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于心靈的修飾與辛勤的勞作,您來了就是朋友!一句留言鑲嵌上永恒的留戀,祝福您一生健康!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五代周文矩《宮中圖》全卷高清大圖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周文矩《宮中圖》_五代周文矩仕女圖,白描人物長卷局部高清大圖01]
《宮中圖》是描繪宮中婦女生活的長卷,存殘卷四段,畫八十餘人。有的對鏡梳裝,有的無聊閑坐,有的逗看小兒,有的觀魚聽樂……。其中一組刻畫一男子正在畫肖像寫生,被畫的女姬背向觀者而坐,旁有侍女、小兒。所畫女子身份地位不同,如一裸肩洗手者,周圍有若幹人伺候。畫中人物,除兒童顯得活潑天真外,餘皆懶散、憂郁,尤其以年齡較大、地位較顯者為甚。将宮中婦女那種沒有自由,如籠中金絲鳥般雖然奢華卻百無聊懶的生活表現得入骨三分。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周文矩《宮中圖》_五代周文矩仕女圖,白描人物長卷局部高清大圖02]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03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周文矩《宮中圖》_五代周文矩仕女圖,白描人物長卷局部高清大圖04]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周文矩《宮中圖》_五代周文矩仕女圖,白描人物長卷局部高清大圖05]
畫史說周文矩精于畫仕女,并說他作仕女時不用顫筆,“大約體近周防而纖麗過之”。周防的仕女畫如《揮扇仕女圖》等,多表現宮中婦女生活的豪華和空虛,周文矩此圖在情調上确與之相似。但這一卷除個别處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許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線描熟練而富于結構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豐肌高髻,也如唐風。本卷後有澹嶽居士張激紹興十年跋:“周文矩宮中圖,婦人小兒,其數八十。一男子寫神。”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國克裡夫蘭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伏生授經圖》,唐代,王維,手卷,絹本設色,縱25.4厘米,橫44.7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伏生授經圖》圖一
王維《伏生授經圖》所繪為漢代的伏生授業的情景,是一幅人物肖像畫。所繪人物形象逼真、清矍蒼老,所用筆法清勁有力,此畫無畫家之自款,但畫上有南宋高宗所題“王維寫濟南伏生”般字樣。該圖人物形态自然,好像照相機随意拍攝的一個生活場景,沒有做态。從人物到案幾.蒲團等都畫的較為工整。先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院。蘇東坡評價王維的畫“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诘之畫,畫中有詩”。日本美術史學家大村西崖評價此畫為“畫法高雅,真令人仿佛有與萬辋山水相接之感。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唐代王維《伏生授經圖》題跋高清大圖一伏生為漢代濟南人,字子賤,原為秦博士。據說當時秦始皇焚書時,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書》。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儒學受到極大打擊,至西漢文帝時,求能治《尚書》的人,時伏生已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文帝使晁錯往受,得二十八篇,即所謂“今文尚書”。唐代名家王維和明代畫家杜堇的伏生授經圖圖表現的即是這個題材。秦始皇焚書,伏生将《尚書》藏匿于壁中,漢王朝建立後,伏生出遺書二十九篇,教學于齊魯間,伏生所授之經,稱為《今文尚書》。漢文帝曾派遣晁錯前往從學于伏生。《伏生授經圖》傳為唐代王維所作。因伏生授經時年已九十,故畫中伏生是一個白髯老者,他著一頭巾,頭微左側,赤裸肩背,肩上披紗,坐于蒲團上,右手持卷,左手指點,雙目圓睜,大約正講到緊要之處吧。該畫人物姿态自然,好像是照相機随意拍攝的一個生活場景,沒有做态。從人物到案幾、蒲團等圖都畫的較為工整,線條也具有很高的水平,日本國美術史家大村西崖認為此畫“畫法高雅,真令人仿佛有與辋川山水相接之感”。該圖原為宋内府秘物,《宣和畫譜》著錄,南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钤“宣和中秘”印。絹本設色長卷,現藏日本國大阪市立美術館。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唐代王維《伏生授經圖》題跋高清大圖二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唐代王維《伏生授經圖》題跋高清大圖三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唐代王維《伏生授經圖》題跋高清大圖四王維的水墨畫風,幾乎影響着中唐以後的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全部曆史。至少可以說,占據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的文人畫,都接受了王維的影響。蘇轼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贊語,奠定了王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畫理論,把文人畫的内涵,全部具體化于王維,稱王維是南宗畫之祖。”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東山攜妓圖》,明代,郭诩,立軸,紙本墨筆,縱123.8厘米,橫49.9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山攜妓圖》以東晉名士謝安栖隐東山的轶事為藍本。謝安,字安石,未入仕前已名重于時,朝廷屢次征召,皆以病辭。晚年隐居于會稽(今浙江紹興)東山,整日縱情詩酒、山水,出遊必攜歌妓同行。後出仕司馬,又升任宰相。明代浙派畫家喜以此題作畫。戴進也曾經畫過一幅謝安東山圖,另外沈周也曾有一副《臨戴進謝安東山圖》。本幅畫中謝安胡須飄灑、神色自若,由歌妓們圍繞簇擁,緩步前行,三妓雲發高聳,緩步随後。他的身軀占據中央位置,比例較身旁的女子更形突出,襯托出主人公氣宇軒昂的姿态。該圖是郭诩晚年71歲的作品,從畫上的題詩和用印看來,可知他以“清狂道人”、“狂翁”自稱,不難了解畫家想藉由謝安的故事,來比拟自己狂放不羁、豪邁潇灑的個性與生活。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明人畫沈周半身像》,明代/1506年,佚名,立軸,絹本設色,縱71厘米,橫52.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明人畫沈周半身像》作品作于1506年,系沈周八十歲時由蘇州當地職業畫家所繪。作品無作者款印,但其刻畫真實,體察精微,暈染得當,生動地表現了老年沈周精神矍铄,仙風道骨的形象。據《石田詩集》自述可知,沈周在六十至七十多歲之間數次請人為自己畫像,作畫者均為蘇州當地職業畫家王理之、孫世傑等,但其作今已佚。畫中沈周自題:“人謂眼差小,又說頤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餘與死隔壁。正德改元石田老人自題。”钤:“沈啟南氏”朱文印、“白石翁”白文印。次年沈周又題:“似不似,真不真,紙上影,身外人。死生一夢,天地一塵。溪休休,吾懷自春。越年石田又題。”钤:“石田”白文印。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楊竹西小像》,元代/1363年,王繹/倪瓒,長卷,紙本水墨,縱27.7厘米,橫86.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王繹/倪瓒《楊竹西小像》_王繹與倪瓒合作元代人物肖像畫的經典作品這是一幅元代人物肖像畫的經典作品,由王繹與著名山水畫家倪瓒共同繪制。圖繪一老者策杖立坡間,旁點綴松石等簡單襯景。本幅左側倪瓒題款:“楊竹西高士小像,嚴陵王繹寫,句吳倪瓒補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據款識可知此卷為王繹、倪瓒合作而成。此圖所繪應為楊氏歸老林泉後的晚年肖像。圖中楊謙頭戴烏巾,右手執杖,衣袍寬松,面相清癯、磊落而有神。描繪精細,人物面部均以淡墨為之,以線為主,略事烘染,着墨不多而神情畢肖,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倪瓒所補松石,筆墨枯淡、松秀,與人物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畫作品。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王繹與倪瓒共同繪制《楊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圖一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王繹與倪瓒共同繪制《楊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圖二此圖由王繹畫楊謙(号竹西)小像,倪瓒補畫松石平坡。圖中楊謙留着長發,頭戴小帽,身着長袍,持杖獨立。人物面部用細筆勾描,略用淡墨烘染,形象生動逼真。筆墨不多,卻較好地表現了楊竹西“清謙謹慎”的性格。畫像後親以小石的弧松,更加烘托了楊竹亡在宋亡後不仕朝遷的氣節。畫中倪瓒題雲:“楊竹西高士小像,嚴陵王繹寫,句吳倪瓒補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卷後有元人鄧元祜、楊維祯等十一家題記。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王繹與倪瓒共同繪制《楊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圖三《楊竹西小像》钤有明、清收藏家項元汴、伍元蕙、宋荦、賀逢錫、裴景福等藏印48方,又半印5方。畫前有标名一段,記題跋、繪畫人姓名,另钤“項氏子京”、“子韶過眼”、“四明鄭氏珍玩書記”等印20餘方。又項氏墨書“勉”字編号。後紙有元鄭元祐、楊維桢、蘇昌齡、馬琬、高淳、錢鼒、靜慧、王逢、茅毅等題九段,钤名章、藏印等80餘方。元鄭元祐、楊維桢題跋釋文,此圖曆明、清兩代著名收藏家項元汴、伍元蕙、宋荦等遞藏,并著錄于《汪氏珊瑚網》卷十、《大觀錄》等書,是一件流傳有緒的元畫精品。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虎溪三笑圖》宋代,李唐(傳),絹本設色,縱26.4厘米,橫47.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時,著名的禅宗法師慧遠在廬山(今江西九江)修行,三十馀年間,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從不越過虎溪。一日,儒生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兩人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相談甚歡。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号聲,但因為談得太熱烈,竟完全沒發覺。直到越過了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原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虎溪三笑圖》-記述陶淵明,慧遠法師和陸修靜的人物山水畫局部大圖]這幅《虎溪三笑圖》,一方面不但是宋人力圖調和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反映,一方面也體現宋人繪畫成就的卓越。畫中用筆細密、勁銳,設色古雅,主角們誇張的肢體語言、呼嘯的急流、飄落的紅葉、以及遠處迷蒙的煙霧等,相融一氣,整幅畫充滿了靈動之感。宋畫的精妙,由此可見一般。此圖繪參天的古樹下,虎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霧藹沉沉,三位氣宇軒昂的老者面對淙淙的虎溪仰天長笑,幾個童子或肩負包袱,或牽驢等候,樣子樸實天真。圖中遠山用淡墨勾染,濃墨點小樹,古樹用細筆勾勒,山石則用墨線勾勒輪廓,進而用淡青色皴染,使畫面富有立體感。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宋代,李唐,絹本設色,18副,每副縱50.7厘米,橫39.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一拍傳宋李唐《文姬歸漢圖》:該畫冊共計十八幅,形式屬于“上文、下圖”的連環故事畫。内容叙述東漢才女蔡文姬在董卓作亂時,被胡人俘虜,并且嫁給南匈奴的左賢王。直到十二年後,才由曹操派遣使臣,将她贖回漢地。每段畫面,對于故事情節和人物、車馬、配景,都有非常細膩的描繪。作者原先被訂為李唐,但成作時間應稍晚。畫中并有多處破損,曾經過明代畫家的補綴。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幹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潰死兮無人知。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二拍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裡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蟲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兩拍張懸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三拍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從夜達明,風浩浩兮暗塞昏營。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四拍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禀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俗殊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曆兮何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五拍雁南征兮欲寄邊心,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腸斷兮思愔愔。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六拍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饑對肉酪兮不能餐。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七拍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戎萬裡,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地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八拍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八拍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拟排憂,何知曲成兮轉悲愁。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九拍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九拍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複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為傳。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拍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将咽。一生辛苦兮緣别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一拍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兮徹心髓。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二拍東風應律兮暖氣多,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逢漢使兮稱近诏,遣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别二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号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将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身歸國兮兒莫知随,心懸懸兮長如饑。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得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處穹廬兮偶殊俗,願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心有憶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六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斷腸。對萱草兮徒想憂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别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生我兮獨罹此殃。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去時懷土兮枯枯葉幹,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饑虺兮骨肉單。豈知重得兮入長安,歡息欲絕兮淚闌幹。
高清大圖典藏(29)" title="[國畫]唐宋繪畫高清大圖典藏(29)" >
李唐《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第十八拍胡笳本自出胡中,綠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馀兮思未窮。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随人心兮有變則通,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離兮受之應不容。
上一篇
南宗武當太乙功的抗寒能力
下一篇
篆刻講堂十一印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