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國針灸古今傳承之明鑒——“中醫針灸傳承保護叢書”評介

針灸學誕生、創新、發展、豐富、普及于中國,已有三四千年的曆史,現于全世界推廣應用,成為人類共同的醫學财富。

2006年5月20日,中國國務院公布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針灸即其九個項目之一。2010年11月16日,中國申報的“中國針灸”項目,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審議,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014年,據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調查顯示,全世界已有183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20多個國家有相關立法,59個國家、地區承認針灸的合法地位。

“中醫針灸傳承保護叢書”是一套内容豐富的學術論著。這套叢書全面系統地總結和闡發了中國針灸光輝曆史、古今傳承發展脈絡,為我們學習、研究中醫針灸傳承保護提供了明鑒。

叢書總主編為楊金生,由五部分冊組成,分别為《中醫針灸》《傳承集萃》《文化養生》《經穴内涵》《代表流派》。

由張立劍、楊金生主編的《中醫針灸》分冊,主要論述了中醫針灸的曆史淵源、傳承發展,以及基礎理論、器械、技術、申遺保護等内容;楊金生、王瑩瑩主編的《傳承集萃》分冊,論述了針灸代表性傳承人的學術思想、學術成就、臨床經驗、教書育人與醫德、醫風等,并展示其醫源、醫理、醫術、醫德與醫脈等;王瑩瑩、楊金生主編的《文化養生》分冊,論述了曆史悠久的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文化以及養生保健知識等;陳滢如、程凱、楊金生主編的《經穴内涵》分冊,論述了經絡和穴位的起源、演變、命名以及針灸挂圖、針灸銅人等,并展示了經絡穴位的文化内涵與傳承印迹;夏有兵、楊金生主編的《代表流派》分冊,介紹了世界、國家以及省級非質文化遺産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以及國家級針灸學術流派與指導老師等。

“中醫針灸傳承保護叢書”内容簡明切要,實乃中醫針灸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内容生動、圖文并茂的梳理闡發。其脈絡清晰、簡明深刻、學理傳承,富有啟發性和可讀性,是一部有價值的中醫針灸曆史總結,對中國針灸學之傳承、發展富有參考價值,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

2020年11月,我有幸參加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召開的“慶祝中醫針灸申遺成功十周年座談會”暨“中醫針灸傳承保護叢書”發布會。作為這套叢書的第一批讀者,書中記載的故事和情節引發了我對一些往事的回憶,在此特予以記述,與大家分享:

當讀到《傳承集萃·程莘農》中程莘農的學術思想(“依經據典、發古解難、發微經絡腧穴理論”之“歸納《黃帝内經》針灸處方特點”)時,我一下子回憶起20世紀80年代初自己與程莘農的一次談話,方感大悟。程莘農在那次談話中,突然向我提出:“針灸之起源,可能比中醫藥更早!”對此突然之問,我一時無言以對。現在回憶起來,程莘農極有可能是對我的論文《針灸發展簡史》中關于“針灸已有三四千年以上的發展史”的認識提出了不同看法,但當時見我無言以對,也就作罷。如今讀到《傳承集萃》分冊中關于程莘農學術思想一節,方知程莘農對《素問》《靈樞》關于針灸之論述有過系統的學習、總結、論辯等,對針灸之發展曾做過系統的統計、分析、研究、對比等論證,其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與說服力很高。

1957年初,我曾在南京中醫藥學校實習針灸,一位針灸帶教老師提到自己的同事做過《黃帝内經》之針灸的學術研究。但老師當年的這句話并未引起我的注意,現在回想起來,該老師所指當是程莘農之系統研究。程莘農對我的論文提出的不同看法,是他對《素問》《靈樞》關于針灸與中醫藥之比較研究而發出的。由于我當時寫此文章時所提關于針灸起源之論,并未作過認真的考察,加之時過已久,一時無以應答。程莘農見此情況,也就未作進一步讨論。

基于這些回憶,《傳承集萃》中關于程莘農學術思想之論述,充分肯定了程莘農在20世紀50年代的經絡研究工作。

《中醫針灸》中,記載了魯之俊與朱琏在延安向任作田老中醫學習針灸的情況。我曾向魯之俊和朱琏多次了解相關細節,在此對當年情況給予補充和完善。

當年,毛澤東主席患有肩周炎(即五十肩),經和平醫院院長、外科主任魯之俊常規診療,取效甚微。主席後采納針灸等綜合治療,效果明顯。

1944年,陝甘甯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召開後,陝甘甯邊區政府領導組織參加會議的代表學習、讨論并落實會議要求。魯之俊在讨論時表示:要向中醫學習。後來,魯之俊安排好和平醫院的工作,即赴任作田老中醫處學習針灸,學成後回到和平醫院,開設了針灸門診,并開展了針灸治療之研究工作。魯之俊工作很有成效,影響也逐漸擴大,并于1945年6月20日,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針灸治療的初步研究》一文。

魯之俊的這篇文章發表後影響較大,引起了時任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朱琏的注意。朱琏先到和平醫院的“針灸門診”觀察學習,後亦到任作田老中醫處學習針灸。1954年10月,中醫研究院籌備處成立,朱琏兼任籌備處副主任。1955年12月,中醫研究院宣告成立,其領導的“針灸療法實驗所”更名為“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即現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中醫針灸傳承保護叢書”的出版發行,有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态傳承保護,是獻給人類健康事業的中醫針灸智慧,在此特向大家推薦。(李經緯 中國中醫科學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