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傷寒論》113方——白頭翁湯

《傷寒論》113方——白頭翁湯

第一百零四方——白頭翁湯

厥陰四十四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二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欲飲水者,陽複而有内熱也。白頭翁湯,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

柏、秦皮,瀉厥陰之濕熱也。

1 厥陰之病,厥則下利,熱複則利止,複厥則複利,此是一定之理。下利者,此為厥盛之象,欲飲水者,陽複内熱之象,白頭翁湯,清瀉内熱也。(熱複之太過,而濕盛下膿血。)

下利欲飲水者,此以熱複,而利當止而反未止,渴欲飲水者,知有熱故也。(觀厥陰十一,與十二則知。熱複當利止,若不止者,必便膿血)。也是下利将止,厥退而陽複之義,厥陰四:厥深者熱複也深,而下利欲飲水者,暴熱來複也。下利欲飲水者,是厥将終而熱将作,以有熱故也,應當下之,以救營血而息肝風,使陽與陰平,則熱不作,白頭翁下之。瀉利時之熱渴,與陰相平,則熱來不緻傷肝腎之陰。

厥陰四十六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陽回熱過,肝氣郁陷,洩利未止,而益以後重,宜白頭翁湯清其郁熱也。

1 熱利下重者,就是陽複熱盛,熱傷營陰之利。厥熱往複,厥多與熱多,皆是厥逆證,下利不止,而益以後重,是肝氣愈陷之故。厥陰肝木與手少陽三焦之火,陷于大腸,熱過傷陰,風火疏洩,則熱利下重。白頭翁湯,清瀉積熱也,瀉其熱多,和于厥少,陰陽和,則病愈。。

此利者,是因熱過傷陰,而不止也。此肝氣郁陷者,也是因積熱也,所以肝氣越陷,則越後重墜。熱利下重者,也因熱複太過,就是熱多而厥少,也是陰陽互厥的熱多而厥少之證,仍是陰陽互厥證,白頭翁湯,瀉厥陽之盛,與厥陰相平。陰陽不互厥,陰陽和則病愈。厥陰四,不然熱來則傷肝腎之陰,厥來又傷心肺之陽,厥熱勝負不已,則正氣損傷為重。養虎贻患,非計之得者也。熱與寒者,皆是厥逆之象。陰厥為木陷,熱複者,也為厥逆證。熱複太過,積熱傷陰,也為木陷,故下重者,肝氣郁陷而越陷。

當歸四逆湯——厥盛而無熱,陰不化陽。陰盛而病進。

白頭翁湯———熱過而厥少,厥熱不平,積熱而傷陰。

2 熱利是何病象?厥陰四十一,下利,脈數而渴者。厥陰四十二,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此兩條即是熱利下重。

論:即然是陽回熱複,為何仍有肝氣郁陷,這就有點難理解?作熱複太過,熱邪傷營之故也,因熱複,也是熱多而厥少,仍是陰陽不和,陰陽互厥之象。瀉其熱多,以與厥平,陰陽和則病愈。黃連、白頭翁,瀉上陽之太過,黃柏、秦皮,瀉厥陰之濕熱。瀉其積熱,以與陰平,,陰陽不厥,肝氣自升。

《傷寒論》113方——白頭翁湯

下利二十四 《金匮》卷十三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肝氣遏陷,郁生下熱,魄門重墜者,宜白頭翁湯。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柏、秦皮,瀉厥陰之濕熱也。

1 所謂的熱複太過,就是熱多而厥少。厥陰病,厥熱往複,厥熱相平則病愈,不平則不愈。厥多熱少,與熱多厥少,皆不能愈。陽複而熱過,積熱傷陰者,就是熱多厥少而傷陰。

厥多者,有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

熱多者,白頭翁湯。(厥多者溫之,熱多者瀉者,調和陰陽也。)

寒熱錯雜者,烏梅丸,幹姜二黃人參湯,麻黃升麻湯。

厥陰總共就這六方加四逆與通脈四逆湯。這就是厥陰的結構。

四逆湯,是中氣合于陰髒之方。通脈四逆湯,是中氣合于經陽之方。也是陰陽互厥之義。

2 當歸四逆湯———厥陰病,厥多而無熱,陰不化陽,調和陰陽。

加吳萸生姜湯——厥陰病,厥多而無熱,髒腑有寒,陰不化陽,調和陰陽。

通脈與四逆湯——厥陰病,厥多而熱少,扶陽抑陰,調和陰陽。

白頭翁湯————厥陰病,熱多而厥少,瀉陽平陰,調和陰陽。

烏梅丸—————厥陰病,下寒而上熱,寒熱錯雜,調和陰陽。

幹姜黃參湯———本下寒而誤下,是實其實,下實而中傷,發為寒格,調和陰陽。

麻黃升麻湯———太陽病大下誤治,壞成陰厥,表有寒閉而裡有厥逆,調和陰陽。

3 這個白頭翁湯,一直搞不懂,其實就是瀉熱多而和于厥少,厥熱往複,其厥盛與熱盛,都是厥逆的一種表現,都是陰陽不交的表現。而四逆湯與當歸四逆湯等,就是溫陰寒之厥多,以化陽而和于熱少。陰陽和則病愈。厥陰愈理,厥熱相平則愈,此是一定之理。而厥多熱少,熱多厥少,皆不能愈。厥多與熱多者,都是厥逆。陰極與陽複,都是厥逆。

《傷寒論》113方——白頭翁湯

附一,本方類解:

1 聶惠民——白頭翁湯由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白頭翁二兩組成,此方妙意神通。凡見有濕熱内蘊而緻的熱性下利,伴有口渴欲飲水,裡急後重之症,用本方治療最為适宜,效果珍奇。《聶氏傷寒學》

2 陳明——本方主治熱性下利,臨床以下利膿血,裡急後重,肛門灼熱,腹痛,發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為特征。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病,見有熱毒内盛,下利膿血證候者。《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

3 本方主治熱毒痢疾。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本方證是因熱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腸所緻。熱毒熏灼腸胃氣血,化為膿血,而見下痢膿血、赤多白少;熱毒阻滞氣機則腹痛裡急後重;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皆為熱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熱退毒解,則痢止而後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頭翁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黃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濕厚腸,為治痢要藥;黃柏清下焦濕熱,兩藥共助君藥清熱解毒,尤能燥濕治痢,共為臣藥。秦皮苦澀而寒,清熱解毒而兼以收澀止痢,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

《傷寒來蘇集》:四味皆苦寒除濕勝熱之品也。白頭翁臨風偏靜,長于驅風,蓋髒腑之火,靜則治,動則病,動則生風,風生熱也。故取其靜以鎮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陽之氣,佐白頭翁以升陽,協連、柏而清火,此熱利下重之宣劑。《醫方集解》: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藥也。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癖;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并能燥濕止利而厚腸,取其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醫宗金鑒》:厥陰下利,屬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屬于熱者,消渴下利,下利便膿血也。《國醫大師經方傳承實錄》

附二:便血一證,在厥陰篇中的結構。

1 讀完白頭翁湯的醫案,我發現很醫案,都讀不懂,也理解不了,其根本原因還是對厥陰病厥熱往複的結構病理理解不透徹,也沒有好的辦法解決,着急也沒用,就又想一個方法,就是把厥陰病發熱、還有熱不除,熱複太過,積熱傷陰的有關提綱,都給在此處附上,這樣至少能似懂非懂一些,以後再讀第二三遍,或更多遍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厥陰七(厥少熱多證)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複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師解)陽勝而發熱四日,陰複而厥者反止三日,複陽勝而發熱者又是四日,厥少而熱多,其病當愈。然熱不宜太勝,四日至七日,而熱不除者,積熱傷陰,必便膿血也。

論:本條是接提綱厥陰六而來的,其理是厥與熱相平,則病能愈。本條是從厥算起,厥三熱四,熱多一日,其病當愈,若四至其七日,其熱不除者,積熱傷陰,必便膿血。(也就是五六七天時,仍發熱者,必便膿血)

厥陰八(熱盛便血證)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師解)熱少者,陽将退也。厥微指寒者,陰欲複也。默默不欲食而煩躁者,陽未全退,陰未全複也。追至數日,小便利而色白者,是陽退陰複而熱除也。熱除則默默不欲食者,必欲得食,其病為愈也。若厥逆而嘔吐,胸脅煩滿者,則熱未嘗除,其後必便血。蓋陽外而陰内,平人陰陽相交,故外而偏熱而内不偏寒。病而陰勝,則格陽于外,内寒而外熱,病而陽勝,則關陰于外,内熱而外寒。此之厥微指寒者,陰氣内複,故漸自外退也。而陰未全複,陽氣猶旺,故不食而煩躁。追至便利色白,則熱除煩退,而病愈矣。若厥而不微,是陰未内複,而兼之嘔吐,胸膈煩滿者,是膽木刑胃,胃氣沖逆,必不能食,較之默默不食而煩躁者,其病頗劇。甲木逆行,則相火升炎,内熱不除。肝膽同司營血,營血欲靜而風火不息,金水失其收藏,木火行其疏洩,其後必便血也。

論:本條提綱的結構,是熱複熱除證,對比積熱不除,而熱盛傷陰證。黑線為熱盛傷陰之理。這個積熱傷陰,就是甲木相火之熱與三焦相火之熱,傷其營陰也,木火行其疏洩,其後必便血。而實際醫案又一時難懂,就照搬此理就行,以後慢慢理解再注解醫案。

這個膽從少陽相火化氣,也是指手少陽三焦相火。肝陷不升,則手少陽也陷,而足少陽上逆之熱也。(白頭翁藥解)

《傷寒論》113方——白頭翁湯

厥陰十(熱盛癰膿證)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師解) 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兼下利。凡厥而下利者,土虧陽敗,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及食以索餅,而不發暴熱者,知胃氣尚在,非除中也,其病必愈,蓋陰盛而病厥利,而一見能食,必是陽複而發熱。陽複之熱,續在而不去,除中之熱,暴來而暴去,恐厥後暴熱之來,自内出外,不久複去,便成除中。追至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而不去者,期之旦日夜半必愈。所以然者,始本熱六日,厥反九日,今複發熱三日,并前發熱之六日,亦為九日,與厥之日期相應,厥熱相平,彼此不偏,故期之旦日夜半愈也。然熱不可太過,三日之後,其熱漸除,乃可全愈,若後三日脈之,而脈猶見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郁蒸血肉,而發癰膿也。

論:本條提綱,對比上條,一看就知道了。本條是厥盛而除中證,與熱複自愈證,對比熱盛傷陰而成癰膿證。厥九熱六,厥去熱複,熱複三日,與厥九相平,彼此不偏,此病當愈。三日之後,其熱漸退,乃可全愈,若後三日脈之,而脈猶見數,此為熱不罷,而熱氣有餘,必郁蒸血肉,而發癰膿也。

厥陰十二(熱盛喉痹證)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先厥後熱,利必自止。然熱不可過,發熱利止,而反汗出,咽痛者,是熱氣上蒸皮毛,而沖咽喉,其喉當痹塞也。

論:本條提綱的結構,就是熱複太過,熱邪外蒸皮毛,熱邪上沖咽喉。

厥陰十三(熱盛便膿證)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發熱無汗,是陽不外蒸,裡氣溫暖,利必自止。若其不止,則内蒸營陰,必便膿血。便膿血者,熱邪下行,其喉不痹也。

論:本條提綱的結構,就是熱複太過,熱邪内蒸營陰,必便膿血。便膿血者,熱邪下行,而未上沖,其喉不痹。與上條提綱是上下呼應的。

厥陰四十一(陽回圊膿證)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陽已複矣,可令自愈。設利不差,必圊膿血,以其陽複之過,而有餘熱,以傷陰也。

論:脈數而渴者,以有熱故也。脈數而渴,此是抓主症,用白頭翁湯重要辨證依據。

《傷寒論》113方——白頭翁湯

厥陰四十二(陽回圊膿證)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下利而寸脈反見浮數,是陽複而上盛也。尺中自澀者,是陰退而下虛也。陽盛必俯侵陰位,郁蒸營分,而圊膿血也。

論:寸為陽,寸脈反浮數,尺為陰,尺中自澀者,此為陽盛,必俯陰位,郁蒸營分,而圊膿血。此也是下痢便血之證。這又是一種陽盛傷陰的辨證依據。浮數為陽盛,尺澀為陰傷。

厥陰四十三(陽回自愈證)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有微熱而渴,是陽複矣,脈弱則無餘熱,故令自愈。

蓋脈數則陽複,數而大則熱有餘,而便膿血,數而弱則熱不勝,而令自愈。前章: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正此義也。

論:本條為陽回自愈證。對比上條,更為易懂。(同厥陰四十一,上句)

厥陰四十四(陽回有熱證)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欲飲水者,陽複而有内熱也。白頭翁湯,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柏、秦皮,瀉厥陰之濕熱也。

論:本條是陽複而熱盛證,熱盛證,也為厥逆之證,上熱盛而下陰虛,仍是中虛厥逆,熱厥傷陰,下利而欲飲水。

厥陰四十六(陽回熱利證)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陽回熱過,肝氣郁陷,洩利未止,而益以後重,宜白頭翁湯清其郁熱也。

論:陽回熱盛,仍是厥逆之證。厥陽之盛,積熱傷陰,肝氣益陷,則熱利下重也。白頭翁湯,清瀉厥逆之陽複熱盛,以和于厥少,陰陽和則病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