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乃為元氣、水谷之通道,理當暢通無阻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将軀幹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内髒;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确有一腑,蓋髒腑之外,軀殼之内,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對三焦通行元氣的生理作用作了更為具體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号曰中清之府,總領五髒六腑、營衛、經絡、内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内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為三焦通行元氣于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如果元氣虛弱,三焦通道運行不暢或衰退,就會導緻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氣虛現象。
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海;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渎。心肺要像霧,不能實,漚即漚熟,渎即通。清氣上升為雲,下降為雨,上焦和下焦要通,清氣上去了後,大腦清醒。上面的東西下來後,人會感覺輕快。中間不能堵,這叫上下交通。“交通”一詞也是從《黃帝内經》來的,如果中間出了問題,吃多了,上下就不能交通。清氣不能上去,人就會昏昏沉沉。濁物不能下行,人就會渾身臃腫。所以脾在中間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就像大地一樣。脾将食物經過進一步的升化上升到第五關,就是上輸于肺。
對上、中、下三焦所屬髒腑的認識,除肝的分屬不統一外,其餘均較一緻。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中焦上腹部,從解剖部位來說,應包括脾、胃、肝、膽;下焦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
三焦自《内經》以來就有肝屬中焦與肝屬下焦兩種說法。肝屬中焦說的如:《靈樞·脹論》指出“肝大”、“肝偏傾”、“脅下痛”,肝居脅裡,當位于中焦。《内經》的脈法和晉代王叔和的《脈經》中,均以肝應左關,而屬于中焦。《素問·金匮真言論》王冰注明确指出:“肝為陽髒,位于中焦,以陽居陰,故為陰中之陽也。”從部位劃分而言,肝歸屬于中焦。肝屬下焦說如:唐代孫思邈在《幹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虛實》中說:“下焦……主肝腎病候也”,對其治療,“熱則瀉于肝,寒則補于腎。”王冰在注釋《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厥固洩,皆屬于下”時又說:“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至于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将溫病後期出現的一系列肝的病症,歸于下焦的病變範圍後,則肝屬下焦又成為辨證概念,現在臨床辨證中,仍多從之。因此,肝屬下焦之說,主要是辨證上的概念,不是說肝位于臍下。
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于《難經》。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十八難說:“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别使,主持諸氣。”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曆五髒六腑。”原文明确地說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原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元氣是通過三焦而到達五髒六腑和全身各處的。
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于腎,通過三焦别入十二經脈而達于五髒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别使。《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對三焦通行元氣的生理作用作了更為具體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号曰中清之府,總領五髒六腑、營衛、經絡、内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内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為三焦通行元氣于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如果元氣虛弱,三焦通道運行不暢或衰退,就會導緻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氣虛現象。
《素問·五藏别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三焦……倉廪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對水谷的精微變化為營氣,以及傳化糟粕的作用。《難經》明确提出三焦的運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濁,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體運行道路及氣之所終始,包括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糟粕的排洩全部過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來概括。并根據上、中、下三焦所處部位不同,對水谷運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濁、主出的具體描述。這是以三焦運行水谷來概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洩的功能。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髒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如《素問·經脈别論》說:“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水液代謝雖由胃、脾、肺、腎、腸、膀胱等髒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則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髒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洩功能。也可以說,三焦運行水液,是對脾、肺、腎等髒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髒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将難以實現,引起水液代謝的失常,水液輸布與排洩障礙,産生痰飲、水腫等病變。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髒腑都可以看成是無形的,況且三焦一腑,說它有形還不如說它無形比較确切一些。中醫學中的髒腑是在醫療實踐基礎上推斷出來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綜合概念,任何一個髒腑都不會恰好是西醫學中的某一個髒器,或者是某一個生理解剖系統。三焦也不例外,隻是從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個現成的同名髒器,而顯得特殊,其實應當是中醫學整個髒腑學說中的一部分。為此有人認為:若三焦是無形的,那麼五髒六腑亦為無形,這是藏象理論特點所決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麼五髒六腑亦當有形,其有形是指髒腑功能活動的實體,而不是西醫學某一個同名髒器。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為綱,對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規律進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療原則并藉以推測預後轉歸的辨證方法。為清代吳鞠通所創立。側重于對濕熱病證的辨證。
①上焦病證。溫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溫病開始即出現肺衛受邪的症狀。溫邪犯肺以後,有兩種傳變趨向:一為順傳,病邪由上焦傳入中焦,出現脾胃經的證候;另一種為逆傳,從肺衛傳入心包,出現邪陷心包的證候(見熱入心包證)。上焦病證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脈浮數或兩寸獨大,治宜辛涼解表,方用銀翹散、桑菊飲等。
②中焦病證。溫病順傳到中焦,則見脾胃之證。胃喜潤惡燥,邪入中焦而從燥化,則出現陽明經(胃、大腸)的燥熱證候;脾喜燥而惡濕,邪入中焦而從濕化,則見太陰(脾)的濕熱證候。中焦病證的臨床表現為陽明燥熱,則面紅目赤、發熱、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幹咽燥、唇裂舌焦、苔黃或焦黑、脈沉實;太陰濕熱,則面色淡黃、頭脹身重、胸悶不饑、身熱不揚、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洩、舌苔黃膩、脈細而濡數。中焦病證的治法,陽明燥熱,則通腑洩熱。方用三承氣湯;太陰濕熱,則清熱化濕,方用三仁湯。
③下焦病證。溫邪深入下焦,多為肝腎陰傷之證。臨床表現為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于手背、口幹、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神倦脈虛、舌绛苔少甚或時時欲脫。治宜滋陰潛陽,方用加減複脈湯、三甲複脈湯等。
正确處理三焦之火中醫将身體分為三部分:上焦是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是胸膈以下、臍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髒腑;下焦指臍以下部位,包括肝、腎、膀胱等部位。三焦之火,處理方式當然不同。◆上焦火重要“火種”:心火、肺火主要症狀:口幹、目赤、耳鳴、失眠等日常調理:泡腳這就屬于“上症下治”的療法。很多時候,“上火”是由于“下涼”造成。所以,當火氣上升的過程中,就要通過下熱給上升的火氣“做引流”,讓其恢複“上涼、下熱”的正常狀态。泡腳時用中藥液或精油幫助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讓下火的效果達到最佳。泡腳也可以達到提高睡眠質量的功效,這無疑對上焦去火也有不錯的輔助作用。◆中焦火重要“火種”:脾胃火主要症狀:食不知飽,胃泛酸,愛打嗝;或腹脹滿,飲食少進日常調理:多吃黃色食品、改變用餐習慣在五色食品中,黃色食品可以調理脾胃,也可以幫助降脾胃之火。比如南瓜,含有澱粉、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鈣、磷果膠等成分,能粘結和消除體内細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對脾胃也有不錯的調和作用。另外,最好三餐要定時,可以為自己訂一個“用餐鬧鐘”,讓每天的用餐時間固定。另外,不妨嘗試少食多餐,注意細嚼慢咽,每口飯咀嚼20下,減少脾胃充血的時間,也就在另一個側面輔助胃部降火。建議在飯後10分鐘後去散步,讓脾胃有個舒緩的過程。在飯後适當散步,防止胃中食物淤積而導緻脾胃上火。◆下焦火重要“火種”:肝火主要症狀: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多,甚至帶黃,還容易引起小便赤黃,大便幹燥等症狀。日常調理:飲食清血、常飲花茶去肝火最重要的是要清血,讓全身血液循環通暢,不妨多食用木瓜、燕麥。木瓜含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可分解體内的廢物和積累的脂肪,然後将其清除;而燕麥含豐富的纖維素,與蔬菜、果汁混合具有清除膽固醇的功效,又能調節血糖。菊花茶可以疏散風熱,每天飲用可以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常常做做運動,也是加快循環的好辦法。
你傷元氣了嗎——告訴你幾個大補元氣的穴位
人活一口氣”,相信每個人都對這句俗語耳熟能詳,武俠功夫片裡說人的傷勢很重,也往往說“元氣大傷”。那麼什麼是氣呢?
我們中醫一般把氣分成三個方面:一是元氣,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氣,這是與生俱來的;另一個是水谷之氣,就是我們通過吃飯、喝水得到的氣,是通過人的脾胃運化食物得到的;還有一個是肺髒吸入的清氣,大約相當于我們通常說的空氣,主要取決于肺的呼吸功能。人體的健康與這三個氣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生命都會失去動力。
氣出了問題,直接的表現就是氣虛。生活中常見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勞累過度的人、後天失養的人、年老體弱的人,由于髒腑機能衰退而氣不足,他們少氣懶言、聲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
怎麼樣保養我們的氣呢?有三個重要的穴位,就是氣海、膻中、足三裡,百用百靈。
氣海,顧名思義,就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中醫經典上認為氣海能夠治療髒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緻的疾病,所以補氣首選氣海。氣海是任脈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臍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餘四指并攏,從肚臍處向下量,四指并攏的寬度為3寸,一半就是1.5寸。
氣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強壯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壯,或者用艾條灸20~30分鐘。經常灸一灸氣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膻中有上氣海之稱,主要的功能是調益肺氣,能調一身之氣,尤其對肺髒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氣海,一上一下,既能補元氣,又能調肺氣,氣機調順了,人體就不會産生淤滞,身體自然安然無恙。可以經常按摩膻中進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條灸20~30分鐘。
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兩個乳頭之間的中點就是。人們悲傷的時候往往捶胸頓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這也很有科學道理:捶胸其實就是對膻中進行按摩,從而使肺氣順暢,排解了抑郁。同時,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調節作用。
再一個就是足三裡。足三裡既能補脾胃之氣,又能補元氣。上文說過,水谷之氣是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靠脾胃運化而來,所以補氣用足三裡是必不可少的。用足三裡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條灸20~30分鐘,可以經常灸它。
足三裡怎麼找呢?我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正坐着的時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們從外膝眼往直下取4橫指的距離,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後再往胫骨前緣量1橫指(中指)。第二個方法:站着的時候,把同側的手掌張開,虎口圍住髌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裡。
現在你可以看出用氣海、膻中、足三裡大補元氣的奧妙了吧?用氣海補元氣,用膻中調肺氣,用足三裡補脾胃之氣,這樣先天之氣、水谷之氣、清氣三氣同補,生命的原動力強了,身體想不好都難。
這裡特别說明一下,用氣海、膻中、足三裡補元氣的這個方法,可以作為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夠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另外, 便秘、排尿困難、經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等問題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疏通三焦的正确方式在這裡!“ 三焦 ” 到底是什麼東西?中醫把它當做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髒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
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确有一腑,蓋髒腑之外,軀殼之内,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氣
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髒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髒腑組織的功能活動。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氣也,……總領五髒六腑營衛經絡,内外上下左右之氣也。三焦通,則内外上下皆通也。”(《中藏經》)。
2、疏通水道
“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能“通調水道”(《醫學三字經》),調控體内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焦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
3、運行水谷
“三焦者,水谷之道”(《難經.三十一難》)。三焦具有運行水谷,協助輸布精微,排洩廢物的作用。
“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肌,澤毛”(《靈樞.決氣》),有輸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靈樞.營衛生會》),有消化吸收和轉輸之用;
下焦則“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腸,循下焦而滲入膀胱”(《靈樞.營衛生會》),有排洩糞便和尿液的作用。
綜上所述,三焦關系到飲食水谷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洩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為“五髒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
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上焦不通: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滞,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濕骨病、頸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會造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産後風、老寒腰及老胃腸、便秘等症狀。
下焦不通:肝腎功能受阻,就會造成男性腎虛、前列腺疾病,女性氣虛血虧引起更年期綜合症以及婦科炎症。
通三焦經的簡單方法
手少陽三焦經,一側有23穴,其中有13個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個穴在肩頸頭部。
打通三焦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拍。
每晚睡覺前,分别用左右手從對側肩膀開始,沿着胳膊外側的三焦經行走路線,往下拍打。動作快慢一樣,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達到震動經絡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鐘往上。
拍完之後在陽池穴上按摩三分鐘(陽池穴是三焦經的原穴,揉它可以将氣血引到手上,隻有這樣,才可以疏通整條經絡)。拍打的方式見效沒那麼快,一定要堅持才能看到效果。
此外,還可以通過艾灸的方式來打通三焦經。分享一個網友的經曆:
個人的感覺,艾灸三焦的原穴陽池非常有效!我艾灸陽池兩周,不僅手腳冰涼的狀況有改善,而且心情舒暢,還明顯瘦了,因為三焦主情緒,也主水液條達,并且改善末梢循環,和這三者都有關系。你也可以試試,陽池穴在手背一側的腕橫紋上。我是兩邊陽池各灸10分鐘,再灸10分鐘關元穴。另外,晚上9點-11點灸最好,因為亥時是三焦經當令,氣血最為旺盛。
特别提醒:手腳在冬季易長凍瘡的人,一定要艾灸陽池。艾灸陽池能增強身體元氣,并使元氣的運行更加順暢,輸布更為有力,可以有效到達四肢末端,從而對手腳起到很好的溫煦作用。
三焦通百脈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
三焦若通,百病不攻自破
教你從臉部識健康:七竅連五髒所謂“七竅”,主要是指面部的七個孔竅,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髒的精氣分别通達于七竅,所以五髒有病,往往能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
心開竅于舌
“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實際上,心氣足,不僅能保證舌辨五味,舌頭轉動靈活、說話流利順暢也有賴于心神的健旺。通常來說,舌色紅潤即表示心之氣血充足。
心主血脈,舌上血管最為豐富而淺表,因而舌也能靈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狀态。心陽不足,則舌胖嫩或紫暗;心陰不足,則舌紅绛;心血虛,則舌暗淡;心火上炎,則舌紅爛、生瘡、疼痛;心血淤阻,則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異常,則會出現語言障礙,說不清話。
腎開竅于耳
“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也就是說,腎氣足者,就會聽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腎精虧虛,則腦髓不足,容易出現頭暈、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腎陰虛的病人還經常會有耳如蟬鳴的現象。
另外,老年人出現的聽力減退、耳聾失聰等衰老表現,也與老人腎氣較弱關系密切。所以,聽力較差的人,可以考慮是不是要補補腎氣。
肝開竅于目
視力的好壞有賴于肝氣的疏洩和營養。中醫講,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動最直接的物質基礎,所以,肝血的盛衰會直接影響到視覺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兩眼昏花、視物不明,出現如夜盲等問題;若肝經火盛,可見眼紅腫痛;肝陰虛,可緻眼糊幹澀,或也可見眼珠不靈活、斜視等;肝氣郁結過久,則能導緻口苦目眩。
肺開竅于鼻
“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為呼吸出入的門戶,所以說,鼻子要想發揮正常的通氣和嗅覺功能,就必須依賴肺氣調和,呼吸暢利。其實,“肺主氣”的功能除了會影響呼吸,還有供給鼻子營養、保證鼻子通暢、預防鼻病的作用。
臨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現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風寒影響到肺,就會鼻塞流涕、影響嗅覺;肺有燥熱,則鼻孔幹澀。反之,如果鼻出現以上異常變化,即可推斷肺髒病變。
脾開竅于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組成部分,被認為是脾的外在表現之處,當脾氣健運,氣血充足時,口唇得養,則唇紅潤澤;若脾失健運,氣血虧虛,唇失所養,則唇色淡白,或萎黃無光。
不過要提醒的是,盡管五髒與七竅密切相關,但臨床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綜合判斷。
中醫古典醫著選背内容陰陽五行學說
(1)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氣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3)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4) 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5) 故積陽為天,和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6)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7)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陰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8)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内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髒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内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9)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10) 凡陰陽之要之,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科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對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飽。
(11)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生風,酸傷筋,辛勝酸。
(12)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微,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13)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哕,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14)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髒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15)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16)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17) 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已所不勝侮而乘之,已所勝而侮之。
髒象學說
(1)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2)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禀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3)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脾胃者,倉禀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4)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脾利胃,胃者,五谷之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将兩髒。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府也。是六府之所與合者。
(5)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這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幫瀉而不藏。
(6)食氣入胃,散精于脈,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岽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髒,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有話要說...