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華為教父任正非經典文章賞析:北國之春

華為教父任正非經典文章賞析:北國之春

在櫻花盛開春光明媚的時節,我們踏上了日本的國土。此次東瀛之行,我們不是來感受異國春天的氣息,欣賞漫山遍野的櫻花,而是為了來學習度過冬天的經驗。

北國之春總會來臨

一踏上日本國土,給我的第一印象還是與十年前一樣甯靜、祥和、清潔、富裕與舒适。從偏遠的農村,到繁華的大城市,街道還是那樣整潔,所到之處還是那樣井然有序;人還是那樣慈祥、和善、彬彬有禮,腳步還是那樣匆匆;從拉面店的服務員,到鄉村小旅館的老太太,從大公司的上班族,到……所有人都這麼平和、樂觀和敬業,他們是如此地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工作似乎是他們最高的享受,沒有任何躁動、不滿與怨氣。在我看來,日本仍然是十年前的日本,日本人還是十年前的日本人。

但誰能想到,這十年間日本經受了戰後最嚴寒和最漫長的冬天。正因為現在的所見所聞,是建立在這麼長時間的低增長時期的基礎上,這使我感受尤深。日本絕大多數企業,近八年沒有增加過工資,但社會治安仍然比北歐還好,真是讓人贊歎。日本一旦重新起飛,這樣的基礎一定讓它一飛沖天。華為若連續遭遇兩個冬天,就不知道華為人是否還會平靜,沉着應對,克服困難,期盼春天。

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連續十年低增長、零增長、負增長……這個冬天太長了。日本企業是如何度過來的,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有些什麼經驗,能給我們什麼啟示?這是我們赴日訪問的目的所在。

華為經曆了十年高速發展,能不能長期持續發展,會不會遭遇低增長,甚至是長時間的低增長;企業的結構與管理上存在什麼問題; 員工在和平時期快速晉升,能否經受得起冬天的嚴寒; 快速發展中的現金流會不會中斷,如在江河凝固時,有涓涓細流,不緻使企業處于完全停滞……這些都是企業領導人應預先研究的。華為總會有冬天,準備好棉衣,比不準備好。我們該如何應對華為的冬天?

這是我們在日本時時思索和讨論的話題。

奮鬥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動力源泉

在一個偏僻鄉村的小居酒屋,巧遇一群旅遊的日本退休老人,他們為我們熱情地演唱了《拉網小調》,我們也情不自禁地與他們同唱北海道民歌《北國之春》。他們那樣樂觀、熱情、無憂無慮,感染了我。相比之下,我感到中國老人有操不完的心,心事重重,活得很累。我們父輩們沉重的心情,他們至死也沒有輕松過。

我曾數百次聽過《北國之春》,每一次都熱淚盈眶,都為其樸實無華的歌詞所震撼。《北國之春》原作者的創作之意是歌頌創業者和奮鬥者的,而不是當今青年人誤認為的一首情歌。

當一個青年背井離鄉,遠離親人,去為事業奮鬥,惟有媽媽無時無刻不在關懷他,以至城裡不知季節已變換,在春天已經來臨時,還給他郵來棉衣禦嚴冬。而我再沒有媽媽會給我寄來折耳根(魚腥草)、山野菜、辣腸……了,這一切隻能長存于永恒的記憶。兒行千裡母擔擾,天下父母都一樣,擔憂着兒女。我寫的《我的父親母親》一文,日本朋友也譯成了日文、英文讓員工傳閱,他們誤認為我是孝子。我是因為沒有盡到照顧父母的責任,精神才如此内疚與痛苦。我把全部精力獻給了工作,忘了父母的安危,實際上是一個不稱職的兒子。

一個人離開家奮鬥是為了獲得美好的生活,愛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愛情就像獨木橋一樣,人家過了,你就不能過。離家已經五年,在殘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時候,面對自橫的獨木橋,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經過去,心愛的姑娘可安在。那種惆怅,那種失落,那種迷茫,成功了又能怎麼樣?

棣棠叢叢,朝霧蒙蒙,靜靜的水車,小屋,與陣陣無憂無慮的兒歌聲相伴的是父兄的沉默寡言。我們多數人能去讀大學,都是父兄默默獻出自己的結果。他們含辛茹苦的,一點一點的勞動積攢,來供應遠在他鄉孤立無助的遊子,他們自身反而沒有文化。他們用自己堅硬的脊梁,為我們搭起了人生和事業的第一個台階。但願他們别太苦了自己了,愁時相對無言也沽兩杯薄酒。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他們,千萬不要嫌棄他們,千萬不要忘記報答他們。

由此我想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來自親人的無私奉獻,我們生活、工作和事業的原動力,首先來自媽媽禦冬的寒衣,來自沉默寡言的父兄,故鄉的水車、小屋、獨木橋,還有曾經愛過你但已分别的姑娘……

《北國之春》是日本人民奮鬥的一個縮寫。

我親自領悟過日本人民的勤奮,沒有他們這種精神,就很難用二三十年時間,就從二戰的廢墟中崛起。日本民族善于精工,在産品經濟時代大放過光芒,讓全世界人民對日本人民刮目相看。我也領教了他們在困難時期戰勝蕭條的忍耐與樂觀精神。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而且大多數是高山,日本民族因而養成了善于把'長大厚重'的東西,作成'短小薄輕',長期養成了精工的習慣。小小的花園,是那樣的美輪美奂;小小的街道是那樣的整齊、精美,以至任何一個角落都讓人舒适惬意。小小的功能強大的相機; 曾經風馳電掣般席卷世界市場的家用電器;一個無煤炭、鐵礦、石油……的國家,生産的優質汽車遍布全球。日本人民的勤勞,與德國民族的執着,在機電産品産業時代,震撼了世界。他們無怨無悔,勤奮努力,不斷奉獻的精神,創建了日本的繁榮。日本目前雖然遇到了困難,但其國民的忍耐、樂觀、勤奮和奮鬥的精神未變,信念未變,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愛未變。天道酬勤,相信日本能夠度過這寒冷的冬天。

日本經濟怎麼了?

戰後,日本50年代經濟主要靠軍需訂貨和美國的扶持起步,六七十年代在機電産品制造業上,日本是世界的中心,那時的附加值主要在制造業上。在此基礎上,日本經濟迅速起飛。冷戰結束後,美國迅速把軍工技術轉向民用,促成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由于信息技術進入工業體系,其産業的附加值很快轉移到核心技術研發以及銷售環節,制造業開放成為競争劇烈而獲利微薄的合同制造,以制造為競争優勢的日本受到了重創。

在批量生産、批量銷售、物質生産效率甚高的70時代,日本經濟的成長率約10%;80年代後,以混合創新、知識生産率為中心的環境發生變化,日本企業的體制,并沒有随之變化,很快便由世界經濟中心滑向利益圈的邊緣,成長率不大于4%;90年代以後,在以市場經濟全球化、知識價值增值、信息化社會的大發展環境下,日本企業的體制仍然沒有根本改變,一下子被抛到這種經濟圈的外面,成長率約2%左右。日本企業曾經大為成功過,但企業不可能靠一種體制實現長期持續增長。華為曾經成長過的模式就這麼可靠嗎?也值得我們反思。

在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美國視日本與德國為假想敵。他們認真研究了日、德的弱勢。針對日、德的封閉政策,美國實行開放的政策,采取的是引進世界優秀人才到美國工作,引進所有國家的先進技術,炒旺股市,吸引全世界的資金。而且日本相對是單一民族的國家,内部缺少競争,人民的收入水平較為平均,也抑制了創新。日本雖然早已參加WTO,政府的開放,不等于市場的開放,日本人民的愛國情結,使外國企業與産品在日本發展困難,例如媒體前些年廣為宣傳的日本人民出國也多乘日航班機(當然日航服務好是一個原因),甚至出國旅遊也帶着日本的大米和醬油。因此,外國企業在日本的發展不足以激活日本的内部競争。隻有激烈的競争才會促使創新,日本在創新上是不足的,使原有的優勢不能持續下來。

現階段使日本制造業走入困境的是創新不足,真正拖累日本經濟是由于日本房地産業的大量壞賬。日本在經濟騰飛的年代,田中角榮提出了日本列島改造計劃,由于當時日本企業與人民都很有錢,島國的土地資源又少,一下子地價暴漲,房産暴漲,連續幾十年的興旺,地産曆年投入不低于幾百兆億日元。當金融危機到來時,加上制造業創新乏力,收益銳減,一下子地産就大幅跌價,使擁有地産的公司,許多成為了負資産,債務累累。這些地方公司的錢主要來自銀行,銀行也有被拖垮的危險。不去掉這些不良債務,企業就翻不過身來。當然,日本當時若乘着經濟繁榮的時機,實行多元文化,大量引進人才,振興教育,破除平均主義,促進内部的競争,把凝聚力耗散掉,激發出新的能量,使制造業的雄風依舊,地産業再實行逐步收縮的方式,經濟也不一定會垮下來。

與日本國情顧問竹内倫樹教授的交流,對我啟發很深。日本不乏有識之士,他們真正理解日本的國情,清楚日本的病症所在,也明白日本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相信他們目前遇到的困難,是結構調整上的困難,他們一定會重新走向振興之路。

相比日本,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優勢。日本基礎設備十分完備,找不到什麼地方還需要建設;日本的環保十分優秀,這麼一個工業化國家,環保如此之好,是令人羨慕的,環保投資也找不到投入的地方;人們普遍比較富裕,教育也比較發達,啟動内需真不知道從何入手。而中國經濟正在興起,不說西部,就說東部基礎設施也十分不完善;東部的環保還不知要投入多少,才會重回青山綠水; 不說西部還有尚未脫貧的人,就是東部下崗工人,都有待生活改善;13億人民居者有其屋,以及良好的公共交通體系,不知要投入多少才能解決。全國13億人受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工程就十分巨大。減輕農民負擔,由國家來建設多媒體的農村中小學,就需要數千億元,更何況把現在的大學建成現代化大學,還不知道有多大的投資機會。因此,中國的啟動内需,一旦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成為持續不斷行為,中國至少有二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機會。不過在發展中要注意,一旦富裕起來後,可能産生福利社會的動力不足問題,提早預防,就不會出現日本出現的問題。目前,加拿大、北歐這些福利國家都遇到稅收過高、福利過好、優秀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我們認真研究吸取經驗教訓,就會持續有效地發展。

日本企業遇到了什麼困難?

我們訪問的是實業型公司,這樣的公司相比其他類型的公司好一些。産品還在市場上有銷售,現金流還能轉得動。隻是八年的經營成長曲線是一條平線,幾乎沒有增長,工資總額也幾乎沒有增長,甚至還略有下降。

日本企業面臨的三種過剩,沉重地壓在企業的頭上,使之調整困難。這三種困難是雇傭過剩、設備過剩和債務過剩。這三種過剩的調整,涉及機構改革、結構及産業重組,向發展知識創新産業過渡,以及培養核心經營能力和向速度經營的轉變。過去的日本企業體制,束縛了這種轉變,使之困難重重。日本企業真正感到了,不是做什麼事好,做什麼事不好,關鍵在于有無核心競争力。

如果,華為的增長速度大幅減慢,日本企業的三種過剩都會在華為出現。沒有及早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準備,就會陷于被動。

随着日本企業長時間不吸收新員工,員工平均年齡逐步增大,人才結構由寶塔形轉向紡錘形,優秀的人才少,新生力量少,年齡大的一般員工多,使企業缺少活力,而且工資成本較高。由于人才的流動減弱,職位相對凝固,使創新明顯不足。

日本企業的内部改革滞後,國内企業競争不激烈,企業内部員工也缺少必要的競争。促使企業改革的内因、外因,并沒有因為經濟不景氣凸顯。日本企業完全靠自身力量實行較大的改革,十分困難。如前所講,日本是一個治安很好、生活很舒适、穩定的國家,盡管八年未漲工資,并未足以威脅消費,人們比較安于現狀的生活,日本人連留學都很少出去。這種安定,也不利于迫使企業痛下決心進行改革。

盡管他們已廢除了年功序列制、終身雇傭制,加強了績效考核,日本企業現在内部也開始進行改組,重新劃分結構,從一個大公司什麼都幹,逐步收縮到幾大領域,然後這幾大領域财務獨立,共同品牌,使核算目标清晰化等等,但觀念和文化的慣性使這種變革的努力見效不大。

日本企業也開始推行員工持股制度,激活和推動員工之間和企業之間的相互競争。日本的法律原先是不允許員工持股的。但日本企業在根本的競争力提升上并沒有有力度的行動。治标不治本,深層次的問題依然存在,苦熬是熬不出頭的。因為日本一貫比較求穩,緻使企業經營者年齡偏大,決策過程過于謹慎。許多重要決策必須一緻通過,少數人通不過,要做工作,甚至有時做不通就拖着,這種決策的安全性拖累決策的及時性。過于民主的決策體系并不一定是好的。

日本的企業相比亞洲其他國家已經比較國際化,但他們總結他們的失敗之因時,還是說他們不國際化。想想華為比松下、NEC的國際化還差多少,有什麼可以值得盲目自豪的。亞洲企業的國際化本來就難,我國在封閉幾十年後,短短廿年的發展,還不足以支撐國際化。華為的國際化步伐更難,僅僅因為大量的外籍員工,讀不懂中文的文檔,大量的國内員工英文也沒過關,就足以看到華為的國際化是多麼的困難。如果不克服這些困難,華為也可能是昙花一現。

日本政府也決定在2003年之前,處理完不良債務,把33兆億日元的債務從銀行買過來。實行小政府,确立地方分權。進行稅制改革,降低所得稅,提高消費稅。實行教育改革,改變過去的平均教育法,采取因材施教的分類教育政策,開發人的潛能,提高年輕人的創造力。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引進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IT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為企業的進一步改革打下基礎。

華為怎麼辦?

有人将企業比做一條船,松下電工就把自己的企業比做是冰海裡的一條船。在松下電工,我們看到不論是辦公室,還是會議室,或是通道的牆上,随處都能看到一幅張貼畫,畫上是一條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輪,下面寫着:'能挽救這條船的,惟有你。'其危機意識可見一斑。

在華為公司,我們的冬天意識是否那麼強烈?是否傳遞到基層?是否人人行動起來了。華為還未處在冬天的位置,在秋末冬初,能認真向别人學習,加快工作效率的整體提高,改良流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裁并不必要的機構,精簡富餘的員工,加強員工的自我培訓和素質提高。居安思危,也許冬天來臨之前,我們已做好了棉襖。華為成長在全球信息産業發展最快的時期,特别是中國從一個落後網改造成為世界級先進網,迅速發展的大潮流中,華為像一片樹葉,有幸掉到了這個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沒有經曆驚濤駭浪、洪水泛濫、大堤崩潰等危機的考驗。因此,華為的成功應該是機遇大于其素質與本領。

什麼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業那樣,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着,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華為沒有成功,隻是在成長。華為經過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會構成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我們有許多員工盲目地在自豪,他們就像井底之蛙一樣,看到我們在局部産品上偶然領先西方公司,就認為我們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們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的發展走勢,以及别人不願公布的潛在成就。華為在這方面很年輕,幼稚,很不成熟。

華為組織結構的不均衡,是低效率的運作結構。就像一個桶裝水多少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木闆一樣,不均衡的地方就是流程的瓶頸。例如: 我公司初創時期處于饑寒交迫,等米下鍋。初期十分重視研發、營銷以快速适應市場的做法是正确的。活不下去,哪來的科學管理。但是,随着創業初期的過去,這種偏向并沒有向科學合理轉變,因為晉升到高層的幹部多來自研發、營銷的幹部,他們在處理問題、價值評價時,有不自覺的習慣傾向,以使強的部門更強,弱的部門更弱,形成瓶頸。有時一些高層幹部指責計劃與預算不準确,成本核算與控制沒有進入項目,會計賬目的分産品、分層、分區域、分項目的核算做得不好,現金流還達不到先進水平……但如果我們的價值評價體系不能使公司的組織均衡的話,這些部門缺乏優秀幹部,就更不能實現同步的進步。它不進步,你自己進步,整個報表會好?天知道。這種偏廢不改變,華為的進步就是空話。

華為由于短暫的成功,員工暫時的待遇比較高,就滋生了許多明哲保身的幹部。他們事事請示,僵化教條地執行領導的講話,生怕丢了自己的烏紗帽,成為對事負責制的障礙。對人負責制與對事負責制是兩種根本(不同)的制度,對人負責制是一種收斂的系統。對事負責制是依據流程及授權,以及有效的監控,使最明白的人具有處理問題的權力,是一種擴張的管理體系。而現在華為的高中級幹部都自覺不自覺地習慣于對人負責制,使流程化IT管理推行困難。

職業化、規範化、表格化、模闆化的管理還十分欠缺。華為是一群從青紗帳裡出來的土八路,還習慣于埋個地雷、端個炮樓的工作方法。還不習慣于職業化、表格化、模闆化、規範化的管理。重複勞動、重疊的管理還十分多,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我看過香港秘書的工作,有條有序地一會兒就把事做完了,而我們還要摸摸索索,做完了還不知合格否,又開一個小會審查,你看看這就是高成本。要迅速實現IT管理,我們的幹部素質,還必須極大地提高。

推行IT的障礙,主要來自公司内部,來自高中級幹部因電子流管理導緻權力喪失的失落。我們是否正确認識了公司的生死存亡必須來自管理體系的進步?這種進步就是快速、正确,端對端,點對點,去除了許多中間環節。面臨大批的高中級幹部随IT(管理)的推行而下崗,我們是否作好了準備。為了保住帽子與權杖,是否可以不推行電子商務?這關鍵是,我們得說服我們的競争對手也不要上,大家都手工勞動?我看是做不到的。沉舟側畔千帆過,我們不前進必定死路一條。

華為存在的問題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數得清楚…… 但隻要我們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自我批判,不斷地建設與改進,總會有出路的。就如松下電工昭示的救冰海沉船的惟有本企業員工一樣,能救華為的,也隻有華為自己的員工。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要創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們自己。

冬天總會過去,春天一定來到。我們乘着冬天,養精蓄銳,加強内部的改造,我們和日本企業一道,度過這嚴冬。我們定會迎來殘雪消融,溪流淙淙,華為的春天也一定會來臨。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