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醫的五藏六腑,為何是五藏?《黃帝内經》中的九州、天樞是怎麼來的?......讓作者古今獨步為你揭開《山海經》一角,尋找中醫之源。
良醫之路
《山海經》是一部奇書,涵蓋了上古地理、天文、動植物、醫藥、礦藏、曆史、神話、氣象、宗教等諸多内容。無論從哪個角度研究它,都會獲得驚喜。
夏代距今多少年?
關于其成書年代,文字記載中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學者劉歆的觀點,他認定該書的撰著時間為上古的虞夏之際。雖然其最初的成書确實源自上古的口耳相傳而成。即《山海經》雖最終成書于戰國中期,但它在夏代(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之間,距今約四、五千年前)就已經基本成型,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殷之前的上古見聞。
由此可知,《山海經》的初始成書遠早于《黃帝内經》。
本文希望透過《山海經》所記載之洋洋大觀,尋其端倪,探究中醫理論之源頭。
一、《五臧山經》為何隻劃分五臧?
五臧或《五臧山經》的字樣并未出現在《山海經》的目錄中,而是在其卷五.中山經的描述中。如不通讀全文,很難注意到這個說法。
《山海經》對蓬萊山、琅琊台、會嵇山等的方位描述十分準确,與今天它的實際位置相差無幾。
《山海經》中的山經所描述的地理範圍至今仍是懸案。有學者認為超越了現今國界,到達了朝鮮、日本、前蘇聯、阿富汗等鄰國,法國學者維甯則更進一步認為到達了北美洲、中美洲……。
如此大的地理範圍,古人如何描述呢?《山海經》中關于山系的描述,是按照東、南、西、北、中的方位來描述的,統稱為《五臧山經》,即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在中山經的末尾,經雲:“右《五臧山經》五篇,大凡一萬五千五百三字。”
為何如此劃分?
《山海經.中山經》記載“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裡,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馀小山甚衆,不足記雲。……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谷也……”
大禹的足迹
翻譯:大禹說,天下的名山他自己經曆了五千三百七十座,長度是六萬四千五十六裡,這些山分布在大地東西南北中各個方向,之所以把以上的山脈記在《五臧山經》中,是因為除此之外的小山數不勝數,不能夠一一列舉記述。……這些大山是劃分疆土、種植莊稼的标準……。“
如此看來,大禹是分别選取了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中有代表性的山脈,著錄為《五臧山經》的。
神奇的視角
這種以宏觀而又精煉的角度看待天地、山川的思想,正是中醫思想的萌芽。在其後的如同中醫之聖經的《黃帝内經》中,古人看待人體,如同看待天地、山川一樣,也用了五藏的思想。
二、《黃帝内經》中的五藏是什麼?
1、五藏之象,可以類推
《黃帝内經》所說的五藏(髒),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猶如《山海經》中選取的有代表性的五臧山脈。
《黃帝内經.五藏生成篇》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五髒之象,可以類推”
五藏其氣象地、象山
“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即人之五藏“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其氣象地(象山),藏而不瀉。
故,古人按照功能的劃分、取象比類,“五髒之象,可以類推”,将人體的藏器類比為大地上有代表性的名山(如《五臧山經》),故,亦選取五藏。
由此看來,中醫的五臧學說最早可能源于古人對地理(山川)的觀察、總結、提煉而來。
學中醫,總有人會問,為何是五藏?六藏、七藏不行嗎?從以上分析可看出,這麼劃分隻是古人看待自然的一種方式。人也是自然的一種。有的情況下,六藏也是可以的,在三陰三陽的劃分中,五藏的基礎上加上了心包。
2、中醫的藏象學說
臧、藏、髒三字相通
《說文解字》釋“臧”:善良。《釋诂》:凡物善良必隐于内也。
《說文解字》釋“藏”:匿也。《漢書》通用臧字。故,臧通藏。
明代《正字通》釋義之一:髒,五髒也。髒的本字是藏,髒是藏的後起分别字。如髒躁症(中醫病名);髒象指人體髒腑正常機能即發生病态變化時反應于外的征象。
故,臧、藏、髒三字相通。不明此,難以明中醫的藏象學說。很明顯《黃帝内經》中藏與髒是通用的。
數千年以來,中醫的藏象學說都是以五藏(髒)為中心的。五藏,藏而不瀉,藏的是什麼?
五藏,藏的是什麼?
首先,《黃帝内經》中所說的五藏,如同《山海經》中的五臧山選取東南西北中的方位一樣,也是按照東南西北中描述其五藏所藏的: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于心……;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黃帝内經.金匮真言論篇》
五藏除了藏精,還藏有什麼?《黃帝内經.宣明五氣篇》雲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髒所藏。”
《靈樞·本髒》說:“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
形神合一
從以上所描述的五藏所藏,可看出五藏既藏神、也藏精(形)。而形神合一,人才能生。故中醫的藏象學說要以五藏(髒)為中心。如同《山海經》形容天下廣袤的大地山川,要以五臧山為剛、為中心一樣。
三、《山海經》中的九州
《山海經. 海内經》曰:“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鲧。帝俊生禺号……。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洪水滔天,鲧竊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鲧于羽郊。鲧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九州衍生之意
上文中的九州代指所管轄的國土。因為九是古代最大的數字,再多的州也可以九概而論之。故國土劃分為九州,而後來的《黃帝内經》中也用到了九州,用以代指人體。
如《黃帝内經.生氣通天論篇》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内,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從以上五藏、九州的探讨可看出,古人看待自然與看待人體的方式是一緻的。
四、最早的陰陽描述
陰陽概念的出現和表述最早有文字記載可見于《山海經·北山經》:'虢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陽,指山的南面;陰,指山的北面。
中醫陰陽理論最早來源于古人對自然的觀察,以及對于道的探尋。如《周易·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後發展于《黃帝内經》。《黃帝内經》用陰陽學說闡釋醫學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使陰陽學說與醫學相結合,進而形成了具有中醫特色的陰陽學說。
五、三仞三沮與三陰三陽
《山海經.大荒北經》曰:“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衆帝之台。”大意為:大禹填塞了那些土地,屢次填塞又屢次垮塌,于是隻好把它挖成大池子,諸帝用挖出的土造了幾座高台,這些高台位于昆侖山的北面。這裡的三仞三沮,三是約數,代表次數衆多。
由此可知,為何古人論陰陽,到三陰三陽就到頭了。因為這裡的三,不是簡單的一二三的三,雖然也包括三,但更重要的表達也有“多”的意思。
六、天樞的由來
《山海經.大荒西經》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姬天門,日月所入。”
翻譯: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日月山,是天的樞紐,這座山的主峰叫吳姬天門山,是太陽和月亮落下的地方。
日月之樞
為何稱為天的樞紐?因為日月由此出入(以後的陰陽學說視日月為最大的陰陽)。而《黃帝内經》中也有天樞,如下文:
《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至真要大論》”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黃帝内經》的以上兩段分别論述了天地之天樞,以及人體之天樞。由此可見,将人體比拟為天地,正是中醫非常重要的思想。而此思想與上古時期的《山海經》竟然一脈相承。
七、黃帝擁有崇高的地位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了黃帝戰勝蚩尤的涿鹿之戰。
《山海經.大荒西經》曰“有軒轅之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之台”,此句意即:有座軒轅台,射箭的人不敢向西射,因為敬畏黃帝的威靈“。說明上古時期黃帝擁有崇高的地位。
中醫之聖經
日後的《黃帝内經》亦是托黃帝之名,集結天下中醫理論之精華而成冊,并成為中醫之經典。正如本文所揭示的,《山海經》與《黃帝内經》在看待自然與人體方面,其實是一以貫之的。
結 語
《山海經》博大精深,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如滄海一粟。通過上文中對比“五臧”“天樞”“九州”等在《山海經》與《黃帝内經》所共有詞彙的意義,不難洞曉古聖先賢睿智的思維、高明的眼界、以及對道的深刻認識。
明了古人看待自然、看待人體的方式,才能一睹中醫之本來面目。
然,明道,方是學中醫之至高境界。
正如《山海經》所雲: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
(原創作者古今獨步:張芳芬。西學中,主治醫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