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义》

2024-05-2215

易注疏。南宋朱熹撰。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义》四卷。本书卷首有刘世谠所辑卦歌、易图、卦变图。易图为《河图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等,并解释说:“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最宜深玩,可见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然读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也。”卷末为易赞、筮仪。《易》本是古人对自然、社会运动、变化的研究,古代既有伏羲(远古)、文王(周)、孔子(春秋)之《易》,后代则有汉、魏晋、唐、宋之《易》。宋代影响最大、取得统治者支持的易说则是程朱之易。程传经文从王弼本,以传附经;本书从吕祖谦考订古本,分为经二篇,传十篇。音训亦取吕祖谦所撰。薛瑄《读书录》指出:“朱子《本义》,依古易次序,自为一书,不与程传杂,最可见象占卜筮教人之本意。后儒摘以附程传之次,失朱子之意。”可见就是程、朱之易说也不完全相同,而以朱之易说更能体现程朱派易说的最新最高水平,其思想是融汇儒道两家易说而自成一家之言。自宋至清,易宗程朱,先是以朱附于程,“后来士子厌程传繁多,弃去不读,专用《本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见此书在宋以后,逐渐取得了解释《周易》思想的权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