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象法天地造物思想探析

2024-06-0830

文 ◎ 肖清风胡挽澜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 武汉 )

本文收录于《美术文献》2021年08期(总第178期)

[摘要]象法天地的思想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古代诸多造物思想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设计造物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引入象法天地的观点,探讨象法天地思想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脉络,然后分别从法天地之数、法天地之形、法天地之色彩、法天地之意蕴四个方面分析象法天地这一造物思想。

[关键词]象法天地天地之数天圆地方

天玄地黄 天地圆融

中图分类号:J0-02;J50-02文献识别码:A

象法天地是我国古代诸多设计思想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种。从大量古代的器物形式、器物用料数量、器物空间、器物色彩、器物内涵中都能看到象法天地思想的痕迹,古代的造物实践又反映着象法天地这一主题。

一、象法天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象法天地思想是我国古代先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天地形态与运行模式的朴素宇宙观与时空观,对艺术生产与生活实践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盖天说为理论核心的宇宙观之缘起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点从内圆外方的良渚文化玉琮、红山文化中遗存的方形与圆形建筑结构的祭坛遗址等一系列考古遗迹中可以窥见一二。先秦时期,《易经·系辞上》记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包含了以老子与庄子的道家哲学为核心的天地形成与变化思想。《尚书》中有帝尧命令四位掌事在地之四方主持人的祭祀与生产活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地之四方的观念。然而,“天圆地方”这四个字的明确提出应是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以及《周髀算经》等书中均有相关表述。《周髀算经》记载:“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淮南子》:“夫圆者,天也;方者,地也。”这是最早提出“天圆地方”这一概念的具体文字表述。

天地的数理观是象法天地各类思想观念的基础。天地之数有星辰、四时、节气、时辰等数字,这些数字被古人赋予了不同的美好寓意,被广泛运用于各类造物实践中。天圆地方的形式观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所体现,从各类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等文物中不难看出天地方圆的运用。《文心雕龙·原道》中这样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这里阐述了以天玄地黄为代表的天地与色彩观念。天玄地黄色彩观的最初体现应是西周时期的服装,那时帝王的冕服讲究上衣纁色,下裳黄色,自此以后,皇帝朝服基本以玄色和黄色为贵。天地意蕴的内涵观主要表现为古代能工巧匠在造物设计中对天地圆融关系问题的探索与运用。

由此可见,象法天地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总结来说,有包括天数、星宿、方位在内的数字观,有盖天说宇宙观指导下的天圆地方的形式观,有以天地玄黄为核心的色彩观以及以天地和谐圆融为内涵的意蕴观这几个方面。

二、法天地之数

我国古代先民采用农历计日,形成了各种与天地有关的数字。本文中的天地之数是指天地运动节律之数、天上星宿之数以及大地方位之数这三类,这些天地之数影响了我国古代造物设计的方方面面。

(一)法天地时间之数

天地之数的第一类数是天地时间之数,这些数字主要包括:一年有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天,一季有三月,一月有三十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从内涵上来看,四时的变化更迭其实是世间万物一岁一枯荣的律动,是对生命的孕育、生长、壮大与式微的生长过程的反映。

《吴越春秋·阖闾城内传第四》中有言:“伍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这段文字记载了当时伍子胥为了建造吴越新的都城──阖闾城而差人相山理水、象法天地的场景。阖闾都城的城门分为陆地八个门以及水路八个门。陆地八个门象征天地时间之数中的八个节气;水路八个门象征大地的八个方位。我们可以看出,阖闾城城门的设计就运用到了天地四时的节气和大地方位。八个陆路城门按天地时间之数分为八节气,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寓意以八个城门迎接一年四时中典型的八个不同的节气,以求阖闾城城内风调雨顺,陆路交通顺畅。伍子胥以城门之数象征天地时间之数以及大地方位之数,以天人合一与天地协同的观念祈求阖闾城中子民生活美好。

除此之外,很多器物或者建筑中也有大量的细节体现了天地时间之数。例如,《周礼·夏官·牟师》中记载:“弁师掌王之五冕 , 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帝王冕冠玉藻有十二毓,每毓又贯十二块珠玉,每玉间隔一寸,共十二寸,象征天数十二,藻线用五彩制成,象征五色、五方和五行。古代造物中运用天地运动节律之数并非偶然或纯粹的形式运用,而是包含了对应的象征意味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与生活的朴素追求,表现了对天地万物演变纵向时间上的顺从或臣服。

(二)法星宿之数

法天地之数的第二类数是天上的星宿之数,如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等各类星辰等。从表面上看,这些数字只是一些表号性的数字符号,实际上,这些星宿背后都包含了各种内涵,有的还以星宿内涵比喻人。

讲到星宿之数,最为典型的案例应是古琴以及《考工记》中记载的车轮制作。古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琴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上山下泽,龙凤呈祥,象征天地万象。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具体包括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这七星都有一些美好的寓意,例如,摇光星代表美丽、善良,玉衡星代表吉祥、美好,当然也有代表灾难的星宿。古人抚琴时,一方面可以获得音乐的听觉享受,一方面能从天地之数中体悟生命律动的节奏以及对君子人格的感受。

《考工记·輈人》中有关于制造车轮的记载:“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古代车马车盖的二十八根弓骨象征二十八星宿,还有以各种星宿形式装饰的车旗。

(三)法方位之数

法天地之数中的第三类数是大地的方位数,主要体现为“四”与“八”此二者。四方的概念早在原始时期业已形成,这从帝尧命令四位掌事在地之四方主持人们的祭祀与生产活动的例子中即可看出。汉代过后,随着八卦学问的兴起,四方位又演变为八方位。

《论衡·谈天篇》中记载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女娲用四根大柱立于方形大地上,形成了大地的方形。这是一则传说故事,但从时间上看,这种四方位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形成。在我国的造物设计中,有很多器物都以四方的形式呈现。在我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中,立柱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古代建筑大部分的房屋立柱都采用的是圆形,但柱础的设计则不囿于圆形,许多建筑的柱础设计成方形,这一方面体现了天圆地方形式感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了四方概念的运用。除此之外,四方位元素在我国古代凉亭、住宅、宫殿等建筑的地基中也广泛出现。建筑的底面都是从地上开始建造的,所以建筑地基大多是方形的设计,这在形式上符合地之方形,在数量上符合四方之位数,显然是对大地四方的模拟。

大地的方位一开始只有四个方位,八方位是后来由易学八卦推衍而形成的。八卦具体包括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个卦象,古人用此推衍天地万物。八卦又分别对应了八个方位,即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例如,阖闾城就用水路八门对应八卦的方位。

我国古代造物实践中的很多器物都运用了八方位或者八卦的元素,如唐代山海神人纹八角镜(图 1)、元青花筒形八卦纹香炉、清乾隆粉彩描金八卦纹八角洗等。以唐代山海神人纹八角铜镜为例,这面铜镜以俯瞰角度的山川作为镜钮之形,画面有山川、海水以及龙鱼、鳖等珍禽异兽,内容以浅浮雕的雕刻手法呈现。铜镜的造型使用八角形这一形式不是毫无根源的。八卦八方位含义的诞生与周易、道家、阴阳学说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传伏羲氏总结各类事物的特点,以八卦的形式进行抽象与归纳,向人们展现事物运行与发展状况,八卦自此诞生,后来融入了阴阳五行以及道家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对应的八个方位学说。铜镜造型中的八角应源于八卦以及大地八方位学说。这些造物实践足以显示古人对“八”这个数字的钟爱:一方面形成了以八边形为核心的形式美感法则,另一方面蕴含着以“八方位之数”为核心的数字观。

三、法天地之形

象法天地的第二点在于法天地之形,也就是造物中蕴含了天地的形式于其中,即以天圆地方为核心的形式观。我国古代的设计实践有很大一部分都隐喻了天地形态于其中。

(一)法天之象

圆形在人们心中具有完满、周全、和谐、循环往复、圆融、统一的形式美感和象征意味,在盖天说──天圆地方宇宙观影响下,造物设计对圆这一形式法则的运用是其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为大众接受的一大实证。

玉璧是法天之圆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玉器,在漫长的玉器使用过程中,玉被人们主观地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和明确的规定。《周礼·春官》上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也就是说,玉是用来祭天礼地的祭祀礼器。一般来说,玉璧都有一定的厚度与体量,它是一种中央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玉璧看起来是一种短、平、扁的中空圆柱体玉器,且通体圆润而无方形元素,被视为天圆之形,故对应天。很显然,玉璧的这种形式法则借鉴的就是象法天地中的天之圆。同圆形的形式法则一般,玉璧也能给人完满、和合、圆润之美。又因其体量大,质量高,所以贵重,能够担得起祭天礼器的使命,故古代以玉璧祭天,以玉琮礼地。

除了玉璧,天坛这一建筑也是很典型的实例。天坛主要有两坛,一曰圜丘、一曰祈谷。祈谷坛用于春季皇家祈祷五谷丰登、连年丰收,圜丘坛用于冬季皇族祈祷祭天大典。天坛内部建筑的主体形状就以圆形为主,为了对应祭天功能,天坛被设计为象天之圆,其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

(二)法地之象

方形是稳定、踏实、安定的象征。与天坛相对应,地坛最突出的特征是不断地重复使用象征大地的正方形母题。这种方形也具有强烈的形式意味,给人以安定、协调、四平、稳定感。这些形式的背后意义则正好跟大地给人类以安定的生活相对应。

客家民族建筑中的方楼是最为普遍的楼房建筑形式,其是先筑一道正方形的高大房屋围墙,再沿着围墙建造房屋,然后依次扩建。永定客家楼现存最高的土楼是遗经楼(图 2),主楼建筑左右两边分别垂直地与楼房相连,围成一个巨大的方形,形成一个“口”字,而在方楼的正中间又有一个小方楼的家族祠堂,形成一个“回”字状造型。整个方楼建筑布局十分规整,规划建设井然有序,主体形式是典型的方形设计,取象于地之方形。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到了清朝不衰反盛,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有重大影响。这种方圆意识或者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或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会不断体现在人们的设计与造物实践中。方形的楼房建筑形式之下实际包含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希望家族有秩序且和睦相处、和乐一气的美好内涵。

我国古代棋盘的设计是造物形式法地之方形的另一经典例子。象棋开始时就是对军队战争的比拟,人们将军队行军打仗的博弈放在棋盘上进行,棋子就如同将领、士兵与战马,棋盘则形如大地,棋盘方形就是对大地的象征与比拟,棋子如军队各单位,棋盘即取法大地,是法地之象的又一有力佐证。

(三)法天地结合之象

在象法天地造物观念指导下的设计实践中,象天或象地实际只占了一小部分,我国古代大部分造物的形式都是法天地结合之象,器物有玉琮、造车、铜镜、铜钱等,建筑有商丘古城遗址、汉代明堂辟雍建筑、园林中的凉亭、楼阁檐顶、天坛、地坛、日晷、藻井、柱础等。

玉琮是法天圆地方合一的典型器物。玉琮的基本形式是内圆外方的,据《周礼》记载:“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从这段文字汇总我们能够看出,玉琮外立面看起来像八方形,对应大地的方形,内部是中空的,以象征天穹,比喻大地的宽广无边、包容的特征。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出土实物,我们均能透过玉琮象地之方的形式中看到玉琮对先人的重大意义。玉琮是祭地的礼器,这种外方内孔的形式也是玉琮最重要的特征,侧面表达出原始先民希望沟通天地的美好愿望。在原始社会时期,良渚文化的先民就制造了大量的玉琮,并将其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玉琮内部圆柱的部分比喻通天之柱,或者神话传说中的沟通天人的建木神树,良渚人将广袤的天地空间蕴含在小巧的器物之中,渴望了解天地、完满圆融。良渚文化中的玉琮体现的天地关系的核心是天地和谐统一,当时的人借助玉琮沟通天地,实现人与神的对话。

建筑上也有不少法天地结合之象的形式,例如,《周礼·冬官》记载:“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世室、重屋、明堂都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与宗教礼法的建筑,基本做法是用土筑高台,在高台上建造房屋,房屋平面呈井字状。汉代的明堂就是如此,主要功能是宣布王命和举行祭祀。但汉代明堂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一种重要的环形设计──辟雍。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形,就像一块无瑕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于是形成内部井字方形的高台祭祀建筑,外围湖水环绕一周的汉代明堂辟雍建筑的基本形式,即运用了方与圆的元素,隐喻天圆地方于其中。

四、法天地之色彩

在象法天地的色彩观中,天地色彩是以天玄地黄为核心内容的相关色彩美学的运用。我国古代色彩学中有不少关于天地色彩的观点与命题。许慎《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就是说黄色是大地的色彩象征。而天玄地黄这个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曰,夫玄黄者,是为天玄而地黄。”

天地色彩、天玄地黄的色彩观在我国古代造物设计实践中体现最多的是古代的服装设计。《帝王世纪》中记载:“黄帝始去皮衣,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也就是说,早在石器时代,衣裳的制作就被赋予了天地的含义。《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于南方,火赤色,赤与黄,即是纁色,故以纁为名也。”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在诸多色彩中,玄色是最尊贵的色彩,代表天的颜色,为正色;纁色是大地色,是赤黄色,为间色。在诸多服装中,又以西周时期的冕服是最为符合玄黄之色的。具体来说,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是天子举行重大仪式时穿戴的礼服。冕服的基本制度都是玄衣纁裳制,玄色是黑中带红的颜色,纁色是黄色兼红的颜色,玄衣纁裳源自“天玄地黄之,玄衣黄裳”,以表示天地之色。

除了冕服色彩制度之外,天玄与地黄二色在古代社会本身就是很尊贵的颜色。玄色是黑红色,需要用染料染很多遍才能成色,工艺步骤程序烦琐,故造价高,平民百姓无法消费,这种玄色或者深黑色、深红色只能为王公贵族所穿着;反之,平民百姓大多穿着简单的白色或浅色。

五、法天地之意蕴

象法天地的基础是天地之数,形式上是天圆地方,色彩上是天玄地黄,而象法天地另一层含义就在于天地之意蕴。天地意蕴这一层关系并不似天地之数、天圆地方的形式观以及天玄地黄的色彩观那样直观明了,其更多体现在造物背后给人的思考上。

在天地的和谐意蕴之中,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器物背后的文化或者美学内涵。茶艺是我国古代七艺之一,盖碗作为泡茶和饮茶的重要器具,设计制作就蕴含了天地和谐统一的美学意蕴。盖碗的前身是盏托,通常用来饮茶,后来盏托的形制不断发展而有了盖碗,功能也从单一的饮茶器发展为饮茶和泡茶一起的茶器。三才盖碗有碗身、碗盖和碗托,其中,碗盖象征天,碗托象征地,碗身象征人,意味天、地、人三才既具,和谐统一,圆满冲和。碗的造型大致是象天之形,以圆润为主,形式上是象天。盖碗身腹部中空,用以放置茶叶冲茶饮,腹深而圆满。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盖碗亦是如此。盖碗中空有泡茶之用,象征天地之间的空间形态,茶叶、水皆是自然之物,茶叶更是凝天地精气而生长。盖碗的设计无疑是天地和谐的象征,在饮茶之中体会天地和谐的圆融之美。中国古人推崇圆满和圆融的境界,这实际上是和谐的一种表现。

明代家具的设计观也体现出天地(人)和谐统一、圆融的意境追求,尤其是明式圈椅这类器物。从造型上说,圈椅椅凳座板采用方形,扶手背靠处采用包围式的圆弧造型,椅腿外圆内方这些细节均符合天圆地方之形;从材料上说,圈椅采用的是自然生长的天然硬木材质,以木材纹理“天然去雕饰”,树木扎根于大地,以阳光雨露为滋养而茁壮,亦属于承天地而成的材料。

六、结语

象法天地的设计思想对造物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天地运行的节律之数、天地之形、天地之色彩、天地和谐圆融这几个角度对象法天地的造物思想进行分析,其中,天地运行的节律之数是整个思想的基础,天地之形对造物之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天地色彩在服装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天地圆融和谐是造物的最终追求。

图片

图1 山海神人纹八角镜

图片

图2 遗经楼俯瞰图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2020 年资助重点项目“婺源甲路油纸伞研究”(项目编号:FY—202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丽. 浅谈“天地方圆”的造型装饰融合与文化价值[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2):91.

[2]王丽娜.形制与思维──商周造物艺术的“方圆”意识与形制探寻[J].创意与设计,2014(1):79-85.

[3] 张潮.“天圆地方”综论[J]. 上海文博论丛,2011(3):35-41.

来稿文章应不涉及保密内容,作品署名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投稿时说明,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