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說匈奴之80:魏晉時期之匈奴匈奴内遷

匈奴内遷

說匈奴之80:魏晉時期之匈奴匈奴内遷

中原大地上的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最後形成魏蜀吳三個封建割據集團,即所謂三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受漢禅,稱魏文帝,劉備、孫權也相繼稱帝。

這一時期,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湧入内陸,而匈奴是遷入最早、人數最多的民族。

在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影響下,匈奴部族出現了重大變化。除南單于在平陽的部族外,還分化出屠各胡、盧水胡、鐵弗匈奴等幾個部族。屠各胡與南匈奴居于今甘肅、山西、陝西和内蒙古一帶,盧水胡居于今甘肅河西走廊與青海省之間,而鐵弗匈奴乃是鮮卑人與匈奴人融合後産生的一個新部族,居于内蒙古河套一帶。

匈奴人進入内陸,作為一支軍事力量,即參入了軍閥混戰,燒殺搶掠,其勢力得到迅速發展。

而南匈奴被曹操分為五部後,左部是其中最強大的一部,其統帥是于扶羅單于的兒子左賢王劉豹。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是漢朝的外甥,因此改姓劉。

嘉平三年(251年),城陽(今山東莒縣)太守鄧艾鑒于匈奴勢力漸強,朝廷對他們已失去控制,于是上書魏文帝,建議再分其國。他認為,因為單于被留在京城,已失去對部族的控制,并且單于再也沒有像從前那麼尊貴,而各部族的威望卻日益增加。這種情形不得不引起注意。

鄧艾建議,趁劉豹的左部有一部分反叛,可以此将他們分割為兩部,以削減他們的勢力。而于扶羅的兒子去卑,漢末曾經起兵勤王,建立功勳。而他的兒子們卻不很争氣。朝廷應該給他的兒子一個封号,讓他屯居在雁門。所謂“離國弱寇,追錄舊勳”,這才是“禦邊長計也。”當時司馬師為大将軍,掌握朝政,認為鄧艾的建議很有道理,全部采納了。

鹹熙二年(265年),禅讓的一幕再次重演,司馬炎廢魏帝建立了晉朝,稱為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統一了中國。

這個時期塞外匈奴等部族湧入内陸形成高潮。據《晉書四夷》不完全記載:

晉武帝即位後,塞外匈奴暴雨成災,塞泥,黑難等二萬餘落内附,散居在平陽、西河、太原等六郡;

太康五年(284年),匈奴胡太阿厚率部落二萬九千三百人内附,居西河;

太康六年(285年),參離四千餘落内附;

太康七年(286年),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匈奴十九種之一)等各率種落共十萬餘人内附,居雍州;

太康八年(287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率種落一萬一千五百人内附;

太康十年(289年),奚柯男女十萬人内附。

對于以上匈奴各部落的内遷,漢武帝一并安撫招納。《晉書·北狄匈奴傳》載:“北狄以部落為類,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種、鮮支種、寇頭種、烏譚種、赤勒種、捍蛭種、黑狼種、赤沙種、郁鞞種、萎莎種、秃童種、勃蔑種、羌渠種、賀賴種、鐘跂種、大樓種、雍屈種、真樹種、力羯種,凡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 這些匈奴部族的内遷,大大增強了内陸匈奴的勢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