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性延命錄》由南北朝時齊梁的著名道教理論家、醫家陶弘景所撰,分兩卷六篇,上卷有《教誠》、《食誡》、《雜誠祈禳》,下卷為《服氣療病》、《導引按摩》、《禦女損益》,圍繞養性延命的宗旨,闡述相關理論與方法,其中包括大量氣功養生的内容。陶氏論氣功養生,提倡動靜結合,以靜為主。
《養性延命錄》(資料圖 圖源網絡)
調息與靜養心神
在靜養方面,陶氏特别重視調息的作用。調息是氣功鍛煉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古人對此有許多精辟的論述。
《莊子·刻意篇》之“吹響呼吸,吐故納新”,可能是關于吐納調息的最早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将“呼吸精氣”與“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二者共同作為練功的基本要素,進一步肯定了其在氣功鍛煉中的地位。凡此種種,都強調了調息的重要性。
調息的基本作用除了“吐故納新”外,還可以對形體(尤其是内髒)起到錘煉作用,并可幫助心神的集中與專注,如《谏昌邑王疏》日:“吸新吐故以練威,專意積精以适神。”
此外,練功時的呼吸還有陰陽屬性與補瀉作用。如《聖濟總錄》把呼吸的陰陽屬性歸納為:“凡入氣為陰,出氣為陽。”《梅華問答》則對其補瀉作用作了概括:“人之一呼一吸關系非細,一吸則天地之氣歸我,一呼則我之氣還天地。”故《景嶽全書》指出:“陽微者不能呼,陰微者不能吸。”
有學者将以調息為主的功法流派稱為吐納派,并進一步細分為納氣法、吐氣法及胎息法等,以便研究各自的特性與應用。值得注意的是,陶氏在《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對此均有論述。
納氣法:延長閉氣時間
關于納氣法,陶氏認為:
“閉氣不息于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髒安,能閉氣至二百五十息,華蓋明,華蓋明則耳目聽明,舉身無病,邪不杵人也。”透過其略帶誇張性的詞語,他對納氣作用及其機理的認識是符合氣功理論的。
分析全文這種“閉氣”是吸氣之後的停頓,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吸—停—呼”,它延長了吸氣的時相,加強對人體的補益作用,故能使“身神具,五髒安”;随着閉氣時間的延長,這種作用也會增強,可令人“耳目聰明,舉身無病”。文中的“二百”、“二百五”都是比喻,言其多;“華蓋”氣功古籍中有指眉,這裡明顯代指上丹田。
陶弘景像(資料圖 圖源網絡)
吐氣法:六個字音震蕩經絡
關于吐氣法,陶氏的最大貢獻便是創編了著名的六字(氣)訣,《服氣療病篇》謂:
“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名日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其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
這種将呼氣與發音吐字相結合的調息方法,一般稱為發音呼吸法。這種特殊的調息方法,在強化吐氣作用的同時,通過特定的字音來震蕩相應的髒腑及其經絡,達到祛邪瀉實,治療疾病;或以瀉為補,調整五髒之間、髒腑之間關系的目的。故陶氏日: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原有此數,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滞,明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噓、口四。”
六字訣對後世影響甚大,經隋代巢元方等在《諸病源候論》将其調整為噓、呵、呼、呬、吹、嘻後,一直沿用至今。
引氣法:引氣攻病 澄和其神
關于“引氣”的論述,陶氏是通過彭祖之口說出的:
“……偶有疲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必存其身,頭面、九竅、五髒、四肢,至于發端,皆令所在覺其氣雲行體中,起于鼻口,下達十指末,則澄和其神……”
其中講述了兩種臨床頗具實用價值的引氣方法,一是偶然出現疲倦不适時的“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其意同《張堪養生要集》的“凡行氣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和氣往攻之……”後世一般稱之為“引氣攻病”。二是平時的将其“存其身”,并使之自頭面“下達十指末”,此時,練功者會“覺其氣雲行體中”,有“澄和其神”的作用。現在一般稱之為“以意引氣”。
《養生延命錄》首載五禽戲(資料圖 圖源網絡)
導引法:首次記載五禽戲
《導引按摩篇》中的“導引”,主要是指狹義的導引,即氣功動功。書中對屬于氣功動功的段式導引和套式導引均有介紹。
在段式導引方面,陶氏的最大貢獻是收集了流散于民間的華佗五禽戲。早期的五禽戲因華佗獲刑被斬而未能原原本本地流傳下來,《導引按摩篇》收載的五禽戲,是現存文獻中最早關于操作方法的文字記載。據雲,為陶氏多方走訪、廣泛調査後整理而成:
“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去二擲,引長腰側,腳卻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也。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各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鈎卻立,按頭各七。烏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足,手足趾各七,伸縮兩臂各七也。”
鍛煉時要“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從中可以看出,陶氏所收載的這套五禽戲的主要特點是,仿生力度強,運動量大,操作難度大,一般氣功愛好者恐難以接受。
明清以來,出現了數量不少的同名功法,盡管操作方法不一,但以?養性延命錄?為藍本,隻是降低了對難度的要求,以适應大衆之需求。
在套式導引方面,陶氏在書中記載了為數不少的自我按摩類功法。如摩面、琢齒、漱唾、按目、引耳、幹浴,以及不同的四肢運動和仿生運動等,并指出,這些功法“令人血氣通”,分别具有“令人目明”等保健作用,“辟風邪”、“療背膊臂肘勞氣”等醫療作用,“令人面有光澤”等美容作用。其中的不少動作被後世的八段錦等套式導引功和保健功等段式導引功所借鑒、引用,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其價值。
綜合調攝 養性延命
作為一部養生著作,《養性延命錄》提倡綜合養生,在氣功養生方面也是如此。
一是提倡氣功鍛煉與其他養生措施結合。如在側重理論的第一篇《教誠》中,摘有《神農經》、《道德經》、《莊子》、《列子》、《老子指歸》、《孔子家語》、《黃庭經》、《素問》等書的相關論述,及彭祖、陳元方、張湛、胡昭、封君達等人的語錄,從理論上論述對養生的依據。《食誠》、《雜誡祈禳》分别從飲食衛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宜忌的角度論述養生的方法,認為“凡食皆熟勝于生,少勝于多”;又認為,行住坐卧,喜怒哀樂,皆不可極,極則傷人;并當慎言、存思、念咒。
二是認為氣功鍛煉要動靜結合。該書除了在《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中,介紹靜功和動功功法外,還推崇鍛煉時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如在練靜功時,要配合“動其形”,“拭目、摩搦身體”等外動;而動功鍛煉時,要适當應用“閉目”、“閉氣”等内靜要素。
總之,《養性延命錄》是一部對早期氣功發展,尤其是氣功養生學有很大貢獻的專著,作者創編的六字決,首次收載的五禽戲兩種代表性功法,對後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倡導的綜合養生方法,也确有實用價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