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三絕:陽光、夜晚與親情。太陽是宇宙中最大的能量來源,沒有陽光,天地萬物無法生長。在中醫理論中,陽是人體的主要推動力,一個人要想“正氣十足”,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在自然中與陽光親密接觸。夜晚是天地休整、聚集能量的時刻,夜晚不睡、白天被耗散能量的髒腑如何得到休養?久之必病。一個人身心健康與家庭親情的關系最為密切,再好的藥物和營養品,比不過來自家人的一個溫暖擁抱。養生從這三者入手,方為上“道”。
肺為相傅之官(肺是宰相)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之官”也是一個官稱。《靈蘭秘典論》這篇文章很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五髒比喻為中央官員,把六腑比喻為地方官員。
六腑都是做事的官員,是基層的幹部,做很細緻的工作;而中央官員雖然不直接創造價值,但是它起到一個權衡治理、統攝大局的作用,如果人的身體沒有這種統攝作用,也會垮掉。《黃帝内經》認為五髒為貴,六腑為賤。
肺為帝王之師
五髒中,最“貴”的是心,它是“君主之官”。它的下一級就是肺,肺是“相傅之官”,“相”即宰相,“傅”即師傅。在人體當中,心雖然是最高位,處于南方,但是從人體解剖方面來講,肺比心的位置高,所以肺可以做君主的師傅,相當于劉伯溫、諸葛亮這樣的人物。
肺主管“治節出焉”。一般來說,大家會認為“治”是治理調節,但這樣理解比較粗淺。毛澤東曾經說過“天下大亂,方能天下大治”,實際上“治”是與“亂”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亂是混亂,治是正常。肺的“治節出焉”就是指如果肺的功能很好,人正常的氣機才能表現。
而人正常氣機的最關鍵表現就在“節”。人體有節,天地之間也有節,那就是二十四節氣。天地之氣正常,二十四節氣就可以正常。人的肺氣是否正常,也要通過“節”來表現。比如有些人到了某個節氣的時候,關節就會出現疼痛,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不正常的氣的作用導緻的,如果是不正常的氣機,就會導緻節的關鍵點出現問題,出現疼痛的象。
過節為什麼要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非常注重節日,中國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各種各樣的節日。節到底是什麼?舉個例子來說明,大家可以看竹子的竹節,竹子長一段以後,就會有一個關鍵點,那個關鍵點就是節。
中國古代強調過節,實際上是告訴大家:每到一個節日,人們的生活都會出現一次轉變、轉機,“節”其實也是轉機的意思。過節為什麼要休息?實際上是在告訴大家,要通過保持這種休息、安閑的狀态,來讓自己平安的度過氣機的轉換點。
但一般人現在對過節有認識上的誤區,似乎過節就意味着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的日子來了,這樣反而會造成很多的“節日病”,這跟古代的理念恰恰相反。古人認為,這種時候要休息,才可以躲過災禍(外邪)。
春節驅除年獸
古人認為每年除夕夜會來的“年獸”就是一個會吃人、害人的外邪魔鬼,該怎麼躲過去?傳統文化、傳統民俗就有很多辦法。
(1)大放鞭炮。人們過春節的時候會大放鞭炮,放鞭炮其實就是在驅鬼。
(2)聚在一起。過節的時候,大家還要聚在一起,因為聚在一起人多力量大,可以抗衡邪氣。
(3)守歲不睡。人們還要守歲,因為“歲”是個大怪獸,大家一夜不睡,坐在一起,讓每年到了這個時間關鍵點,固定會來的這個鬼能夠過去,不被它所害。
(4)燈火通明。守歲時,家家戶戶到處燈火通明,因為鬼怕燈、怕火。這樣,大家都能很好地去理解“節”的意思。
肺主一身之氣
在中醫理論裡,肺的第一個功能是“權衡治理,主一身之氣”。人的一身之氣,全是由肺主管的,如果全身沒勁,也是肺的問題。
半夜三點到五點的時候,是肺經當令,它開始重新分配全身的氣血,所以夜裡三點到五點的時候,我們必須要進入深睡、熟睡狀态。這樣對我們的健康十分有利。這個時候人們如果不睡,就會幹擾肺氣對全身氣血的輸布,因為在氣血分配的狀态下,所有的部門最好都能處在一個相對平靜的局面。如果這個時候,突然有個部門處在活躍的狀态,那麼它要的氣就會多,就會幹擾中央輸布的功能。
但是有的人恰恰會在半夜三點多鐘起一次夜,這個怎麼解釋?當氣血要全身輸布的時候,如果有一泡尿憋着,它也會影響全身氣血的輸布,在這種情況下,該排洩就去排洩掉,隻要回來能夠繼續睡着就沒事了,它并不影響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肺還是會去正常分配全身的氣血。
腎氣足才能深呼吸
快死的人,醫生會給他們用呼吸機,但還是不行,他們還是猛喘,他們身體内部的氣已經嚴重不足了,不是外界就能給的。為什麼外界給不了?因為中醫說到“氣”時,氣降不降的下去,還和另外一個髒器有關,就是腎。“腎主納氣”,腎的收藏能力強,氣才能夠進入身體,包括呼吸之氣;如果腎的收藏能力不強,氣可能隻到咽喉部位,也可能隻到胸部。
有的人時常覺得胸悶,就是因為他腎氣虛了,他的氣下不去,隻能停留在胸部那裡,腎主納氣的功能已經很弱了。
像肺炎、感冒、咳嗽這些普通的毛病,可能還處于“肺司呼吸”的這個層面,是由肺寒造成的,但如果是很虛的哮喘,躺都躺不下去,病症的根就在腎而不在肺了。而肺腎之間又隔着胃,這時胃氣足不足也很重要。
肺氣來源于脾胃
《黃帝内經》認為“人受氣于谷”,“谷”就是糧食,所以人體内部的氣,是從胃來的,是從食物當中來的,這就是“脾土生肺經”,如果人自身消化吸收功能很強,人體自身的氣就會很足。
因為人活在後天,所以一定要把脾胃養好,“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人們吃下食物以後,食物的精華輸布出來給肺,由肺輸布全身,人才有足夠的氣。
肺主全身的營衛之氣
“氣清者為營”(營氣)、“氣濁者為衛”(衛氣),就是指在這個氣裡邊,比較清的那一部分,即比較精微的物質,就為營氣,同時它可以将所藏之精輸布出來;比較濁的部分為衛氣,可以将産生的精微收斂固攝起來。精微的部分行在脈絡中,經脈是全身心的,是“如環無端”的。在中醫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人全身的經脈都應該暢通,如果不暢通,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也就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肺“司呼吸”,是說肺有一個部門專管呼吸。現在很多人喜歡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認為這對身體有好處。其實,無論營氣和衛氣,都來源于水谷,是經脾胃運化而成,并未說來源于空氣。
呼吸隻是肺的功能之一,肺所“主”的是全身的營衛之氣,而不是“主”呼吸之氣。許多病危的人會出現嚴重的喘促,此時使用氧氣或去掉氧氣,患者的呼吸頻率是不會有什麼變化的。這說明,在一般情況下(高原反應除外)所出現的呼吸困難,不是缺少氧氣,而是缺少元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