篇
強壯要穴——關元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