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宴樂也被稱為'燕樂'或者'䜩樂',《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這樣解釋它的含義: '被統治階級在宴會中間應用的一切音樂, 都叫燕樂或宴樂'。
但實際上宴樂的範圍并不僅僅局限于統治者舉辦的宮廷宴會,《宴樂探微》一書中所說的'一切宴飨之樂都是宴樂, 唐以後宴樂又成為俗樂的代名詞'相對更加貼切一些。
宋代的宮廷宴樂,在繼承隋唐以來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加重了各種表演叙事的成分,并且出現了早期戲劇的雛形。宴樂是宋代宮廷宴會中重要的音樂活動,也是統治階層在國家政治層面交流的組成部分。
一、宋代宮廷宴樂表演種類豐富、過程嚴謹
在北宋的初期,中國處于曆史上有一個大分裂的時期。趙匡胤稱帝後,采用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策略,先後收複了荊湖、後蜀、南唐、吳越等地。為國家的統一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政權初步穩定後,宋太祖、宋太宗二帝一方面削弱武将的權力,提高文人的地位。一方面鼓勵文學、音樂等文娛行業的發展,以期通過享樂降低國内大臣、官員、百姓的反抗情緒。
因此宋代雖然有一些立志以身報國、收複舊土的文人,也有嶽飛、範仲淹、辛棄疾等文武雙全的武将,但改變不了宋代文人當政的事實。随着文娛行業的興起,宮廷宴樂也得到了繁榮的發展。
1.從西周到宋,宴樂融入了多種儀式和表演形式
遠古時期的人們在祭祀時往往會有奏樂、跳舞等表演,那時的人們信奉鬼神。他們虔誠地祭拜天地和神靈,以祈求獲得神靈們的保佑,獲得農作物豐收、祈福求願的心靈慰藉。
'燕樂'最早在《周禮》和《詩經》中就已經有了記載,《周禮·春官·磬師》中'教缦樂,燕樂之鐘磬'說的就是周代的宴樂表演形式。這個時期的宴樂也和遠古時期非常相似,場合都是在祭祀郊廟儀式中的表演形式。
這樣的流程和儀式繼承了遠古時期人們的質樸遺風,在祭祀禮儀之後,參加祭祀的官員和皇親貴族會進入'寝宮'一起用膳。用膳時演奏的音樂與祭祀時所用的吉禮音樂表演基本相似。
随着時代的發展,原本用于祭祀神靈的燕樂逐漸發展為宴席之上的一種娛樂。宴席上的音樂也由最早的'雅頌'風格轉變為與國家相結合的'國風'。到了唐代,國盛民安的社會背景之下,唐代的宮廷音樂也得到了繁榮的發展。
唐代宮廷舞樂在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少數民族'胡旋'舞姿、樂器、樂曲、妝飾等表演形式,這些組合起來的制度化音樂,成為國家儀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2.宋代的宮廷宴樂表演程式
宋代每年有不少的大小宮廷宴會,《宋史·樂志》記載:'宋制,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 郊祀、 籍田禮畢,巡幸還京,凡國有大慶皆大宴,遇大災、大劄則罷。'
舉辦宴會的日子既包括各種節日,又包含外國來訪、外官回京,甚至連皇上賞花、釣魚等娛樂活動也會舉辦宴飨活動,其中歌舞表演是宴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史》和《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宴樂表演流程都可以歸納為'九盞制',所謂九盞制就是每次歌舞表演都是以皇帝和官員舉起酒杯為開始。九盞制大緻順序為'皇帝舉酒—宰臣舉酒—百官舉酒',從皇帝舉酒到百官舉酒為'一盞'。
每一盞酒之後都有對應的宴樂節目表演,在九盞制為代表的宴樂活動中,歌舞音樂是最為重要的節目。除此之外,雜劇、百戲、器樂獨奏等表演形式也是宴樂的節目。
另外,九盞制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根據不同的情景'分盞奉樂'除了九盞制之外,還有三盞制、五盞制、七盞制、十七盞制、四十一盞制等規格。根據宋代的史料記載,四十一盞制是最高規格的宴樂活動。
宮廷宴會的持續時間越長,宴樂表演的節目數量也就越多。各種節目安排合理,種類豐富,趣味性很強。宋代統治者頻繁舉辦宴樂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宋代宮廷宴樂表演'分盞奉樂'禮制的完善,也促使宮廷宴樂盞制在各種活動中得以形成定制。
二、宋代宮廷宴樂表演體制對後世在多個領域均有影響
宋代宮廷宴樂表演體制最基本的便是演出功能,大多數統治者都是注重享樂的。宋代統治者利用宮廷宴樂應對各種大事,皇帝及親屬的生辰、接待外國使臣、慶賀節日等宴會都需要将各種節目貫穿起來,而以'盞制'為代表的宴樂表演體制使宴會的規格、節目的合理性、皇帝與大臣、使者之間的互動性都增強了,是不可缺少的禮儀規範。
這種禮儀不但對後世的民間和宮廷禮儀起到了重要影響,而且對東亞周邊國家的禮儀都起到了示範作用。
1.宮廷宴樂對當時的政治以及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代宮廷宴樂的發展得益于統治者的青睐,宋代的很多皇帝把宴樂的流傳置于重要的位置。宋太宗、宋仁宗等帝王都精通音律,宋詞不但是文人們互相交流文學的體裁,還是青樓歌伎們彈唱的曲牌。
自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就成為曆代帝王統治國家的工具,儒家提倡的'以禮治國'自然而然地被發揮到了極緻。封建社會貴族和士族階層之間不但在享受的待遇、身份地位、政治權利方面有很多特權,在禮法上也是這樣。
皇帝、百官、再到百姓,不同地位的人在祭祀、出行、建築、穿衣各個方面的規格都是不一樣的,在宴席的規模上也各有不同。宮廷宴樂作為一國之中最為重要的宴會節目,它的功能不僅僅在于娛樂,更重要的是顯示了擁有者的等級和權勢。
音樂在政治上可以歌頌統治者的仁德,也可以在教化百姓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周禮· 地官》中記載:'以樂禮教和, 則民不乖',學習音樂可以有修身的作用。同時,音樂也是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溝通的橋梁,即便語言不同,各種音樂之間也有共通之處。
音樂是更加容易被接受的一種交流方式,從上古時期的祭祀音樂和舞蹈,到當今一些少數民族、國外一些部落、國家的民族音樂和舞蹈,都成為了各個社會群落的代表符号。欣賞這些音樂時,更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在宮廷宴樂中,這種共鳴是能夠對士族和百姓起到一定安撫作用的,以音樂為媒介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更容易被接受。
同時利用宮廷宴樂的方式教化子民,對人們内心的情感能夠起到更好的規範作用。百姓和士族官員從心底認同他們與帝王之間的等級差異,認可趙氏一族的絕對地位。因此宮廷宴樂制度對封建帝王維護統治,強調君臣之間的關系有重要作用。
事實也證明,宋代是唯一一個完全亡于外部侵略的朝代,而不是像其他朝代一樣,要麼亡于内亂,要麼在受到國外侵略的時候,内部也有各種反對勢力。因此縱觀整個封建時期,宋代的統治對于内部而言是最為穩定的。
2.宋代宮廷宴樂對後代宮廷及民間樂藝和鄰禮儀起到了廣泛影響
宋朝雖然和遼國、金國都是敵對的關系,但遼、金兩朝在政治制度、文化方面大量借鑒了宋朝的模式。
其中《遼史·散樂》中就記載了皇帝壽宴時宴請百官采用了'七盞制'的奏樂程式,在宴請宋朝使者是采用了'九盞制'的奏樂程式。《金史》中也記載了多次在宴請外國使者時使用了'盞制'的形式表演教坊用樂。
因此可以看出,宋朝的宮廷宴樂表演體制對當時的鄰國宮廷禮儀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例如日本和朝鮮的曆史中,都有類似于宋代'盞制'的禮儀用于獻爵儀式。
明清時期的《周樂星圖》和《唐樂星圖》等民間賽社抄本也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宋代的宮廷宴樂程式,這些禮儀的流傳促使後世的宴席表演形式更加多種多樣,比如元代的雜劇就融入明清時期的宮廷和民間表演節目之中。
雖然在整體儀式上,明清的民間賽社所使用的樂藝豐富程度比宋代宮廷宴樂簡單了很多,但也嚴格遵守了七盞制的程式。
雖然宮廷宴樂儀式最根本的目的是維護政權、約束臣民的舉止、教化國民遵守禮儀,不做違反禮法的事情,以達到長治久安的作用。
但是宮廷宴樂體制有更多的積極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傳統儀式的桎梏,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表演形式,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同時宮廷宴樂也對後世的民間的賽社樂藝造成了影響,民間賽繼承并創新了宮廷宴樂。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在民間的賽社表演中,仍有以宋代供盞儀式為表演的古代禮樂儀節内容。
參考資料:
1.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2. 《宴樂探微》
3. 《周禮·春官·磬師》
上一篇
人性面面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