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遷西運動

遷西運動是發生于中國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構造運動及構造—熱事件。因河北遷西得名。在冀東,表現為遷西群遭受強烈的變形、以角閃岩相—麻粒岩相為主的變質作用和以鈉質花崗岩為主的岩漿事件。在華北及東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區最具有廣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屬于一次主要的構造運動。鐵架山運動、興和運動與之相當,為迄今中國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構造運動。遷西構造期,簡稱遷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期間的構造期,遷西期是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的第一個構造期,是古陸塊形成和陸殼克拉通化的時期。由于年代過于久遠,目前的研究還極不充分。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阜平運動

阜平運動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皺運動,其時限置于3600-。阜平運動在華北各太古宙變質岩區影響較廣,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層普遍發生變形和産生以角閃岩相為主的區域變質,并伴随大量花崗質岩漿侵位。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五台運動

五台運動(Wutai )由馬杏垣等于1955年創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皺運動。是根據新太古界五台群與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廣義的五台運動應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個褶皺幕。

在華北除太行、呂梁及中條山等地發現不整合界面外,陰山、燕山、遼東、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獲得與之有關的構造—熱事件的同位素年齡數據;在新疆塔裡木庫魯克塔格地區,達格拉格布拉克群與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應與之相當。在揚子古陸西緣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層位取得2451百萬年的锆石U-Pb年齡,可能亦屬五台運動的構造—熱事件之反映。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呂梁運動

呂梁運動在山西呂梁山的表現最典型,故而得名。與此同時,山西五台山地區也有比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學術界稱之為滹沱運動(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呂梁期稱為滹沱期。呂梁運動的其他名稱尚有中條運動(晉南)、興東運動(黑龍江)、鳳陽運動(安徽)和中嶽運動(河南登封)等。呂梁期相當于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鐵紀(2500-)、層侵紀(2300-)和造山紀(2050-)的全部。

呂梁期的年代久遠,目前隻能對這期間的構造運動做粗略的描述。在呂梁期,可以識别出構成後世中國大陸的五個地塊,即原始中朝地塊、揚子地塊、華夏地塊、哈爾濱地塊和準噶爾地塊。其中原始中朝地塊是在呂梁期第一次由塔裡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陸塊拼合而成的,從而形成了統一的結晶基底。

其他地塊在呂梁期也發生了強度不同的構造運動,但都未能形成統一的結晶基底。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晉甯運動

晉甯運動( ,)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創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構造運動。根據雲南省中、東部晉甯、玉溪等地南華系澄江砂岩與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陽群之間的顯著角度不整合确定。這次運動發生于距今8億年左右。使昆陽群劇烈褶皺,而澄江組則為後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華南普遍存在。前澄江運動、皖南運動、休甯運動、雪峰運動等均與之相當。

分散的古陸核已經聯合成為較大陸塊,晉甯運動使其焊接,并進一步擴大固化形成為相對穩定的大型闆塊-揚子闆塊。晉甯期相當于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的時間階段,1800-680Ma。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加裡東運動

加裡東運動是古生代早期地殼運動的總稱。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發生的地殼運動,屬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歐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變形的名詞。以英國蘇格蘭的加裡東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與上覆泥盆系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形成從愛爾蘭、蘇格蘭延伸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加裡東造山帶。

加裡東運動其所形成的褶皺帶稱為加裡東褶皺帶。1888年由休斯(E.Suess)創用,主要指歐洲西北部晚志留紀至泥盆紀形成北東向山地的褶皺運動。這一時期的地殼運動,使延伸于北愛爾蘭、蘇格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東向格蘭扁地槽、西伯利亞的薩彥嶺地槽、中國東南部加裡東地槽、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亞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皺山地。加裡東運動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結束。

加裡東運動在寒武紀時最主要的地殼變動為升降運動。自早寒武世開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達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陸台和印度陸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時,由于有些地方陸地開始上升,故海水面積相對縮小,特别在西伯利亞陸台。寒武紀時,亞洲各大地槽帶都沉積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層。志留紀時,在陸台區和中央哈薩克斯坦等大地槽區,有大規模的海侵。整個寒武紀和志留紀末期以前,亞洲陸台基本上是沉降時代和海水侵入時代,這是加裡東運動的前半期。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關閉,從而使北美闆塊與俄羅斯闆塊碰撞對接,形成“勞俄大陸”。中國西部柴達木闆塊與中朝闆塊拼合,古祁連海褶皺關閉。其他許多古海洋(如古鳥拉爾海洋、古北亞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裡東運動不同程度的影響,導緻各大陸闆塊邊緣的陸殼增生。陸地面積進一步擴大,古老地台更趨向于穩定。

志留紀末泥盆紀初,亞洲在很多地區發生了褶皺運動。在原來的許多大地槽中,發生了大規模的海水後退,形成衆多高山。這一階段是加裡東運動的後半期,亦即造山時期。貝加爾湖沿岸諸山、東薩彥嶺、西薩彥嶺、葉尼塞山脈、庫茲涅茨阿拉套山、阿爾泰山、唐努烏拉山、杭愛山以及我國華南的加裡東褶皺帶,都是這一階段形成的。至此,亞洲原有的地槽縮小了,而陸台卻擴大了。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海西運動

由德國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皺帶,稱海西或華力西褶皺帶。海西運動起初在德國用于不同時期褶皺、斷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後限指晚古生代造山運動。海西運動使西歐的海西地槽、北美東部的阿帕拉契亞地槽、歐亞交界的烏拉爾地槽、中亞哈薩克地槽及中國的天山、祁連山、南秦嶺、大興安嶺等地槽褶皺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時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間的地槽帶變為剝蝕山地。海西運動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結束。

海西構造期,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當加裡東運動因褶皺造山而終結後,即轉入整個地殼比較穩靜的泥盆紀,這時沒有褶皺運動,隻有升降運動。因此在加裡東造山帶上,形成了許多陷落盆地群,如庫茲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在這些盆地裡,後來都沉積有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地層。泥盆紀末期,海侵現象又為陸地上升所代替,但到早石炭世時,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規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世,這一時期為海西運動的前半期。

中石炭世開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間,就開始了海西褶皺運動。這個造山運動在二疊紀結束,從石炭紀末到二疊紀,為海西運動的後半期。海西運動形成的山脈主要有烏拉爾山脈和哈薩克斯坦、蒙古、長白—興安褶皺帶、秦嶺—昆侖褶皺帶、祁連山、天山等。海西褶皺運動,将俄羅斯地塊和西伯利亞地塊連接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亞歐大陸的雛形。至此,亞洲大陸的面積又一次擴展,而地槽卻又一次縮小了。

海西構造期形成的山脈和加裡東構造期形成的山脈都可稱之為舊褶皺山,由于山脈硬化較早,久經侵蝕,地勢已大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爾卑斯期以後所隆起的山塊。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印支運動

印支運動又稱印支構造期,簡稱印支期,是晚二疊紀至三疊紀(257-205Ma)之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印支運動。由印度支那半島(中南半島)得名。該時期形成的褶皺帶稱印支褶皺帶。

法國地質學家(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層時,首次提出印支運動的概念。後經黃汲清的倡導,這一概念在中國也得到廣泛使用。最初,印支運動隻是指中南半島和中國華南地區中三疊統與上三疊統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現的構造運動,但如今已經把從晚二疊世至三疊紀之間的構造運動都統稱為印支運動。

20世紀上半葉中國許多地質學家對這一時期的地殼運動作過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運動”、“艮口運動”、“淮陽運動”等命名。對這期運動,有人認為屬于晚期海西運動,有人認為屬于早期燕山運動。1945年黃汲清将阿爾卑斯運動劃分為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3個旋回。印支運動對中國古地理環境的發展影響很大,它改變了三疊紀中期以前“南海北陸”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肅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皺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帶,仍屬特提斯型海域;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地區大部分已由淺海轉為陸地。從此中國南北陸地連為一體,全國大部分地區處于陸地環境。

印支期對于中國地質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此期間,揚子闆塊、華夏闆塊和屬于親岡瓦納構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闆塊、保山-中緬馬蘇地塊均拼合到歐亞闆塊之上,使中國四分之三的陸地完成了拼合和統一。

具體過程是:華夏闆塊和揚子闆塊在中三疊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華南闆塊,二者之間則形成紹興—十萬大山碰撞帶。幾乎與此同時,思茅-印度支那闆塊也與之碰撞拼合,之間形成金沙江碰撞帶的南段。晚三疊世,保山—中緬馬蘇地塊拼合到華南闆塊之上,之間形成瀾滄江碰撞帶的南段。最後,華南闆塊與在印支期之前已經拼合到歐亞闆塊之上的中朝闆塊發生碰撞、拼合,之間形成秦嶺—大别山碰撞帶(其東段為南黃海嵌入構造所阻斷)。由于印支期的構造活動相當劇烈,在發生碰撞的各闆塊内部都發生了廣泛的褶皺變形。據估計,上述四條碰撞帶所形成的山脈都不太高,估計海拔不超過3000米;而且由于當時中國大陸的緯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條碰撞帶均位于熱帶—亞熱帶區域,炎熱潮濕的天氣使這些山脈很快就被夷平。今天位于金沙江斷層帶和瀾滄江帶斷層帶附近的橫斷山脈,以及位于秦嶺—大别山斷層帶上的秦嶺,都是在印支期以後的構造運動中升高的。

印支運動在中國及其鄰區大地構造發展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印支運動使亞洲東部三個不同陸塊(揚子、中朝、西伯利亞)進一步疊接。當時,在西伯利亞與中朝之間(中亞—蒙古褶皺系)和中朝與揚子之間(秦嶺褶皺系)都曾發生過強烈的褶皺、逆掩,使地殼進一步疊覆、縮短。在濱太平洋構造域,印支運動标志着西太平洋比尼奧夫帶強烈運動的開始。它不僅使中國東部大陸邊緣的印支地槽褶皺,而且使中國東部大陸地殼開始活化,形成自西向東,即由大陸向海洋愈來愈強烈的基底和蓋層的褶皺和逆掩,以及相應的岩漿活動和成礦作用。自此以後,中國東部地區轉化為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化帶。印支運動是特提斯構造帶第一次重要的構造活動。這一褶皺帶向南經馬來、印尼與濱太平洋印支褶皺帶相連,向西經帕米爾、阿富汗一直延伸到高加索或更遠。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燕山運動

燕山運動(又稱老阿爾卑斯階段)是晚三疊世到白垩世時期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從2億1千萬年左右開始,到6500萬年前結束,在地史上主要屬于侏羅紀末到古近紀初時期。在我國許多地區,地殼因為受到強有力的擠壓,褶皺隆起,成為綿亘的山脈,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質學家把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總的叫做燕山運動。

燕山運動是以北京附近的燕山為标準地區而得名。此後中國地質學家對燕山運動不斷進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見。燕山運動對中國大地構造的發展和地貌輪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長江上遊形成了唐古拉山脈,也使長江開始逐漸形成。此時中國陸域又有擴大,古地中海繼續後撤。由于構造背景不同,燕山運動的強度和表現形式有明顯的東、西差異。在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為相對穩定的一些大型内陸盆地所在,如鄂爾多斯、四川、準噶爾、塔裡木等盆地,它們在中生代期間幾乎連續地接受河、湖相沉積;盆地外圍已固結了的古生代地槽帶,普遍發生基底褶皺。上述一線以東,構造活動較強烈,造成許多北北東或北東向平行斜列的褶皺斷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斷陷盆地,并伴以岩漿活動,特别在東南沿海一帶花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噴發尤為劇烈,顯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帶構造活動的加強。經過燕山運動,中國地貌的構造格局已清晰地顯現出來。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喜山運動

喜山運動,泛指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發生于第三紀的喜山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有三個主要造山幕:第一幕發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漸新世初期,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強烈的褶皺、斷裂及中性岩漿岩的侵入;第二幕,發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強烈褶皺、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形成大規模的逆沖斷裂和推覆構造,導緻地殼大幅度隆起和岩漿侵入;第三幕從更新世至現在,主要表現為高原的急劇隆起,周圍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的繼續活動,部分地區有第四紀火山噴發活動。

喜山運動不僅限于喜山地區,也影響到中國台灣省及地中海、高加索、緬甸西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和堪察加等廣大地帶。雄偉壯麗的喜馬拉雅山和阿爾卑斯山脈都是這一期形成的,為地殼上最新的褶皺山系。直到現在它的活動仍很強烈,喜山運動後,進入了第四紀。

喜馬拉雅運動是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發生的又一次劇烈的構造運動。在喜馬拉雅期間,印度闆塊在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終于撞上了歐亞闆塊,使整個歐亞闆塊東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擠壓作用,而中國西部受到的影響最大。

在劇烈的擠壓作用下,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被迅速擡升,随之形成了大型滑脫構造,在滑脫面之上發育了一系列近東西走向的逆掩斷層,其中較大的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馬拉雅主前緣斷層帶、喜馬拉雅山主邊界斷層帶、喜馬拉雅山主中央斷層帶、定日—洛紮斷層帶、雅魯藏布江斷層帶、噶爾—納木錯斷層帶、班公錯—怒江斷層帶、空喀拉—唐古拉溫泉斷層帶和金沙江斷層帶等。這些逆掩斷層之間形成巨大的褶皺斷塊山系,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裡山脈等;斷層帶本身則表現為山脈間和高原上的低地。

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樣出現了一系列的逆掩斷層。與青藏高原不同的是,這些逆掩斷層的傾向并不相同,因此并未形成像青藏高原那樣的疊瓦構造,而是使兩條傾向相對的斷層之間的地塊相對上升,兩條傾向相背的斷層之間的地塊相對下降,從而形成盆嶺相間的構造。如康西瓦—昆侖山斷層帶和塔裡木南緣斷層帶之間的昆侖山地上升,塔裡木南緣斷層帶和庫爾勒—烏恰斷層帶之間的塔裡木盆地下降,庫爾勒—烏恰斷層帶和伊林哈别爾尕—亞幹斷層帶之間的天山山地上升,伊林哈别爾尕—亞幹斷層帶和德爾布幹—克拉麥裡斷層帶之間的準噶爾盆地下降,柴達木南緣斷層帶和宗務隆山—青海湖南緣斷層帶之間的柴達木盆地下降,宗務隆山—青海湖南緣斷層帶和北祁連北緣斷層帶之間的祁連山地上升,等等。

在中國大陸中東部,在東西向的張裂作用下,原有的近南北向的斷層如閩粵沿海斷層帶、郯城—廬江斷層帶、大興安嶺東側斷層帶、太行山東側斷層帶、武陵山—大明山斷層帶等均轉變為張裂性的正斷層,沿其中某些斷層還有花崗岩侵入。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張裂斷層,如汾渭斷層帶、大雪山東緣斷層帶等。

南海、東海、日本海也均在這一時期受東西向的張裂作用而大幅張開,成為西太平洋的邊緣海。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也是由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塹帶積水而成的。

喜馬拉雅運動過後,現代的中國地貌基本形成。在中國西部,喜馬拉雅運動導緻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迅速擡升,使後者成為“世界屋脊”,并導緻昆侖山、天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阿爾泰山的擡升(“活化”),以及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的相對下降,新疆地區的 “三山夾兩盆”地貌就此形成。

在中國東部,近東西向的張裂作用則使李四光提出的新華夏構造體系中的三大隆起帶和三大沉降帶之間的相對高差加大,其中第三隆起帶東邊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成為中國地貌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而第三沉降帶南段(即四川盆地)以西的橫斷山則連同祁連山、阿爾金山、昆侖山一起成為中國地貌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這種三級台階的地貌使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最終得以全面形成。

地質十大運動你知道幾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