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内練之層層破關

欲習國術,首先得有個虔誠敦懇的心思,如若輕佻浮皮,言行無狀,不說日後成就,入門亦難也。吾深知傳統之貴,在于虔誠君子,如孔子言,出而孝,入而悌,則有學焉。凡有愛斯道者,發心未必不真,然人品厚重否?态度誠懇否?決心持久否?否則難免毫厘而千裡之謬也。

數年來勤勉于斯術,以緻于遠離酒色玩樂,逐漸成一無趣之人,餘之内心亦常拷問,所為者何?鄭子一語道破吾之心機,即感歎斯術之奇妙,而追求其真理焉。真合吾心也。以拳而求富貴非吾所願,快意厮殺江湖成名亦非吾所願,吾所願者,實不斷之真理探索也。以拳為至樂者,在于每每有所得,直做一明白人耳。

行拳之始有呼吸,而逐漸之至無呼吸也。非是無呼吸,乃是轉氣為息。

常有收吸發呼之說,不可謂不對,未入道家三昧也。不入息,則龍虎交而不化,不得真炁生起,終不得煉精化炁之門徑。亦有呼吸調理氣脈乃至循行周天者,此後天之氣血搬運。前賢雲:氣不可禦,禦則氣滞。氣滞何處,何處即生隐疾。能不慎乎?

非松懈之松,是内開外合,内張外弛也。鼓蕩者,鼓動激蕩之意。丹田之内動如風箱,外部之神氣激蕩天地環宇同動也。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動則虛實清,用則反其意也。練若舉輕若重也,用則舉重若輕。此陰陽之妙。起點即終點,終點即起點,全在神意之流連。形雖斷,意纏綿,前後融接,滾滾難絕。

打拳不是手上功夫。周身的勁練得齊整了,是從腳上走出來的。腳上走出節奏,用神氣驚起尾椎,腰胯裡頭出消息,手隻是個連帶的,意動而手到。

就不能用快來形容了。快是人間氣象。沒有快慢的概念,神意到了手就到。甚而,神意沒發手亦到矣,即是本能功夫。身心不能有一絲拙處,腰腹中内息騰騰,驚乍即發。

練拳不能有煙火氣,如郭雲深說的不帶一絲毫血氣。幾乎所有人都是初學時進步飛快,然後就慢了下來。如果一開始就有進步,說明學的和練的并沒錯,之所以後來不進步了,就是心裡頭患得患失多了。

所以我常說,學拳要當個傻子,最怕自以為是的聰明人,幾乎都是半途而廢。要把此心時刻穩住,内外須皆無牽挂。

虛靈頂勁,不是百會穴或者腦瓜頂往上頂,是玉枕也就是耳後高骨往上虛虛領起,便能使天陽自然會于頭頂,身便輕利了。

涵胸拔背,多少人誤在這裡。涵胸不是含胸。人生理上就是含胸的,很多人還故意往裡頭含,結果把氣都頂在膻中穴一帶下不去,時間久了就會羅鍋。首先要開胸,也不是頂胸,胸開了氣就順了。

開胸順氣,開胸了氣才能下至丹田。

什麼叫開胸?人立着或者坐着的時候氣很難下去,但隻要往床上一平趟氣就下去了。這時候你用幾本書放在丹田處,丹田或者腹式呼吸就非常容易。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你平躺着的時候兩個肩膀頭往後舒展開了,胸一下子就開了,氣也就能下去了。

所以涵胸要先開胸,上下就通了。

拔背,不是把背搞成象烏龜殼一樣的,而是上頭虛靈頂勁,下頭塌腰坐胯,中間開胸順氣,整個後背上下拔開的意思,大龍的作用就顯現出來。

隻有這樣,内家拳所說的内開外合、站住中定往開裡打、内張外松才能做到。脊椎骨以及24個骨節對人太重要了。普通人都是堆在那裡沒生氣,而我們則要讓它都靈動起來。

無論是形意、八卦還是太極,從形式上講絕對不會脫離最基本的物理學規律。内在的東西有些玄奧的,是現代科學還沒能進入其領域。無極樁裡出鞭杆勁是什麼?其實就是人平常走路的姿态。人走路時,邁步之前那一瞬間就是平地立杆。邁出去這一步就是鞭杆勁。你邁出去這一步不動,往下一坐就是最基本的三體式。

為什麼要坐?道理很簡單,就是折疊。以大軸為中心的研圜相合,就是抽緊。折疊加抽緊,就是自然界最有效的兩個發力狀态合一塊了。

我們有一個折疊的勁(伸縮),有一個抽緊的勁(研圜),還有一個高速運動沖擊的勁(進退)。三勁合一,出來的才是傳統武術的效果。算秘密嗎?反正前輩著作中沒有明講的。

什麼武術架勢幾乎都是像坐着打的?還有各種内展外屈不一而足?就是為了積蓄勁力。我們要把自己練成一個壓縮擰緊到極點的大彈簧,随時有随時用才成。拳擊搏擊的姿勢其實和三體式差不多,隻是更高些,這三種勁也有,隻是不如武術要緻極。按照一般規律,緻極就沒有靈活和速度了。但武術可以,就是内煉。

力出自骨,勁出自筋。内煉就是其功能加強。骨硬則力大,筋長則勁大,膜騰則不怕打。

骨與骨之間的關節要打開拉長,那裡的筋和膜都要練得極其柔軟才能做到。身體裡的十二筋脈又韌又長,才能和骨關節一塊實現折疊和擰轉。而起點就是立爐鼎會龍虎,煉精化炁。孫祿堂在《拳意述真》裡講的“消息”就是這個。

打拳,為什麼說入門規矩最重要?入門起點其實就是終點,但是非得你到了終點才會知道。六合九要是一切之上上法,一輩子都在揣摩這個東西。規矩到了,功夫就上身。功夫出不來,規矩上找毛病。用不着你瞎琢磨,隻要照規矩做就行了。

人要麼太笨,要麼太聰明,都是很難練出東西來的。要中庸,做個踏實人。

所謂神氣鼓蕩者,鼓即如鼓風箱,是指丹田内動,有其意而已。蕩者,如船槳擊水,比如《讓我們蕩起雙槳》,則水自表而内皆動蕩矣,此内外聯動之意思。所以内鼓而外蕩,既非鼓蕩都在内部,亦非鼓蕩在身體各部。天地人三才、内外神氣合一而已。孫祿堂公與李仲軒老皆雲,能帶動天地萬物随身而動,此意也。

無極樁站對了,自我平衡的本能會出來,雞腿力會出來。舉個例子:每個人都有路上不注意差點撞到車的經驗,普通人大約一下子就驚在那裡不動了,而我每次都是瞬間收身躲過,車過去以後會發現自己是一腳着地一腳懸空立在那裡,穩如泰山。這就是單重的作用。

雙重是靜止狀态穩定,單重是高速運動狀态下穩定。

單重練的就是技擊時高速運動的狀态。雙重則不然,因為兩點着地,還需要一個轉換的時間。單重之内,以孫氏拳的小步三體式效能更高,因為一軸到底,能夠迅捷發出鞭杆勁.傳統意義上的三體式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練而用,落實到平地上動手則意義不大。打人如走路,其實并沒有個有形有相的在那裡。所謂出手不帶形,帶形不為能。動手還要先擺個架勢,自己心裡頭已經滞了。不是有人說練傳統武術的沒距離感嗎,其實就是在這裡沒搞明白。功是在練裡頭得,但到了實際應用要改路子。

打拳時,胳臂是胳臂,腿是腿,都分家了是不對的。外三合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一動俱動還很膚淺,隻是初步的基礎功夫。

要做到身子裡頭是主宰,練一個階段,可以把手背起來,用身子把五行拳的意走出來,感覺和用手時絕無兩樣,便是裡頭有了東西。再放開手時,便大不同了。

拳打十字,是指胯與大龍、肩與大龍的關系,也即擰緊和折疊。這是非常關鍵的竅要。但是在練拳中,要化了這十字的概念,如果時時想着,便拙了,沒了神妙的靈動和速度。肩膀很強壯,但要把它練沒了,猶如時時挂在脊椎骨上。不僅如此,全身的筋骨都是挂在脊椎骨上,便是如發條的擰緊放松。靈,為意。

内家拳,有外無内就不全面。形意拳,有形無意也不全面。這兩方面,要找明白人得真傳授。第一,自己琢磨不來。第二,練錯了後果嚴重。得了内與意,便知道天地如此廣闊,古德創拳之偉大了。練得了内和意的,便是隐于民間的達人,絕不輕易授之以人,此即古德雲不得其人不傳,豈是些許阿堵物可動其心志的?(本文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