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數策略(三)
——面積問題與面積法
今天隻談與反比例函數“自帶”的“面積模型”和與反比例函數相關的“面積法”。
一、反比例函數中的“面積模型”
反比例函數是“自帶”“面積模型”的!
常言:“龍生龍,鳳生鳳”,發比例函數一旦誕生,就“自帶”貴族氣質——“自帶”“面積模型”。反比例函數就是這麼“任性”!
(一)反比例函數圖像上的坐标矩形與坐标三角形的面積(以下部分内容選自《沙場秋點兵》)
1、如圖1,若反比例函數解析式為y=x/k,則;S矩形OBAC=|k|;
2、如圖2,若反比例函數解析式為y=x/k,則;S△OAB=1/2·|k|。
關于這兩個結論的證明,自然不用贅述,關于這兩個結論的靈活應用,則更是儀态萬千,手頭有《沙場秋點兵》的話,上面有許多練習,自己練練。也可從本公衆号找到去年推送的文章——反比例函數中的面積問題》自己打印練習......
(二)反比例函數中的三角形與等積梯形
1、如圖3,若反比例函數解析式為y=k/x,則;S△OAB=S梯形BCDA;
2、如圖4,若反比例函數解析式為y=k/x,則(1)S△OAB=S梯形CDEA;(2)
CD2=EB·EA;
這兩個結論,其實是前面結論的更進一步,但是,已經有些同學不太好理解了。其證明如下:
1、如圖3,易知S△BOC=S△AOD=1/2·|k|,∴S△AOM=S梯形ADCM,∴S△BOM+S△ABM=S梯形ADCM+S△ABM,即S△AOB=S梯形BCDA;
2、如圖4,易知S△COD=S△BOE=1/2·|k|,∴S△COM=S梯形BEDM,則(1)S△COM+S△梯形ABMC=S梯形BEDM+S梯形ABMC,即S△AOB=S梯形BEDM;(2)易知CD·OD=BE·OE,∴BE:CD=OD:OE=CD:AE,即CD2=EB·EA。
(三)過雙曲線上兩點的矩形或直角三角形
如圖5:
1、S△OAP=S△OPB=1/2(S矩形OCPD-|k|);
2、(1)PB:BD=PA:AC;(2)AB∥CD;
這兩個結論的證明不算太難:
1、∵矩形PCOD,∴△PCO≌△PDO,則S△PCO=S△PDO,由(一)知,S△ACO=S△BDO=1/2·|k|,∴S△OAP=S△OPB=1/2(S矩形OCPD-|k|);
2、∵S△ACO=S△BDO,S△OAP=S△OBP,∴PB·OD=PA·OC,BD·OD=AC·OC;∴PB:PA=AC:BD=OC:AD,則PB:BD=PA:AC,∴AB∥CD;
二、“面積法”在建立反比例函數線段模型中的作用
“面積法”是一個古老而又新興的話題,從古老的“勾股定理”的證明,到現在的計算機證明,“面積法”有時候起着化腐朽為神奇的絕妙作用。有些題目,用常規解法比較麻煩,而用“面積法”則簡潔明了。簡單的來說:運用面積公式、面積之間的和差關系、積的不變性等來解決問題的方法統稱為面積法(若有時間,再單獨探讨)。在解決反比例函數的相關問題時,靈活運用“面積法”,也能得出一些常見的線段基本模型。
(一)同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數圖像上兩點連線的平行線
1、如圖6,過反比例函數y=k/x上兩點A、B,分别作坐标軸的垂線,垂足為C、D,則AB∥CD;
2、如圖7,過反比例函數y=k/x圖像上的點A、B分别向兩條坐标軸作垂線,垂足分别為E、F、C、D,則AB∥CD∥EF;
對于1中的結論,可以仿照圖5中2的證法。也可以在圖7中,一次性予以證明。我們從證明中可以體會到“面積法”的神奇作用。
如圖8,連接AF、BE、AC、BD,則S△ADC=S△BCD=1/2·|k|,∴AD·CM=BC·DM,即AD:DM=BC:CM,則AB∥CD;且易知∴S△BEF=S△AEF=1/2·|k|,根據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則△BEF和△AEFEF邊上的高相等,則AB∥EF。∴AB∥CD∥EF。
根據這裡兩個結論,我們進而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
(二)一次函數被反比例函數所截得到的等線段
1、如圖9,若一次函數y=k1x+b與反比例函數y=k2/x交于點A、B,與坐标軸交于點C、D,則AC=BD;
2、如圖10,若一次函數y=k1x+b與反比例函數y=k2/x交于點A、B,與坐标軸交于C、D,則AC=BD;
如圖11、圖12,分别過點A、B作AM⊥y軸于點M,BN⊥x軸于點N,連接MN。運用面積法,仿照(一)中的證明方法,易證明MN∥AB,則易證明四邊形BDMN和四邊形ACNM是平行四邊形,∴在圖11中,AC=MN=BD。在圖12中,AM=NC,DM=BN,則易證△ADM≌△CBN,則AD=BC。
三、“反比例函數的面積模型”和“面積法”在解決反比例函數問題中的作用
例1、如圖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線AB與x軸、y軸分别交于點A,B,與反比例函數y=k/x(k為常數,且k>0)在第一象限的圖象交于點E,F.過點E作EM⊥y軸于M,過點F作FN⊥x軸于N,直線EM與FN交于點C.若BE:BF=1:m(m為大于1的常數).記△CEF的面積為S1,△OEF的面積為S2,則S1:S2=.(用含m的代數式表示)——選自《沙場秋點兵》反比例函數的常見模型
解析:易證明△BME∽△FCE∽△FNA,且易知BE=AF,則BE:EF=ME:MC=AF:EF=NF:FC,∵BE:BF=1:m,則BE:EF=1:(m-1);∴ME:EC=NF:FC=1:(m-1).如圖14,作EH⊥x軸于點H,設NF=1,NC=EH=m,則FC=m-1,設EC=NH=n,易知S△EOF=S梯形EHNF,即S2=1/2·(FN+EH)·HN=1/2·(m+1)·n;,S1=1/2·FC·EC=1/2·(m-1)·n,∴S1:S2=(m-1):(m+1).
例2、如圖15,已知梯形ABCO的底邊AO在x軸上,BC∥AO,AB⊥AO,過點C的雙曲線y=k/x交OB于D,且OD:DB=1:2,若△OBC的面積等于3,則k的值()——選自《沙場秋點兵》反比例函數中的面積問題
A. 2 B.3/4 C.24/4D.無法确定
解析:如圖16,作DF⊥y軸于點F,DE⊥y軸于點E,則易知S△OBC=S梯形DFEB,∵OD:DB=1:2,∴OD:OB=1:3,則S△ODG:S△ODE=1:9,∴S△ODF:S梯形DFEB=1:8,即S△OCE:S△OBC=1:8,∴k/2:3=1:8,解得k=3/4選B。
例3、如圖17,兩個反比例函數y=k1/x和y=k2/x(其中k1>0>k2)在第一象限内的圖象是C1,第二、四象限内的圖象是C2,設點P在C1上,PC⊥x軸于點M,交C2于點C,PA⊥y軸于點N,交C2于點A,AB∥PC,CB∥AP相交于點B,則四邊形ODBE的面積為()——選自《沙場秋點兵》——反比例函數中的面積問題
A.|k1﹣k2| B.K1/|k2| C.|k1·k2|D.k22/k1
解析:設OM=a,PM=NO=b,MC=c,OE=d,∵OM·PM=ab=k1,OM·MC=OE·ON=ac=bd=-k2,∴c=-k2/a,d=-k2/b,∴S矩形ODBE=cd=
k22/ab=k22/k1,選D
三、關于反比例函數面積問題的一個最值問題
關于反比例函數的最後一個問題:
如圖18,點P為反比例函數y=k/x的圖像上一動點,經過點P作x、y軸的垂線PC、PD,當四邊形PDOC為正方形時,周長最小;
這個結論的證明,也很有意思。要用到一個不等式:a+b≥2√a·√b(你會證明嗎?)。
我們知道,反比例函數圖像上任意一點,向坐标軸“做雙垂”構成的坐标矩形的面積為定值|k|。我們不妨設這個坐标矩形的長為a,寬為b,即a·b=|k|.根據a+b≥2√a·√b,即a+b≥2√k|,當且僅當a=b時,取等号,∴當且僅當a=b是,a+b最小,即當矩形為正方形時,周長最小!
反比例函數和“面積”居然有如此多的的淵源啊!如果您對反比例函數的“策略一”和“策略二”還有印象的話,你會發現,“根據反比例函數圖像上任一點的縱橫坐标之積為定值”這一結論,居然如此之重要!既是“數形結合”,又是“構造方程”,還是“面積問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