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穴位位置
标準定位:下關穴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屬胃經。
下關穴的準确位置圖
下關穴位于面部,顴弓下緣中央與下颌切迹之間凹陷中。正坐或側伏,閉口取之。
取穴方法
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勢,下關穴位于頭部側面,耳前一橫指,當顴弓與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張口時隆起,閉口取穴。
下關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狀突之前方,當顴弓與下颌切迹之間的凹陷處,閉口取穴。
正坐或側伏位,閉口,于耳屏前約1橫指處,當顴骨弓下的凹陷處取穴。注意:此處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穴位解剖
下關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咬肌、颞下窩。皮膚由下颌神經的耳颞神經分布。在皮下組織内,有橫行于腺體實質内的血管主要有上颌動靜脈、面橫動靜脈、面神經及其神經叢。針經腮腺後,穿過颞肌腱入颞下窩。該窩内,深居有三叉神經運動纖維形成神經支配的翼内、外肌。圍繞該二肌由面深部的靜脈形成靜脈叢,通過該叢的靜脈或屬支,溝通顱内和面部靜脈的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易采用此穴。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颌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颞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颌神經。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咬肌與颞骨顴突之間→翼外肌。
皮膚→皮下組織→咬肌→翼外肌。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大神經和耳颞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顴支經過,并有下颌神經肌支和颞淺動脈分布;再深層卵圓孔處有下颌神經幹經過。
布有面神經顴支及耳颞神經分支。并有面橫動、靜脈通過,最深層為上颌動、靜脈。
下關穴的作用
下關穴意義:胃經提供頭部的氣血物質在此分清降濁。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滞重的水濕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輕質的陽氣循經上傳頭維穴。
下關穴功效
胃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
下關穴有消腫止痛,聰耳通絡,疏散風邪,通竅利關的作用。
下關穴有疏風活絡、開竅益智之功。主治齒痛,面疼,耳聾,耳鳴,牙關開合不利,口眼斜等證。
足陽明經入上齒中,下關位于上齒部,故下關是治療上牙痛的主穴。
足陽明經脈、經筋布于面部,故下關穴可治面癱、口、面痛。
足陽明經上行耳前,足少陽經入于耳中,出耳前,下關穴鄰近耳部,又是足陽明、足少陽之會穴,故可治耳病。
下關穴位于下颌關節處,乃下颌骨運動之機關,故亦可治口噤、牙關不利之症。
主治病症
下關穴主治牙關緊閉,牙關開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關節功能紊亂,颞颌關節炎,下颌關節脫位,咬肌痙攣,齒神經痛,齒痛,下颌關節炎,面痛,耳鳴,耳聾,耳痛,牙車脫臼,口噤腫,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膿,面癱,口眼斜,口噤,眩暈,足跟痛等。
下關穴主治牙關緊閉、下颌疼痛、口、面痛、齒痛、耳鳴、耳聾[6]。
下關主要治療面頰、口齒及颞部疾患:如口眼斜、牙車脫臼、口噤腫、耳鳴耳聾、聤耳以及三叉神經痛、颞颌關節炎、咬肌痙攣、齒神經痛等[1]。
下關穴主治牙痛,牙關緊閉,耳鳴,耳聾;以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下颌關節炎,腮腺炎等[2]。
下關穴主治耳聾,耳鳴,聤耳流膿,耳痛,齒痛,面痛,面癱,口噤,牙關開合不利[7]。本穴功同頰車,但治療耳疾及颞颌關節疾病優于頰車穴[7]。
五官科系統疾病:牙痛,颞颌關節功能紊亂,下颌關節脫位,下颌關節炎,咬肌痙攣,耳聾,耳鳴;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其它:眩暈,足跟痛。
穴位配伍
下關穴配聽宮穴、翳風穴、合谷穴,有瀉熱通絡鎮痛的作用,治療颞颌關節炎。
下關穴配合谷穴、太陽穴、睛明穴治療三叉神經痛。
下關穴配頰車穴、合谷穴、外關穴,有通關活絡的作用,治療牙關緊閉。
下關穴配頰車穴、合谷穴,治牙關緊閉。
下關穴配合谷穴、下關穴,治上牙痛和三叉神經痛。
下關穴配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治耳聾。
下關穴配陽溪穴、關沖穴、液門穴、陽谷穴有清熱瀉火通竅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下關穴配翳風穴治耳疾。
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
向下直刺0.3~0.5寸,周圍酸脹或麻電感放散至下颌。
略向下直刺0.5~1寸,周圍有酸脹或觸電感放射至下颌。
向後斜刺1.0~1.5寸,有酸脹感擴散至耳區。
沿下颌骨外向上、下齒平刺1~1.5寸,有酸脹感擴散至上、下齒。
沿下颌骨向上、下齒平刺1.5~2.0寸,酸脹擴散至上下齒以治牙痛。
治療颞颌關節不利用"齊刺"法。
注意:不能深刺,以免刺傷腦膜中動脈,引起出血。
艾灸方法
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或藥物天灸。
下關穴解析
下: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屬陰、屬下的濁重水濕。關:關卡。該穴名意指本穴對胃經上輸頭部的氣血物質中陰濁部分有關卡作用。本穴物質為頰車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上行至本穴後,水濕之氣中的濁重部分冷降歸地,本穴如有對上輸頭部的氣血精微嚴格把關的作用,以此得名。
附注: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下關穴意義
下關為經穴名(Xiàguān ST7)。出經《黃帝内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下關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下即下方,關指機關(即下颌關節),此穴在下颌關節部之下方,故名下關。主治牙關緊閉,牙關開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關節功能紊亂,颞颌關節炎,下颌關節脫位,咬肌痙攣,齒神經痛,齒痛,下颌關節炎,面痛,耳鳴,耳聾,耳痛,牙車脫臼,口噤腫,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膿,面癱,口眼斜,口噤,眩暈,足跟痛等。
下關的别名:下手、下臂、下砂。
下關穴出處:《黃帝内經靈樞·本輸》: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
特異性:下關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之交會穴。
下關穴名解:下即下方,關指機關(即下颌關節),此穴在下颌關節部之下方,故名下關。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陽明、少陽之會。
《針灸甲乙經》:失欠,下齒齲,下牙痛,腫,下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牙齒齲痛,耳痛。
《備急千金要方》:下關、大迎、翳風主口失欠,下牙齒痛。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療聤耳有膿汁出,偏風,口目,牙車脫臼。
《類經圖翼》:主治偏風,口眼斜,耳鳴耳聾,痛癢出膿,失欠,牙關脫臼。
研究進展颞颌關節炎
據報道,下關配合谷,針後加灸,每次灸30 min,每日1次,有較好療效[7]。
下關配頰車、合谷,針刺加灸治療颞颌關節炎;配合谷治療颞颌關節炎;僅在該穴施灸治療颞颌關節炎;配頰車注射氫化潑尼松龍治療颞颌關節炎。上述多種方法治療颞颌關節炎均取得滿意效果。
三叉神經痛
用地塞米松注射此穴,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用氫化潑尼松加普魯卡因、維生素B12在該穴注射,治療三叉神經痛;針刺該穴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3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用30号2.5寸毫針針刺下關,進針後針尖以80°向後下方,朝對側乳突方向深刺2寸左右,用緊提慢按手法,不撚轉,使針感向下颌方向或四周擴散,留針30~60 min,每10~15 min用提插手法行針一次,出針前再用提插手法行針30s,每日1次,10次為—療程,每療程間隔1周。
鼻炎
注射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治療113例鼻炎,對常年性鼻炎有較好效果。
牙痛
患者側卧位,對下關常規消毒,用1.5~2寸毫針快速刺人表皮,得氣後留針20~30 min,留針期間可提插撚轉。
上一篇
風水精要 砂法三神粹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